大学生学习活动:一个概念的阐释

2018-07-09 05:58胡万山
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阐释学习活动内涵

胡万山

[ 摘 要 ] 大学生学习活动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发生的旨在获取知识经验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学习行为,包括课内外所有的学习行为。它与“大学教育”“大学课程”和“大学教学”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目标的教育性、时间的随时性、空間的社会性、内容的多元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深入理解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内涵,要明确大学生学习活动内涵的确定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树立大教育观、大教学观和大学习观。

[ 关键词 ] 大学生;学习活动;内涵;阐释

[ 中图分类号 ] G642.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5-4634(2018)03-006-04

近年来,“大学生学习”的相关研究观点纷呈、内容各异,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大学生学习活动”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大学生学习活动是个体学习行为的外在表现,是学习的载体,研究“大学生学习活动”对于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揭示学习过程这个“黑匣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涉及“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多是较为零散的探索与分析,“大学生学习活动”还未成为教育学领域内的一个专业术语,人们对“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还不全面,甚至对其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为了给“大学生学习活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视角,很有必要对“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语意分析与内涵辨析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内涵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本部分内容先从语意分析的角度对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内涵进行界定,再从外延的角度探讨“大学教育”“大学课程”和“大学教学”与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以求更加明确大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内涵。

1.1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语意分析

在心理学和教育技术领域,“学习活动”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词组,但在教育学领域并不经常被提到,不是因为教育学领域没有“学习活动”,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一般都倾向于将学生的学习称为“学习”或“学习行为”。在传统的教育学领域中,“学习活动”这种提法一般用来表示学生除课堂学习以外的学习行为,常见的提法有“课外学习活动”和“专题学习活动”等。从这些用法中可知,我国教育领域传统上所称的“学习活动”一般暗含着“非课堂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意蕴。在心理学领域,学习一般被看成一个系统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过程。从心理学家对学习本质的探究来看,他们也更倾向于从活动的角度去理解学习的本质,如有人从学习活动的操作过程去定义学习,这类定义主要强调作为过程的学习,因而也相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步骤和阶段;有人从学习活动的结果方面去给学习下定义,认为个体的学习必须产生一定的结果(某种变化)才能被称为学习,强调学习最终的结果;也有人从活动论的角度定义学习,认为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既包含活动的过程,也包含活动的结果,单纯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是片面的,认为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传递和掌握人类历史上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活动系统[ 1 ]。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学习活动一般用来指促进个体学习过程的技术或设计的系统,如心理学上常提到的移动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等。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学习活动”在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领域分别指的是传递文化知识经验的活动或促进个体学习过程的技术或设计系统。查阅《汉语大词典》《当代汉语词典》《教育大辞典》等工具书,并没有对“学习活动”的界定,仅有对“学习”和“活动”分开的界定,这些词典中都倾向于将“学习”界定为“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获得知识或技能”[ 2 ],将“活动”定义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 3 ]。如果将二者合并起来看可以发现,一方面“学习活动”是“活动”的下位概念,是“活动”的一种类型,是个体为了学习而开展或参与的活动,具体来说“学习活动”是个体为获取文化知识经验等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学习”是“学习活动”的目的,个体开展和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经验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学习活动是个体进行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个体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或行为方式进行。基于以上的分析,一般认为,大学生学习活动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发生的旨在获取知识经验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学习行为,包括课内外所有的学习行为。这与戈尼亚(GonyeaR M)等人的研究具有内在一致性,其认为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参与的一切学习和交往活动都属于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包含大学生课内外的一切活动,具体包括了与图书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写作经验、生师相处的经验、美术音乐戏剧、校园设备、学生社团组织、个人经历和同学交往等方面相关的学习活动类型[ 4 ]。

1.2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内涵辨析

根据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语意分析,很容易联想到“大学教育”“大学课程”和“大学教学”,大学生学习活动与这些概念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对这些相关概念的辨析,可以更加明确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内涵和特点。

1) 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接受到的所有教育活动。它与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联系表现在:大学教育本质上表现为对大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和促进,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大学生学习活动,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从实施主体上来看,大学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主体则是学生自己,对于学生主体来说,大学教育有可能是外部施加的教育,而学习活动则是其主动发生的学习行为;从内容上看,大学教育是学校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大学生学习活动则具有自发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并不必然都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

2) 大学课程。大学课程是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学习的所有内容及其进程与安排。大学课程与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联系表现在:二者的目标都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于学生主体而言,大学课程最终表现为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大学课程是大学生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活动类型,大学课程只有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才能发挥实质效用。其区别表现在:一方面,大学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开展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课程虽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但大学课程多表现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显性课程安排,而大学生学习活动并不全是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还有很多学生自发的学习行为。

3) 大学教学。大学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教育活动。它与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联系表现在: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有效方式,促进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大学教学的质量根本上取决于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二者最終的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区别在于:在学习的独立性上,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有独立学习,也有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但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则多是在教师“教”之下的学习,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在学习发生的时间上,大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是在教师“教”时发生的学习,而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随时都可能发生。

2 大学生学习活动内涵的确定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

大学生学习活动内涵的确定性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确定性,这主要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学习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的课程安排和课外有计划的教学安排等,学生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学习行为是确定的;大学生学习活动外延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外自主自发产生的学习行为,如学生主动去图书馆学习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尽管学生的这种学习行为并没有在学校教学计划的范围之内,但学习行为的确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发生了,而这些学习行为正反映了大学生学习活动外延的不确定性。

深入理解大学生学习活动内涵的确定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只局限于课堂学习,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都是学习的场所。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课堂、教材”的“三中心”论,决定了课堂是学生学习最为核心和重要的场所,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每天疲于应付上课、完成作业、准备考试等学校事先计划好的各种教学安排,几乎其所有学习行为的发生都是围绕“课堂教学”产生的,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它方面的学习[ 5 ]。而随着当前教育理念的深层次变革,“互联网+”和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不断深入,学生特别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大学生,其作为学习者的角色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知识追求者”,学习的方式也不再是单一在课堂上的“接受学习”,更多的是课外自主自发的主动学习。学生学习发生的场域,早已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学生在生活中的任何时间和地点都有可能发生学习行为。

其次,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不只是依赖于某种单一的学习方式,而是各种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综合体。显性学习是个人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定方式和策略以获得知识的过程[ 6 ],隐性学习是个体无意识获得有关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偶发学习过程[ 7 ],相比较于学生的显性学习,隐性学习具有无意识性和学习行为不可见性的特点。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的各项教学计划往往只注意到了学生可见的显性学习,而相对忽视了学生隐性学习的发生和价值。由此,往往给学生安排了较为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自主学习,发展其它方面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特长。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学生课外的学习活动丰富多样,课堂学习或其它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往往只是校园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应该有足够宽广的视野,将学生的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综合起来考虑,深入理解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多样性,给学生留下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促进学生以显性学习为抓手带动其隐性学习的展开。

最后,学生学习的发生具有随时性,判断学习活动发生的标准具有多元性。如何使学生学习得以真正的发生?学生如何才算是真正发生了学习行为?这些都是教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有效教学”“有效学习”和“有效活动”等方面的表达。情境学习理论为该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视角,该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是学生的一个合法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过程[ 8 ],其核心在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基于此,至少可以从学习发生的“过程”和“结果”这两个方面来判断。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看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努力程度,从“结果”的角度判断就是看学生在参与了学习活动之后是否产生了学习收获。这种学习收获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收获,还包括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与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和努力程度越高,同时产生的学习收获也越高时,就越能反映其在学习活动中发生了学习行为。也正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参与和努力程度判断的主观性,以及参与学习活动后产生学习收获判断标准的多元性,决定了判断大学生学习行为产生标准的广泛性。

3 大学生学习活动与“大教育观”“大教学观”和“大学习观”

深入理解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内涵,学校和教师要在把握大学生学习活动内涵的确定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大教学观和大学习观的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都局限于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上,学校把主要精力也都放在了推动内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显性学习行为的发生之上,而较少关注到学校内外部系统的综合改革、与学生学习相适应的校园学习环境改革以及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此,大学教育容易陷入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情感发展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培育的怪圈,最终使大学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只关注学校教育的教育观是“狭隘”的小教育观,只关注“课堂教学”的教学观是“狭隘”的小教学观,只关注“学生显性学习”的学习观也是“狭隘”的小学习观。大学生学习活动是丰富多样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也不限于学校的时间和空间之内,更不限于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远远超出了显性学习的范围。深化对大学生学习活动内涵的理解,需要树立大教育观、大教学观和大学习观。

大教育观是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和学生个体学习与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它是一个多样性的、开放性的和综合性的大系统。大教育观具有时间长、空间广、效率高和内容多等特点[ 9 ]。时间长强调的是终身教育的观点,也就是学校的教育不能只着眼于某一阶段的教育,而是要将这一教育阶段放在整个终身体系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当前需要学习的知识和素质体系,而且还要考虑为后续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空间广强调的是教育产生的场域,大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个多样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大系统,学校教育只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系统具体包括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能将对学生的教育仅界定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效率高强调的是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等,以这些方面能力的养成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关注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内容多强调的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认为现代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教育观下的大学生学习活动,就是要超越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着力促进学生多样化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大教學观是大教育观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这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新的教学观念。大教学观思想较早地反映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在该思想产生初期,大教学的“大”就在于它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10 ]。“一切事物”是指教育的内容,把一切事物教给人们就是教育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某单一的学科,而是要将所有的内容都教给学习者,最终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知识、道德和虔诚的信仰。尽管该思想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其提出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切人们”是指教育的对象,教育不能只关注部分群体,每个人都有获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以所有的人为教育的对象。这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来讲,就是要使学校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着力通过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部艺术”是指教育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而不是某种单一的方法。这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是,不能将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注重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大教学观下的大学生学习活动,就是要在学习活动的内容上,注意组织和促进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方式上,要注意探索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习观是与社会的大生产、大经济和大科学,以及学校的大教育、大教学相对应的学习观。它超越了传统学习观在时间、空间和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具有学习时间的终身性、学习空间的社会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等特征[ 11 ]。学习时间的终身性,强调要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下看待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空间的社会性是指学生学习的空间不限于课堂和学校的范围之内,整个社会都是学生的学习场所;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应该探索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以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学习的需要;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和宽度,不能仅学习某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要全面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大学习观下的大学生学习活动,要求学校教育要有长远眼光,要有整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自由,组织和帮助学生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

综合起来看,大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如下特征:(1)学习活动目标的教育性。无论是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活动,其根本目标都是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学习活动时间的随时性。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发生在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之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自主地发生学习行为。 (3)学习活动空间的社会性。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校园的范围之内,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发生学习活动。(4)学习活动内容的多元性。大学生学习活动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学习活动,而是包括了多种类型和形式的学习活动。(5)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大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方式十分多样,可能是可见的显性学习行为,也可能是不可见的隐性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 1 ]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学习活动[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

[ 2 ] 汉语大字典编撰处.3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 Z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591.

[ 3 ] 新华词典编撰组.新华词典[ 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76.

[ 4 ] Gonyea R M, Kish K A, Kuh G D, etal.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norms for the fourth edition[ 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 Policy and Planning,2003.

[ 5 ] 马元方,傅佑全.大教育观视野下大学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 9):274-276.

[ 6 ] Ellis R.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esting and teaching[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9-12.

[ 7 ] Reber A.Transfer of syntactic structure in synthetic language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9,81( 1):115-119.

[ 8 ] 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 J ].教育科学研究,2012( 7):28-32.

[ 9 ] 马晓东.大教育观与教育改革[ J ].长白学刊,1989( 3):66.

[ 10 ]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M ].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 11 ] 李方葛.论大学习观[ J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2( 2):110-113.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elaboration on aconcept

Hu Wan-shan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the learning behavior that aimed to acquire knowledge as well as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in college life, which includes students′ all the learning behaviors in and out of class, it is distinct and interrelated with "university education","university curriculum" as well as "university teaching", it has the characters of the educational of objective, the randomness of time, the sociality of space, the pluralism of content,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ways.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we should define thecertainty of connotation and uncertainty of extens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establish the general views of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connotation; elaboration

猜你喜欢
阐释学习活动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诗性的追溯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