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率与路网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厦门市邮轮母港片区为例

2018-07-09 07:19王永清丁明
福建建筑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干路容积率路网

王永清 丁明

(厦门市交通研究中心 福建厦门 361012)

1 背景及研究意义

容积率作为控制地块开发量的决定性指标,其数量值的确定尤其重要。影响容积率的因素很多,如地块的区位、使用性质、基础设施条件供给、空间环境条件限制、土地出让价格等。目前,确定容积率的方法较多,有些学者从日照需求入手估算地块的容积率上限[1],有些试图从经济层面建立数学模型以确定容积率[2-3],还有些则从环境容量限制方面入手确定容积率[4]。针对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本文从道路交通条件方面入手,分析容积率与路网密度之间的关系。

文章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理清容积率与路网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指导规划项目的用地指标控制,保证规划阶段用地开发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避免交通隐患。

(2)理清建筑增量与道路增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指导建成项目的交通改善。

2 建筑增量与车道数增量之间的关系

地块的建筑增量与对外车道数增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居民出行习惯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建筑量增加,地块产生、吸引的交通量也会相应增加,所需对外疏解的车道数也应增加。建筑增量与车道数增量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通过交通产生、吸引率,可将建筑增量换算成产生、吸引人流增量。厦门岛不同类型用地交通产生、吸引率经验值如表1所示。据此得到厦门岛每100万m2建筑面积高峰产生、吸引人流量如表2所示。

表1 厦门岛不同类型用地交通产生、吸引率经验值

注:表中,居住指建筑面积在180m2以下的一般住宅;办公指写字楼类办公;商业指一般商业,不含超市和批发市场。

表2 每100万m2建筑面积高峰产生、吸引人流量

注:晚高峰生成交通量高于早高峰,因此,文章选取晚高峰作为分析对象。

(2)通过出行方式划分目标值,可将产生、吸引人流量增量换算成产生、吸引车流量增量。厦门市希望将本岛远期小汽车出行比例控制在10%以内,如表3所示。据此可将表2所示的产生、吸引人流量换算为表4所示的产生、吸引车流量。

(3)通过车道通行能力及预留饱和度,可将产生、吸引车流量增量换算成进、出地块的车道数增量。本文以主干路的车道为标准车道,每车道通行能力按1000pcu/h计,饱和度按较高的服务水平0.8控制。据此算出厦门岛每100万m2建筑面积高峰单向进或出所需标准车道数如表5所示。

实际使用中,交通产生、吸引率及出行方式比例等数据应按各地实际情况取值,方能保障推理的准确性。

表3 厦门岛远期出行方式目标值

表4 每100万m2建筑面积晚高峰产生、吸引车流量

表5 每100万m2建筑面积晚高峰车流集散单向所需标准车道

注:以主干路的车道为标准车道,每标准车道通行能力按经验值1000pcu/h计,饱和度按0.8控制。

3 路网模式及道路断面划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已经给出了常规路网模式,主次支三级道路穿插分布,相邻道路间距约250m,道路网密度为8km/km2,如图1所示。但厦门市自2007年以来一直鼓励新开发地区采用密路网、窄马路的模式,并为此开展了《厦门城市道路指标与路网模式研究》专题研究,该专题研究在国标的常规路网模式基础上,提出加密路网的几种模式[5],目前在新开发地区广泛采用该研究成果。厦门市常采用的几种加密路网模式分别如图2~图5所示,其中:

(1)常规路网模式中,主次支密度比1∶1∶2,路网总密度为8km/km2;

(2)路网加密模式一(a)对支路进行加密,主、次、支密度比1∶1∶4,路网总密度为12km/km2;

(3)路网加密模式一(b)对支路进行加密,主、次、支密度比1∶1∶6,路网总密度为16km/km2;

(4)路网加密模式二对次干路和支路同时加密,主、次、支密度比1∶2∶3,路网总密度为12km/km2;

(5)路网加密模式三为主干路+支路的两级路网模式,主、次、支密度比1∶0∶6,路网总密度为14km/km2。

图1 常规路网模式密度8km/km2

图2 加密路网模式一(a)密度12km/km2

图3 加密路网模式一(b)密度16km/km2

图4 加密路网模式二密度12km/km2

图5 加密路网模式三密度14km/km2

关于道路断面,厦门也有完整的地方标准。自2009年以来,厦门全市新建道路均实行《厦门市道路标准横断面研究》[6]确定的道路标准横断面,其中,新建主干路宽均为43m,机动车双向六车道通行;新建次干路宽30m,机动车双向四车道通行;新建支路宽22m,机动车双向两车道通行。主、次、支三级道路中,自行车道均与人行道共断面。目前,该要求已纳入厦门市政府批准的地方标准《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各级道路的通行能力按照经验值取值,主、次、支路单车道通行能力分别为1000pcu/h、800pcu/h、600pcu/h,按此折算,1km/km2的主干路相当于1.875 km/km2的次干路,相当于5km/km2的支路。

4 容积率与路网密度之间的关系

本节路网密度增量指对外通道的路网密度增量。选取双向六车道主干路为标准道路,则可计算每新增100万m2建筑面积所需新增的标准道路数,如表6所示。反推可知每新增一条标准道路,可支撑的建筑面积增量,如图6所示。

表6 每100万m2建筑面积需新增标准道路数

注:①以双向六车道主干路为标准道路;②新增标准道路应取驶进方向、驶离方向二者之中的较大值。

图6 新增一条标准道路可支撑的建筑开发增量

将表6中的标准道道路数对应于图1~图5所示的5种标准路网模式中,可知地块容积率每增加1.0,需新增的对外主、次、支路网的密度。以此类推,可知其他路网模式下容积率与路网密度间的关系。文中所示5种路网模式下,地块容积率每增加1.0所需主、次、支路网密度的最小增量如表7所示。

表7 地块容积率每增加1.0所需主、次、支路网密度的最小增量

注:表中,A-B-C三组数字分别代表主干路密度增量、次干路密度增量、支路密度增量。

5 案例分析

以厦门岛邮轮母港片区为例说明该研究成果的应用。该片区西临厦门西海岸线,东靠主干路东渡路,南至国际邮轮城,北至进出岛海沧大桥,南北长2300m,东西长860m,用地总面积约1.98km2。规划将搬迁该片区港口货运功能,建设以客运邮轮母港为主导,集邮轮母港综合服务、休闲、购物商业、度假、观光、办公于一体的新型综合体,新增办公、商业、酒店总建筑面积54万m2,其中,办公面积9万m2、商业面积15万m2、酒店面积30万m2。该片区现状进出交通均依托主干路东渡路,东渡路饱和度在0.8~1.0,已无过剩空间容纳54万m2的建筑增量。因此,只能通过增加片区对外通道解决建筑增量的进出交通。对照表6,上述新增54万m2建筑面积需新增驶离方向标准道路(9×0.307+15×0.713+30×0.790)/100=0.372条标准道路,需新增驶离方向标准道路(9×0.997+15×0.413+30×0.300)/100=0.242,如表8所示,两者之中取较大值,即为0.372条标准道路,折算成次干路为0.70条,折算成支路为1.86条。

表8 厦门邮轮母港片区建筑增量所需标准道路数

规划将片区内部一条南北向通道往北延伸上跨狗睡屿港汊接港中路,往南延伸并下穿东渡路和狐尾山接体育路,道路等级提升为次干路级的对外通道,如图7所示。反推之,为了使新增加的这条对外通道得到充分利用,在建筑类型配比不变的情况下,邮轮母港片区建筑容量还可扩大至原增量的1.43倍,即由54万m2增加至77万m2。

图7 厦门邮轮母港片区新增对外通道方案

6 结语

文章从道路交通条件方面入手,分析了容积率与路网密度之间的关系,并以厦门岛邮轮母港片区为例,说明了该研究成果的应用。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及数据相对缺乏,因此文章的理论观点可能存在一些漏洞,尚有待后续完善。

参考文献

[1] 宋小东,庞磊,孙澄宇.住宅地块容积率估算方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 2010(2).

[2] 刘贵文,王曼,王正.旧城改造开发项目的容积率问题研究[J].城乡规划, 2010(3).

[3] 张继红.试述城市规划中合理容积率的确定[J].民营科技,2010(7).

[4] 鲍振洪 李朝奎.城市建筑容积率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4).

[5] 邓伟骥,丁明,陈钦水.城市道路指标与路网模式研究[J].2007.

[6] 丁明,赵新.厦门市道路标准横断面研究[J].2009.

猜你喜欢
主干路容积率路网
谈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要点
城市主干路接入道与侧分带开口模式研究
山区主干路景观绿化设计
浅议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容积率
新建经济开发区主干路交通流组织难点问题研究
深圳:拟严控城市更新规划容积率优先安排居住功能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首都路网 不堪其重——2016年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通期的北京路网运行状况
路网标志该如何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