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建筑自明性解析及研究案例

2018-07-09 06:26
福建建筑 2018年6期
关键词:明性闽南空间

魏 伟

(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0 引言

凯文·林奇的重要著作《城市意象》中,将意向和环境认知作为解读城市的一种方式推向建筑学世界,描述了构成环境意象的3种重要元素,即自明性、结构和意义。其中的自明性不仅满足人类的认同感及方向感,据此了解自己“身在何处”及 “该往哪里去”。[1]简单地说,建筑的自明性是环境本身客体的存在,其重要意义在于使人对建筑客体产生感知和认识,是一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互动的结果。

自明性通过展现与众不同的特征来提供辨识,所以自明性强即表示一个场所可以透过其强烈的特征容易让人分辨与记忆,具备强烈的自我说明能力,会自动传达给在其中的观察者,由观察者产生的感觉并强化为空间的意向[2]。因此可以看到,“自明性”是产生建筑环境意象的物质基础,身处其中的观察者体会感受到建筑空间的独特意义。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闽南地区,如何设计出最具地域特色的建筑一直是业内主流话题。“新闽南”“嘉庚风格”等字眼层出不穷,莫衷一是。当这种讨论逐渐转化为风格论的话题时,是否有更加合理务实的方式,来回应这个话题?

“人们是按照在理想环境中,理想人物的理想生活那种共有图示和观念进行选择(即改造景观)的。”[3]人们需要通过实际的物体来建构图示意象,产生共鸣。 而自明性作为建筑空间意象的重要元素,要在闽南建筑中被成功激发,首先需要让建筑得到使用者的认同,让大众能直接地感知并读懂,以达到理想图示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自明性的表达,以回应使用者对闽南建筑 “意向”的诉求,通过视觉的感知和氛围的烘托,自然唤起使用者“身在何处”及 “可以做什么”的自然反应。那么这种“自明性”该如何获得?又可以通过哪种方式展现出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大众对闽南建筑意向的认知和看法,并将影响要素整合,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运用于3个不同的闽南地区的建筑设计实践中。

1 问卷调查

首先,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有效获取建构闽南建筑自明性的原始资料和方法,以了解闽南人心中的理想图示。

本次问卷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的籍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要内容,问题包括受访者对于闽南城市建筑的印象,在面对建筑时所表现出的偏好,对于闽南理想建筑的意向以及对城市建筑的价值判断等。基此,尝试以公众的角度,了解人们看待建筑空间的角度和看法。

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率100%(因在咨询受访者同意后方进行问卷调查,故问卷回收率能达到100%)。

受访者在进行回答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题多选或不选的状况,但本调查仍视之有效,因为不论多选或不选均代表着受访者的一种意向与偏好,因此问卷调查结果选项相加均可能存在大于100%或小于100%。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及系统分析(图1~图2),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如今闽南城市人口构成已经极其多元,省内外比例大致持平,这也意味着地区文化的受众已经不再占据绝对强势。即便在闽南籍人士内部,对闽南文化和建筑的认识水平不高,而社会大众对建筑的普遍不甚关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在大众眼里,历史建筑4种风格(骑楼,红砖厝,嘉庚建筑,鼓浪屿小洋楼)仍然是最能代表闽南的建筑风格。受到本地红砖厝与嘉庚风格的共同影响,红与白的色彩组合为最多人所接受。对于闽南红砖厝的认识,绝大多数人认为起翘的屋顶曲线是其最精彩之处,并有半数的人认为其有必要继续保留。而大部分受访者更倾向于曲线线型。

图1 闽南建筑代表性特征调查结果(一)

图2 闽南建筑代表性特征调查结果(二)

(3)大部分民众希望建筑能承担起表达地区文化特色的任务,大部分人认为单纯的仿古建筑并不是传承传统文化好的尝试,这点值得崇尚“风格论”的人们思考。还有51.9%的受访者,希望未来闽南的建筑应该更加具有地域特征。

(4)在一些建筑细节的接受度上,在受访者看来,最能代表闽南红砖古厝建筑特色的内容依次是:屋顶起翘弯曲的燕尾脊,精美砖雕,石雕与木雕,深井与厝埕,红黑相间特色的胭炙砖墙,红砖白石的搭配美感,屋顶色彩与嵌瓷装饰。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符号——特别是特征明显的建筑符号,依然是能唤起普通大众辨识闽南建筑自明性最直接的因素;其次,色彩、材质以及场所内发生的事件(如民俗活动、场所功能、宣传等人为因素)也是较容易引起共鸣的因素。

2 关于自明性的建筑设计研究案例

基于这种认识基础,尝试在实际的设计中做出相关的探索,以下是关于闽南地区自明性的建筑设计研究案例。

2.1 翔安许厝村提升改造

许厝是厦门文化第一村,艺文基础深厚,有1/3的村民具备乐器演奏及表演能力,政府力图将其打造为城市的文化名片。目前中心景观区的部分公建设施及环村道路建设已经完成,许厝的自然景观及文化资源渐成体系。但目前缺乏对外接待场所及清晰的识别系统,公共空间粘滞性太弱,原有民居未充分利用。区域内流线系统不清晰,缺乏与自然直接对话内容。

该案例拟依托许厝丰饶的人文资源,立足现有优势,挖掘文化村的艺文潜质,提升环境及景观,营造以文艺为核心的良好人文环境,建立以旅游服务集散配套、南音文化展示、亲子农家乐教育基地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打造成集旅游集散、商业配套、观光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村。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出“一带两区”作为首期启动示范区。一带,即区域中心深具闽南文化特色的艺文步行街(图3);两区,是入口以戏台为中心的绥履殿广场(图4)和以六间厝为中心的南音体验区(图5)。

图3 许厝文化村改造总平面规划

图4 许厝文化村改造绥履殿效果图

图5 许厝文化村改六间厝改造效果图

在建筑手法上,根据开发强度不同,对启动区内的建筑进行了归纳整理,确定了分类设计原则。

新建及建筑以闽南风格为主,建筑尺度、体量、外观、符号、材质、色彩等设计,严格按照相应的传统风貌特征进行设计。

改建建筑分为两类:

(1)传统民居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以保护性修建为主,保留主要特征因素,有效传承闽南历史风貌建筑特征。

(2)现代风格的民居进行传统建筑设计语汇的重构与重组,符号、材质、色彩等设计参照传统风貌特征进行设计,根据重要性逐步进行外观改造及提升。

也许正因为采取了符号化的策略,让大部分人在关于“闽南特色”的获取上较容易得到满足与辨识。这个方案的确定较为顺利,虽然经历了众多波折,但各方对方案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也与问卷调查的结果表现出了一致性。

但是,从建筑学本身的发展而言,“符号”的依赖和过度使用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姿态,倘若剥离建筑造型符号,闽南建筑的自明性该如何构建并让使用者感知?

2.2 翔安企业总部会馆设计

翔安企业总部会馆即在此基础上的第二次尝试。项目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场地东南侧是产业园区,为大体量现代风格式工业建筑群;场地东侧则为老红砖厝与新建民房混杂的城中村。业主希望能提供优良的办公、展示功能,并能有足够的配套功能服务办公的人群,成为区域名片,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入驻,以增强翔安区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希望能营造出一个有强烈的闽南特色而又能兼顾到效率、品质的办公园区。

基此,功能上该工程分为高效能的办公区以及灵活可变的服务配套区。该设计首先尝试能够直接从尺度上读懂这种功能的区分,办公区的相对方正以及尺度的“大”与服务配套区的自由灵活及尺度的“小”是其中一种解决策略,这也是在建筑尺度上的一种自明性表达。“阮厝的红砖阮厝的埕”,这是每个人都能读得懂的闽南印记,在空间的组织上也希望通过等级、尺度以及开放程度不同的院落空间来串联组织空间(图6~图8)。在小尺度服务带的建筑处理上,正如在问卷调查中所获得的启示一样,尝试将民众容易读懂的一些“符号化”的要素进行转译,将“深井”与“厝埕”这两个经典的闽南红砖厝空间建筑语言上运用本地容易获得的建筑材料。根据调查问卷的成果,以红白为主要的建筑色彩,具有闽南传统建筑的韵味,能在色彩的感知上唤起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记忆和感知。最终成果满足了与业主及主管部门极力推动的空间简化要求,总体实施效果良好。

图6 翔安企业总部会馆庭院内景一

图7 翔安企业总部会馆庭院内景二

图8 翔安企业总部空间细节

2.3 厦门两岸贸易中心

倘若脱离传统的闽南建筑色彩系统,闽南建筑的自明性又该如何构建?针对该问题在厦门市两岸贸易中心的设计中进行了思考和尝试。

两岸贸易中心位于厦门市思明区, 建设内容功能庞杂,如何将服务中心多样而又互相独立的功能块有意思地串联起来,但又能兼具闽南建筑的自明性,是一个有趣的挑战。

首先将各功能块进行理性分析,根据各功能块使用的频率、开放性以及使用者进入的便捷性要求等,对各功能块进行分级,以决定其配置的方位和空间的使用方式。

该项目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的限制较为苛刻,在保证空间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在容易到达的区域容纳更多的员工服务功能模块,并将这些模块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了方案空间生成及组织的主要脉络。

从闽南建筑自明性的角度出发,在设计手法上,将“深井”和“厝埕”转换成不同模块之间的空间连接器。“深井”是内部功能模块的空间连接器,“厝埕”则是内部功能模块与外部城市空间的空间连接器,利用空间连接器将内部外部有机串联起来,又保证了各自的独立性,最终形成以7个不同主题的“埕院”空间,可视为对闽南传统建筑空间进行现代转译的一次尝试(图9~图10)。

图9 两岸贸易中心室内设计意向图

图10 两岸贸易中心设计鸟瞰图及意向图

选择了将办公区与配套服务区进行上下分层的处理方式,办公区在上方可远离底层的嘈杂与噪声,而配套服务区设置于下方则可更方便地为周边提供服务。在办公区与服务区上下两个体块之间,将两个空间进一步拉开,塑造出了一个可以有多种可能性的活动平台,这个空间既是建筑内部功能的连接器,也是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连接器,为办公区及周边的办公人群提供了一个有充足遮蔽而又处于室外的活动场所。

在此,不仅希望将色彩与空间作为闽南建筑自明性的表达因子,更希望将活动事件作为自明性的表达要素之一,并不刻意去限定空间的意义,更多是通过氛围的营造,通过未来活动事件的介入,让使用者自己去体会空间的用途和意义,从而从多方面去实现建筑空间的“自明性”。

然而,种种原因,两岸贸易中心两个项目并没有能将方案带入事实,最终成为纸上的方案而没能付诸实践,而关于剥离符号能否为使用者带来闽南建筑自明性的认知与识别暂时无从检验,但是作为一种设计手法的探索与研究,是值得设计界进一步发展验证的。

3 结语

受到凯文·林奇、阿莫斯·拉普卜特等先驱著作的影响,在以上案例中,关注闽南建筑自明性表达的探索,并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做出的努力尝试,将环境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带入到建筑设计中。试图将建筑学的关注点从形式的堆砌拉回到建筑所服务的人本身,从形态的模拟拉回到地方风格形成的本质探求上,从人最根本的需求与感受出发重新思考空间理念以及建筑设计手法,就像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的非言语表达》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式的设计,一种建筑设计师走下神坛、关注普通民众感受的设计,更加亲民且人性化。用不言自明的方式,自然的态度,让使用者和参与其中的人感知与识别,不需要贴标签,让建筑空间和氛围自己说话。这就是所理解的建筑自明性,并希望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顺利自然激发闽南建筑自明性的独特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筱晏,温国忠.运用地理资讯系统于大学校园建筑入口空间自明性之研究——以文化大学为例[R].2003.

[2] 阿莫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常青,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阿莫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M].黄兰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明性闽南空间
关于论文中的图
关于论文中的表
闽南文化传承
儒释道
空间是什么?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创享空间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关于论文中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