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北清真寺建筑形制特征与价值探析

2018-07-09 06:26李建新
福建建筑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礼拜大殿

李建新

(开封古都学会 河南开封 475001)

1 北清真寺的历史沿革

开封北清真寺位于城内东北隅,顺河回族区铁塔四街1号,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塔(祐国寺塔)约500m,故又称铁塔寺[1]。现存有大门、南北讲堂和礼拜大殿等建筑(图1),其中由卷棚、大殿、中殿及后窑勾连搭组成的清代礼拜大殿为主体建筑(图2),现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1 北清真寺总平面图

北清真寺始建于宋,原址在北门外,后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迁于北门内铁塔的西南方向(今址),寺内留存的“龙马负图处”碑与宋朝回族大诗人米芾的真迹碑即为明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从杞县购买一处家庙,取其材料进行了重修,此后屡有修缮。解放战争时期,北清真寺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特务连的前哨指挥所[2]。1990年整修了南北讲堂,1998年对大殿卷棚进行了加固,2002年整修了大门、沐浴房等。

北清真寺东北邻铁塔,东邻河南大学,古朴典雅,结构严谨,院落宽敞整洁,既有中原地区传统建筑形制,又体现了民族特色[3]。1992年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2 北清真寺

2 北清真寺的文物构成

北清真寺现存建筑呈中轴线布局,格局基本完整,由卷棚、大殿、中殿及后窑勾连搭组成的清代建筑礼拜大殿,坐西向东,面积宏阔,宽敞高大,是一处具有显著清代建筑特色的伊斯兰教古典式建筑[4],如图3~图6所示。寺内的八通碑刻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记载着北清真寺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北清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3 礼拜大殿平面图

图4 礼拜大殿南立面图

2.1 礼拜大殿建筑形制与结构

(1)卷棚。卷棚前为长15.2m,宽10.1m的月台,东、南、北侧正中设置台阶,四周为石质栏杆,青石铺地。卷棚面阔五间,通面阔18.7m,进深一间,通进深6.95m,单檐卷棚歇山建筑。卷棚明间开间4.70m,次间开间4.50m,稍间开间2.50m,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单圈柱网,前后墙通透,均无墙体和装修,两山墙为砖墙,绿色琉璃筒板瓦覆顶,垂脊为砖瓦叠脊,青砖墀头雕刻精美,凤纹滴水。

(2)大殿。大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5m,进深四间,通进深16.3m,单檐硬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筒板瓦覆顶,垂脊为砖瓦叠脊。南北两侧各有一个侧门,门上有单檐屋面,悬臂梁承重。

(3)中殿。中殿位于大殿后部,面阔三间,通面阔9.70m,进深三间,通进深8.54m,单檐硬山式建筑。中殿明间开间3.30m,次间开间3.20m,建筑平面近似方形,双层柱网,两山墙为砖墙,灰色筒板瓦覆顶,垂脊为砖瓦叠脊[5]。

(4)后窑。后窑位于中殿后部,面阔一间,通面阔3.87m,进深一间,通进深3.42m,硬山式建筑。后窑建筑平面近似方形,砖墙墙体承重,无柱,灰色筒板瓦覆顶,垂脊为砖瓦叠脊[5]。

图5 礼拜大殿正立面图

图6 礼拜大殿剖面图

2.2 碑刻

(1)“龙马负图处”碑。碑宽1.08m,高0.52m,镶嵌于卷棚北墙,正文为“龙马负图处” 5个篆书大字,题款有“嘉佑二年三月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包拯”17个阴刻行书小字,真伪待考证,如图7所示。

图7 “龙马负图处”碑

(2)“龙马负图处题记碑”。碑镶嵌于卷棚南墙,与“龙马负图处碑”南北呼应,为清人阿桂所撰,如图8所示。该碑宽1.04m,高0.48m,记述了包拯所书“龙马负图处”碑系河南布政使江兰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开封黑岗口河堤下掘得,阿桂根据江兰的述说及拓片写此题记[6]。

图8 龙马负图处题记碑

(3)米芾真迹书法碑。碑宽0.75m,高0.33m,为宋代回族大诗人、书法家米芾书写。米芾是“北宋四书家”( 苏、米、黄、蔡)之一,其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因寺原在宋代北门外,米芾是回族人,来东京汴梁时曾寄居寺内写此刻石,流传至今。此碑因年代久远,现碑体斑驳、字迹弥漫,能辨认出字体已所剩无几,如图9~图10所示。

图9 米芾真迹书法碑

图10 米芾真迹书法碑拓片

(4)“古行旧制,永遵万代”碑,存于南讲堂。碑立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宽0.3m,高0.8m,记载了要求后人永遵穆圣之道,如图11所示。

图11 “古行旧制,永遵万代”碑

图12 “昌明圣教”碑拓片

(5)“昌明圣教”碑。碑立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宽0.65m,高1.95m,此碑记载“老盖地目”(伊斯兰教老盖地目派)应当遵守的十三条教规,如图12所示。

(6)北清真寺地界碑。清道光年间立,宽0.2m,高0.8m,记载了当时北清真寺的地界范围,如图13所示。

图13 北清真寺地界碑

图14 王老太捐施土地四十亩碑记

(7)“王老太捐施土地四十亩碑记”。民国二十八年立,宽0.66m,高1.48m,如图14所示。

(8)前哨指挥所设置处碑。北清真寺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特务连在1948年解放开封时设立的前哨指挥所,后刻此碑以教育后人爱国爱教,如图15~图16所示。

图15 前哨指挥所设置处碑一

图16 前哨指挥所设置处碑二

3 北清真寺建筑风格特点

北清真寺在遵守伊斯兰教宗教原则和宗教观念的前提下,结合中原地区建筑特点,巧妙运用传统院落式布局的空间形态,在建筑布局、风格、装饰和空间组合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原传统建筑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交流融合的特征。

3.1 空间布局

一是伊斯兰教“塔基亚”原则在北清真寺建筑空间布局中的体现。塔基亚的原意为谨防,意为隐蔽、掩饰。北清真寺采用中国传统的庭院式空间形态,礼拜大殿处于院落内西侧核心位置且背面朝向西,这与中原地区传统建筑“坐北朝南”的朝向截然不同,但保证了朝拜的方向朝西(朝向麦加圣地的克尔白),方便礼拜。且在大殿的后窑内设置的圣龛保持了隐蔽性、私密性。该空间布局形态既坚守了伊斯兰教的原则,又融合了中原地区建筑布局和风格,符合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基本原则。

二是北清真寺采用轴线布局,主次分明。北清真寺以东西轴线布局形式,南北厢房分居两侧,礼拜大殿处于整组建筑的中心地位,成为院落和寺内的重心,进而组合成对内宽敞,对外封闭,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和环境。

3.2 礼拜大殿空间组合形式

北清真寺的核心建筑是礼拜大殿,其主要功能是容纳伊斯兰教教民做礼拜,但受传统礼制对面阔的限制,只能向纵深发展,从而形成由卷棚、大殿、中殿、后窑4栋建筑勾连搭而成的礼拜大殿,成为中原地区传统伊斯兰教清真寺固有的形制。这种空间组合形式既扩大了纵向空间满足宗教活动需要,又使屋面形式灵活多变,丰富了建筑形态和立面,更有建筑美感。

3.3 建筑装饰

北清真寺内的建筑装饰,既体现了对中原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和交流,又彰显了对伊斯兰教文化的坚守。北清真寺建筑装饰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伊斯兰教文化,色彩以绿、白、黄、蓝为主,采用木雕、砖雕、彩画的方式和几何花纹、植物花纹和文字的装饰纹样,在寺内雕刻和彩绘中多以牡丹、菊花、松竹等植物和花卉配以经文装饰门窗和建筑构件,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智慧。

4 价值探析

4.1 历史价值

伊斯兰教清真寺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回族在中国形成的过程。北清真寺建寺历史悠久,屡毁屡建,展示了回族在中原地区生存、发展的过程及其在社会发展等方面所作贡献,见证了回族在开封的发展历史,是研究开封回族发展史重要的实物资料。

北清真寺在开封发展的过程也是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中国化的过程,现存礼拜大殿即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既体现了对伊斯兰教文化的固守,又反映了对中原传统建筑文化的交流、吸收和融合,对研究中原地区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北清真寺曾作为华东野战军特务连指挥所,使该寺又有了一层特殊的历史意义,是研究开封解放史的重要资料。

4.2 建筑科学价值

北清真寺建筑格局基本完整,以四合院为基本单位,呈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形成对内宽敞对外封闭的空间形态,既尊重了宗教礼拜的原则,又保留了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精华。在总平面空间设计中独具特色,是研究中原地区建筑文化和外来宗教文化融合发展的实物资料。

北清真寺礼拜大殿采用勾连搭的方式将卷棚、大殿、中殿和后窑4个建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且大殿进深16.3m,面阔15m,进深大于建筑的面阔,在一般的古建筑中较为少见,这样的空间构造吻合了建筑的使用要求,扩大了建筑的内部空间。礼拜大殿的构造方式和勾连搭技术的应用,既满足了清真寺集体朝拜时的使用要求,又丰富了建筑的立面,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研究清真寺建筑的地方手法具有重要价值。

在建筑形制和风格方面,北清真寺主体建筑清新雅致,结构精巧,建筑细部雕刻精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在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伊斯兰教文化风格,二者的结合使建筑带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4.3 艺术价值

北清真寺的建筑装饰在色彩、花纹、文字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伊斯兰教文化特征,而在雕刻方式和植物纹饰等选择上具有中原地域建筑文化装饰特色,两者有机融合,协调统一,构成变化无穷、韵律强烈、古朴秀丽、井然有序的装饰艺术风格,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北清真寺卷棚斗拱做法复杂多样,转角斗拱的斜撑拱做透雕龙头,形象逼真,拱垫板上做莲花透雕,额枋及平板枋上有雕刻及彩绘,结合了中国古典雕刻、彩绘花纹和阿拉伯文字,檐口及五架梁下部的雀替雕刻精美,富有中原建筑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4 文物价值

北清真寺内现存可移动文物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宋代诗人书法家米芾的书法碑刻,其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的风格在碑刻中得到了体现,为后人研究米芾书法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道光二十年的“昌明圣教”碑则对研究该教在我国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献,也是北清真寺特色之一。

5 结语

北清真寺布局完整、结构严谨、古朴典雅、风格独特,在建筑形制、结构、空间布局和装饰等方面,既有中原地区传统建筑风貌,又有伊斯兰教民族文化特色,体现着对伊斯兰教文化的坚守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是中原地区建筑文化和宗教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代表。北清真寺内现存的碑刻等文物,见证了该寺悠久的历史和不屈不挠的发展脉络,是研究开封回族发展演变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云生.开封市的清真寺[J].中国穆斯林,1991(1):18.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开封文史资料第十辑(民族宗教专辑)[M].开封:1990:237-240.

[3] 开封市地方志编委会,开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封文物胜迹[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63-65.

[4] 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文物(上册)[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8:595.

[5] 河南大学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开封北清真寺维修加固设计方案[Z].2011:1-2.

[6] 刘顺安.古都开封[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211.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礼拜大殿
中原地区品种齐全的果树苗木大规模繁育基地
英文目录与摘要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中原地区储气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武当山·紫霄大殿
节俭教育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