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现策略研究

2018-07-08 14:16茹克亚·阿不都艾尼
商情 2018年25期
关键词:理论内涵实现策略

茹克亚·阿不都艾尼

【摘要】随着国内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被国家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只有在顺应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良好状态下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才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更本性利益的,才是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并具有可持续性的。本文希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出发,探索其实现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理论内涵 实现策略

在世界范围内,伴随着工业革命为开端,人们在面对自然资源时征服和索取的力度不断地加大,随之而来的是大气的污染、海洋的污染、白色垃圾的污染以及全球性的变暖等威胁到全人类生存的重大环境问题。在研究如何改变人类现有的生存环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中国走在了前面。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形成新的人和自然相处的方式。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

(一)生態文明的基础性概念

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特有的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状态之一,也是具有特定文化的特征类型的一种社会状态,重点是以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影响这种文化特征基本的社会意识。同时,生态文明还是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的文明形态,是我国以人民为本的价值体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体现在“以人为本”的要求上,在保持人的本位地位不变的基础上,既要关注生态平衡,有要谋求自身发展,生态是寻求统一和谐的有效途径。

(二)生态文明是历史观的体现

生态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最为基本的条件,也是如何持续向前发展的基石。不论是从世界还是来从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历史中看,这种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文明兴衰演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好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坚持走好生产发展、生态良好以及生活富裕的文明进步的道路,为华夏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好这片天蓝、水净、地绿的自然家园。

(三)生态文明是自然观的体现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就要尊重和遵守自然的规律,人们对自然的无止境的索取和伤害最后也会伤到自己,这是谁都无法抗拒的潜在规律。只有符合自然的规律我们才能确保不在利用自然方面走上弯路,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生态文明的建设摆上全局的高度,始终坚持节约和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这一方针,深入推进形成人和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现代发展格局。

(四)生态文明是发展观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充分展示出发展和保护内在的本质联系,指出了发展和保护在内在是统一的、相互间促进、是能够协调共生的。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过程就是在保护自然的价值以及为自然资本不断增值的过程,也是在保护社会发展的后续力量的过程。要树立和坚持新发展的理念,处理协调好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断推动形成新的绿色发展的模式以及生活的方式,实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协同共进。

(五)生态文明是民生观的体现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也得到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在期盼着能够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就是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先,要坚持打赢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不断增加优质的生态产品供应,充分满足人民在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环境的新期待,着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六)生态文明是法治观的体现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上,是坚决不能越雷池一步的,不然就要面对惩罚。本着源头要严防、过程要严管、后果要严惩的管理思路,构建产权需清晰、多元化参与、激励和约束并重、系统完整性高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建立起能够有效管控住开发行为,不断促进经济能够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框架下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出制度与法制的引导作用及规制功能,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体制机制上保驾护航。

(七)生态文明是全球观的体现

环境问题作为全球化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需要正视和面对。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自己的国土上建设出一个生态和谐的国度,这也是大国的表率作用的体现。各国应该联起手来,共同构筑起尊重自然、绿色生态、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同走上全球性的生态文明的道路,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有效探索与实践,为全球环境的治理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现策略

我们必须要立足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树立起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念,提升我国生态文明程度,建设好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的环境。

(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

逐步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力求形成生态、绿色、现代为一体的生态型产业结构。继续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大力保护国内森林资源,着力发展林业,同时依托林业积极发展与之相关的二、三产业,加快形成以林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条。依托科技手段助力农牧业由传统方式向生态方式转化,既要确保适度种植、放牧,又要保证农药、化肥等辅助材料的科学使用,实现人和土地良性的互动。培育拓展高科技等新兴战略产业,推进第三产业链条不断优化。

(二)要改善国内环境污染现状

通过持续地实施国内大气污染防治相关行动的计划,来确保生活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不断地下降、重污染的天数趋向减少,最终打赢保卫蓝天的战役。要继续加大水污染额治理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保障力度,坚定实施水域环境与近海岸区域的综合治理。有效推行净土、净水、惊气等行动,加快修复土壤污染情况。对于农村污染的整治力度也要加强,对源头污染有效防止,整治“脏乱差”的农村面貌。

(三)要进行生态文明体制相关改革

认真研究如何对于生态环境等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探索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环境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的督察监管机制,对于环保监察相关执法机制进行革新。可以尝试环境监管机构与行政执法等机构现行试点。在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治理方面,进一步强化污染方的责任,将企业或个人环保情况纳入信用评价的体系中去,对恶意制造污染的行为及人员进行公开公示,惩戒方式上构建多元化管理机制。

(四)要推进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除政府部门要主动发挥出引导作用外,也要在群众中树立起绿色环保的正确理念,在企业和行业中完善其自律的机制。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作为主导、相关企业作为主体、社会相关组织和公民集体参与形成的环境治理的体系。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宣传教育,推广绿色办公理念,打造节约型机关。鼓励和倡导以绿色低碳为内容的生活方式,可以组织如绿色家园、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交通等专项行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将环保理念根植到每个人的心中。

三、结束语

生态文明的理念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所形成的新型文明理念,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表达,是中国社會主义体制下根据社会发展和群众现实需要所形成的解决途径,符合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客观规律。实际上,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向资源一味索取的时期,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的建设己经引起了多数人的关注。在今后的发展中,只要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大的方针基调,就一定能够建设出让世界人民惊艳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傅治平.生态文明建设导论[J].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2]王磊.肖安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2016,(05).

[3]刘浚.赵淑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4]杨朝霞.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新解[J].环境保护,2014,(04).

[5]李桂花.张建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J].理论学刊,2014,(02).

猜你喜欢
理论内涵实现策略
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以文化人”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初中数学实现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电能替代管控一体化的实现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初中英语阅读中翻转课堂的实现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
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