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镝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作出了建设“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强国战略目标[1]。若要实现强国战略目标,人才培养是实施的关键,作为国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应立足新时代,责无旁贷地将强国战略目标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清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但进入新时代,高校也面临着学生对求学渴望日益需要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新矛盾,适应新时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是高校发展的美好期待[2]。而体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的发展亦应立足新时代做出新的定位、新的功能、新的目标。因此,本文对新时代下高校体育发展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应对策略。
1.1 研究对象以新时代高校体育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现实困境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工具,以“新时代”和“高校体育”为并列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从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检索文献35篇,其中6篇发表在CSSCI上,3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25篇发表在省级期刊上,1篇发表在学术会议上(表1)。涉及期刊的学科类别包括体育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3种,通过分类与筛选,共选取了其中的11篇文章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制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表1 检索相关文献情况
1.2.2 专家访谈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的功能定位,访谈了3名专家和学者(表2),主要围绕新时代提出的建设“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与高校体育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对高校体育发展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进行访谈,整理和归纳访谈的内容,为本文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的功能定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2.3 实地调查法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在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的功能定位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高校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为了更能验证高校体育发展所面临困境的客观性,笔者实地调研了吉林省3所高校的体育发展现状,对其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验证。
表2 专家访谈具体情况一览
1.2.4 逻辑分析法根据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的功能定位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高校体育发展的实施策略。
2.1 新时代要求高校体育发展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截至2017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有2 529所,其中本科院校1 202所,高职院校共有1 327所,超越了普通本科院校的规模[4]。可以说,我国高校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实现了规模化的扩张,树立了内涵式发展的教育观念。尽管高校在数量的增长上实现了跨越,所承载的社会职能也逐渐丰富,但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何为立德树人?《人民日报》做出的解读认为,“以德为先,教育过程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然而,一项对1 113在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分仅为6.17分,仅高于及格分的0.17,整体仍处于偏低的水平,而且在正直感、责任感、奉献感等方面得分基本处于较低水平[6]。体育在培养个体道德情感、团结意识、意志品质、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参与比赛的学生必须在遵守比赛规则的条件下,与队友进行团队配合,依靠顽强的意志品质来获取比赛的胜利,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高校应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肩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的支撑。
2.2 新时代要求高校体育发展要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健康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更是体育教育变革的基准。新中国成立初始,毛泽东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事业宏伟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将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作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将提升国民健康素质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在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7]。为了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增强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实现健康中国重大战略部署和引领建设健康中国,为提升国民素质提供健康服务。然而随着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中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人才集聚被世界各国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被教育学界推向了转型升级的风浪口,如何提升高校人才核心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体质健康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高校体育的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然而,从1985年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体质健康测试开始,到2014年共进行了7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从测试的数据指标来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连年下降趋势,虽然学生的力量、柔韧素质有明显的提升趋势,但整体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大学生和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下降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并且出现了“止跌向好”的趋势[8]。调查数据显示,从2014-2016年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优秀率和良好率仅维持在10%水平,不及格率始终高于15%,耐力和力量素质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且不及格率分别达到了35%和90%以上[9]。《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是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和评价人才教育质量的基础指导性文件,也是评价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依据。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而言,首要任务依然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人力资本提升的路径,助力了健康中国的建设。
2.3 新时代要求高校体育发展要丰富校园体育竞赛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体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重要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体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安排部署。尤其是在2013年的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在于增强人民体质,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这不仅道出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存在的弊端,而且为建设体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速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更加明确了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2大任务(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对于高校体育而言,就是处理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运动员培养之间的关系。而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积极培育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10]。然而在2016年教育部对高校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调查结果中显示,高校组织校园体育竞赛的活动数量较少,年均开展体育竞赛数量为21.6,仅有13.21%的学生参与,参与体育竞赛学生人数达到50%以上的学校仅占到21.41%[11]。另外,调查数据还显示,在地方举办的省市运动会及国家省市运动会上,高校无论在参赛的总人数上,还是在参赛项目的数量上,都相对较少且比较单一。纵观国外发达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的学校,不仅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示范样本,更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基地,而这些活动的实施都是依托于校园体育竞赛的有效开展。因此,进入新时代,高校应肩负起推进建设体育强国的重任,通过增加校园体育竞赛供给,一方面推进高校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开展,另一方面推进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才培养。
3.1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边缘化现象严重公共体育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代肩负提升学生人力资本的重要使命。但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高校在招收学生时只注重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考察,就业单位在选聘优秀毕业生时也主要将文化课成绩和科研能力作为是否聘用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相对比较冷漠。此外,现有的高校排名评价标准和体系,主要围绕以科研为核心的指标进行评价,导致学校在资源和经费分配问题上偏重于具有专业学科或能够提升学校排名的领域,进一步造成对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冷漠,体育学科难以在学校的发展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并且部分高校在整体发展规划过程中将体育学科设置在教育学的机构中,或者将其作为公共教学部机构,还有少数学校将体育教学部门设置在计算机学院下[12]。这种“唯分数”的教育理念和“唯科研”的评价体系,导致了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处于边缘化。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体育工作专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63.48%的普通本科学校建立了体育工作评价考核机制,56.60%的学校能为大一、大二学生开足不少于144学时的体育课,而仅有54.81%的高职院校建立了体育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能为大一、大二学生开足108学时体育课的学校仅占到了49.72%[11]。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教育部在调查过程中所选择的评价标准都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的最低指标。
3.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形式化凸显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普遍话题。对于培养国家人才的高校而言,新时代赋予了高校通过体育来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历史使命,进而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但高校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相比普通本科院校仍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仍无上升的趋势。导致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体制健康测试形式化现象较为明显。对北京市10所高职院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落实情况调查显示,仅有20.4%的学校成立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领导小组,23.6%的学校设有专门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部门机构,97%的学校的测试人员属于兼职教师,且99.3%的学校测试过程中有学生兼职测试人员[13]。另一项对普通本科院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情况调查显示,51.8%的学校在每年体质健康测试前成立专项领导小组,41.2%的学校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59.7%的学校设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研究所、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基地等[14]。尽管普通本科院校较高职院校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无论在学校重视程度方面,还是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人员配备方面,高校在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方面仍属于形式化,并未引起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体测的重视,未能将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层面。
3.3 高校体育竞赛活动供给形式单一化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重要路径,丰富多样的体育竞赛组织形式是校园体育文化营造的必要举措。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广泛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建立常态化的课余体育竞赛工作机制,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10]。但笔者在对吉林省3所高职院校的实地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落实指导意见过程中普遍存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数量少、质量低、形式单一等问题,主要表现为:1)多数高校每年在5~6月举办1次校运会,而校运会所参赛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不同学院的精英运动员,并且1名运动员身兼多个项目,而作为观众的学生则主要以大一学生为主,大二和大三学生除参赛运动员外,其他学生要进行正常的上课;2)各地区每2年举办一次市田径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省大学生运动会,由于赛事举办方多属于地方政府或学校主管部门,为了应付比赛、节省经费支出,学校只能象征性地选拔个别运动员进行参赛;3)部分高校除了举办校运会之外,还组织了其它相关的体育比赛或体育节,但这些比赛面向的参赛群体基本都是大一的新生,以至于较多的学校直接将体育竞赛活动命名为“新生杯”体育比赛。另外,一项对山西省6所高校学生对体育竞赛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58.8%的学生认为当前体育竞赛的开展数量和项目设置难以满足学生需求,60.42%的学生认为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缺乏所需的场地和设施,48.85%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缺乏相关教师的辅导[15]。
4.1 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地位改革开放至今,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普遍偏低,甚至处于无人问津的地位,但随着体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学校体育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但相对其他学科仍处于较低的地位,因此,切实提升和保障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可通过以下3个策略来实施:1)加大地方政府在制订落实教育强国相关政策的实施意见时,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地位列为实施意见的发展任务和目标,提升学校相关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认知,切实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2)鼓励高职院校尽快建立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加入有关学生体育能力的测试,完善《高校体育工作标准》评估工作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指标,采取随机定期方式对高校体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3)建议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借鉴具有体育院系的本科院校的体育学科发展经验,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上升为学科门类,提升体育学科在高校发展中的影响力,并鼓励高校制订体育学科繁荣计划。
4.2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成绩的制度管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是为学校制订体育发展规划、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依据、为科学评价学生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但目前高校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形式化现象较为明显,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学校、测试人员及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不重视[16],因此,应尽快完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管理制度。建议可通过以下3个策略来实施:1)地方高校的主管部门(如省教育厅、市教委、市教育局等)将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列为高校办学质量考核指标,对开展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不力的学校校长行政问责,提升学校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2)督促高校成立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领导小组,由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作为组长,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院系领导年度考核挂钩,提升学院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3)学校教务处联合学生处将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列为学年奖学金、入党申请、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的评价指标,提升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
4.3 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培育工作当前高校仍采用垂直型的行政管理模式,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基本都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来进行,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加大了校园体育竞赛组织管理的成本,而且削减了基层体育工作开展的积极性。社团作为学校的最基本单位,应充分发挥社团在体育竞赛活动组织中的作用,将校园体育竞赛的组织权利下放至社团,由社团负责组织和实施。因此,丰富体育竞赛活动的供给可通过加强和重视学校体育社团的培育工作来实现,建议可通过以下3个策略来实施:1)将学校社团审批权交于学生处和体育部,减少体育社团成立的行政审批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社团,在体育社团申请方面可通过教师推荐的形式和学生集体申请的形式来完成;2)学生处和体育部共同成立体育社团领导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对体育社团的发展规划、经费支持、场地协调、日常训练、技能培训、竞赛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3)鼓励体育社团按照运动项目分类成立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社团联盟组织,定期组织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竞赛活动,建立完善的运动项目联赛衔接机制,创新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供给,丰富校园体育竞赛形式,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加速实现体育强国的2个任务。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等战略目标的提出都对高校体育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新时代要求高校体育发展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校园体育竞赛形式。但其发展面临着公共体育教学边缘化现象较严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形式化凸显、体育竞赛活动供给形式单一化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地位、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成绩的制度管理、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培育工作来使高校体育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