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宇,刘玫瑾,刘 正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微课、MOOC等多种方式,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学习新模式。随着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课程共建共享在高校迅速兴起,体育微课建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热点。然而,现有体育微课研究中鲜有对体育微课设计制作过程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微课实践应用中也存在将微课等同于教学课件、课程缺乏情境设计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体育微课大赛参赛作品为研究对象,基于视频内容分析对高校教师在体育微课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针对问题提出相关指导性建议和对策,以期为高等院校教师开展有效的体育微课制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以促进高校体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健康发展。
1.1 文献资料法以“微课”、“体育微课”等作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万方数字资源、ProQuest、EBSCO等网络数据库检索和查询文献83篇,了解当前国内外体育微课的研究现状,并对搜索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为本研究的问题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1.2 内容分析法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体育微课大赛参赛作品为研究对象,基于视频内容分析对高校教师在体育微课设计过程中存在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
美国的学者戴维·彭罗斯在2008年就最早定义了“微课”,他认为微课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以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为目的,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实际教学,时长为1~3min。国内最早定义微课概念是的胡铁山教授,他认为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1],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认为微课是一种移动课程,它有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等构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其安排。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的定义众说风云,但均指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教学目标单一且主要阐释某一知识点、易于资源分享传输等特点。
截止2018年12月,通过CNKI数据库搜索,共有5篇文献对“体育微课”进行较为具体的定义。李志勇结合体育学科特点,提出体育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体育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的一种在线视频课程资源[2]。蔡志清认为体育微课是利用视频对体育教学过程中某个技术动作或重难点等而设计一种教学情景[3];蔡昌文、林羽姗指出体育微课是以某个运动项目技能掌握为出发点,通过视频形式制作技术动作的学习步骤方法及重难点,供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4];肖威、肖博文认为“体育微课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体育知识点或技术技能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5]戴建辉认为体育微课是“以体育学科中的某个技术技能点、理论知识点为教学主题,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并有完整的教学设计, 教学长度不超过视觉注意力驻留时间, 并可在移动终端中传播的体育数字视频教学课。”[6]
综上所述,结合体育学科特征和微课已有的定义,笔者认为体育微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中的特定技术、技能或理论知识,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经过精心设计的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性数字学习课程资源。
第1届全国体育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来自北京体育大学、澳门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从参赛教师的体育教学素养到参赛学校的体育专业化程度,本次参赛的体育微课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本文将实际收到的95例参赛作品作为研究样本,基于视频内容分析对它们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
3.1 概念混淆大部分教师对“体育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简单的把微课理解为教学课例、教学课件,这些作品仅学习到微课的“外表”而没理解其“内涵”,体育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某个体育项目知识理论或技术动作步骤方法及重难点展示(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是一个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的教与学活动过程。
3.2 微课不“微”本届大赛要求微课时长为5~15min,部分作品由于选题偏大、知识点聚焦不清、讲授内容过于求全等问题,造成了约19%的参赛微课作品接近于限定的15min上限,甚至有些作品将远大于此时间的教学视频剪短形成微课,剪辑痕迹明显,这些作品是没有领会体育微课“微”的实质。
3.3 教学方法单一微课又称为微课程,理应包括教学方法的使用。著名教育家李秉德教授总结了包括讲授法、实验法、合作学习法等11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95例视频的内容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图1):39%的作品使用的是讲授法,53%的作品使用的是演示法,6%的作品使用的是练习法,2%的作品使用了表演法,“互联网+教育”时代倡导的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未在体育微课中进行使用,对于应与时俱进的体育微课实践者而言,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图1 教学方法分析图
3.4 媒体呈现方式创新不足可能由于“体育微课”的研究正处于刚起步阶段,对“体育微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个人和团体较少,且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本次参赛作品几乎都采用传统的视频录像为主要载体来呈现微课,这难免让人有千篇一律之感。若能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通过支持慢放功能向学习者展现真实、生动的某个运动技能的使用过程,体育微课的特色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3.5 教学设计有待提高体育微课是针对特定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知识内容的微课程。因此,体育微课应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设计,精心的教学设计对一节优秀的体育微课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抓住学生注意力是微课教学设计的重点。通过对大赛作品进行分析,几乎所有的微课都是采用“动作示范+要领讲解”方式进行教学,缺少情境设计;92%作品在微课结尾没有练习反馈;内容导入以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方式居多(图2),缺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设计。
图2 内容导入方式分析图
3.6 微课内容分布不平衡本届全国体育微课大赛参赛作品从整体来看,选题内容主要集中在专项体育微课制作上,针对体育学科发展必须包含其他内容,比如体育理论、奥林匹克教育等,鲜有作品参赛,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现今体育微课发展过程中存在学科分布不平衡问题,有些体育学研究对象受关注较少,不完善的体育微课体系不利于“互联网+”体育学科的发展。
2011年提出的新建构主义,其核心概念可用7个关键词概括,即情境、搜索、选择、协作、交流、创新和意义建构[7],这7大概念内涵都与“互联网+教育”强调的个性化学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素质培养相一致。体育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面对新兴互联网技术对当代教育的冲击,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体育教学和训练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而体育微课正是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最佳表现手段和抓手。体育教学是具有特殊教育规律和鲜明教学特点的教学过程,好的体育微课应该遵循体育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进行设计,这些特殊规律包括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人体机能适应及变化规律等[7]。为了平衡体育学科发展,结合体育学科内容和体育微课的制作特点,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三大类别对体育微课进行分类(表1)。根据以上体育微课存在问题,“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微课制作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4.1 选题要“小”体育微课能否设计好,主题的选择是制作好微课的基础和关键。体育微课的选题要“小”,其包含2个层面内容:1)时长的控制。不同学者对体育微课时长有不同认识,例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时长在10min以内;教育部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对微课定义是10~20min的课堂教学视频。根据美国可汗学院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min左右,国内网络教学实践也发现,在线视频超过8min,人们观看视频就会感觉有些冗长[8],因此建议体育教师制作微课长度应控制在10min以内,5~8min最为适宜。2)主题的唯一性。体育微课的特点之一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这一知识点往往是体育理论或技术课中的重点、难点,或是当今体育发展的热点、焦点,切忌选题过大、知识点过多造成聚焦不清等问题。
4.2 教学设计要“精”体育微课的本质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目的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良好的教学
设计是实现体育微课本质的核心环节,是决定微课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在较短的时间里,要把一个主题说明,并且能吸引学习者注意力,这就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每门体育课程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体育微课的开发需要遵循知识点特有的特征,结合现今的技术,用创新、开放的思维去完成微课的设计,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去概括体育微课教学设计过程,因此本文从宏观层面的体育教学设计出发,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特点,结合以上体育微课存在问题,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导入、教学策略选择、评价总结等方面进行设计。
4.2.1 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起点,随后的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和展开,因此教师在制作体育微课前,要确定通过本次微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运动技能或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知识水平要到达什么状态,形成怎样的体育态度和认识,培养和发展哪些能力等,用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精确表述教学目标[9],使整个微课制作过程有章可循。
4.2.2 教学导入教学导入是体育微课教学的先导部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望,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认知准备。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对理论导学型微课、问题研讨型微课、技能训练型微课等10余种类型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总结出情景导入、旧知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事例导入、经验导入等6种微课教学导入方法[10]。结合体育学科教学特点,体育理论、体育人文等偏知识讲解型微课适合通过问题、典型事例等导入方式引入相关内容的学习,而体育竞赛、体育教育等偏技能演练型微课常通过情境设置、结合学生已有的运动或训练经验等导入某种技战术、专项素质学习(表2)。
表1 体育微课分类
表2 体育微课的教学导入方法归纳
4.2.3 教学策略制作体育微课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因此如何在没有教师监督的环境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是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的重点,而恰当的教学策略选择能有效解决该问题。体育微课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有示范—模仿教学策略、案例教学策略、直观教学策略和问题教学策略等[11],根据表1体育微课内容、学习者的特点等要素,现对体育微课常用教学策略进行了归纳(表3)。
4.2.4 评价总结微课又称为微课程,因此其具有课程设计的所有特征,包括课程结束时的评价小结,体育微课也不例外,评价总结对保持体育微课设计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巩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徐蓓玲,吴云云等对82例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微课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问答讨论结课、作业结课等6种微课结课方法[11]。借鉴上述学者的观点,结合体育学科或术科实际课堂中的结课行为,考虑到体育学科强调知识网络的构建,体育术科教学强调技战术、专项技能素质等应用,归纳出体育微课常用的结课方法(表4)。
4.3 制作媒体选择要“新”微课“微”的实质除了“小”,还应有“新”的特点。“新”主要指教学创新,除了体现在主题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制作媒体的选择也是创新的体现。微课本身就具有情景化的特点,利用图形、视频、动画等多元化形式,带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感官参与越多,学习体会就越深,知识越易存储和提取[12],因此,制作媒体的选择对吸引学习者学习兴趣、充分展示学习内容,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课程本质属性是学生进行运动性认知学习,最主要功能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从这个层面可以得出,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运动技术的传习活动,运动技术的传习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观摩和练习实现,现今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技术,为实现更好的运动技能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能真实、生动地向学习者展现某个体育技术、技能的使用过程,并能实现动作回放、慢放和暂停等功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教学内容,为体育微课特色充分发挥提供有力保障。
表3 体育微课常用教学策略归纳
表4 体育微课常用结课方法归纳
4.4 体育微课拍摄要“细”微课制作根据所选内容的教学特点,主要有课堂实拍式、实地拍摄式、PPT演示与讲授两分屏式、虚拟抠像式、2D与3D动画式等[13]。以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为例,高校术科课是身体实践类课程,主要实现运动技能习得,因此,体育微课制作现今比较常见方式是实景拍摄和课件+实景拍摄混合模式两种。高校体育术科教学具有直观性、活动性、户外性的特点[14],决定了体育微课需要采用拍摄课堂现场作为其表现形式之一,在教学现场拍摄时首先确定好拍摄机位和拍摄取景角度,根据技术动作的特点可以选取多角度进行拍摄。取景时背景要干净,环境要安静,保证与拍摄无关的人或物不要出现在镜头里,便于后期视频编辑。在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稳定和光线,在光线不足时要适当打光。与此同时,教师在演示技术动作时要注意技术动作示范要标准,选择合适的“示范面”,可选择认知示范(告诉学生学什么)、学法示范(告诉学生怎么学)、错误示范等方法进行动作示范。讲解声音要有节奏,吐词要清晰,尽量减少晦涩的书面语言或专业词汇;可通过设计问题、课后习题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思考,教师针对该问题进行适当的概括和总结,让观看该微课视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从而实现师生互动。还可插入慢放镜头下的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或动图作为动作示范素材,方便学生进行技战术对照学习。
无论是术科常用的实景拍摄还是学科常见的课件+实景拍摄混合制作,能清楚地呈现教学细节对学生的学习尤为关键,因此细节的把握对提升体育微课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添加内容引导的片头和概括评价的片尾、技术动作的慢放或动作分解、字幕制作、转场效果等,以上细节的实现需要相关软件的支持,为此,提供了微课制作过程中简单好用的几款软件(表5),为高校教师制作体育微课提供技术参考。
表5 微课制作中常用软件
5.1 高校通过建立制度、标准等方式促进体育微课的持续健康发展高校在体育微课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的导向与支持,资金的投入,都直接决定着体育微课的发展速度。高校应为体育微课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和标准保障,通过体育微课教学比赛、设立微课制作专项经费、定期对教师进行微课制作培训、建立奖励办法等形式,让体育微课制作与应用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校应根据体育专业教育的不同,制订出体育微课在学科和术科制作中的评价标准,以具体、可参照的标准体系指导教师进行体育微课的制作,促进体育微课制作的规范化。
5.2 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体育微课资源的共享共建由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得每个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不尽相同,学习效果也良莠不齐,因此制作体育微课的最终目的是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要实现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体育教学中重点知识理论和复杂技术动作学习,构建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数字云校园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云平台不仅能帮助教师采集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体育微课等体育教育资源的保存、上传、汇聚和共享,还能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进行微课的观看,学习的便利性大大提高,在迎合信息化社会学生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同时,也提升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实践内涵和价值。
5.3 通过微课与教材融合等方式实现体育微课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材中知识点的设计普遍采用分解教学内容设计策略,在内容设计上主要从体育宏观理论层面分解到微观的技能呈现[4]。现今的体育教材,虽然知识体系较为完整,但存在知识点滞后、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具有即时更新、多元化展示学习内容等特点的体育微课存在知识碎片化、关联性不足等缺点,因此,可通过体育微课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形式来弥补两者不足,更好地发挥教材和微课价值,能有效提高体育微课使用率,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和有效学习。与此同时,微课设计应向系统化发展,与教材配套相适应,形成完整系列的微课程,这对建立完善的体育微课知识框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微课不仅扩展了体育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的宽度,符合信息化社会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要,而且是推动当代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力抓手。高校应通过多种政策手段积极调动和引导各级体育学院、教师等参与到体育微课的研发、实施以及成果的转化应用中,从组织管理、资金支持、制度保障等方面对体育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提供支持和指导。高校体育学教师既是体育微课的制作者,也是体育微课的使用者和倡导者,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体育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方法观,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方法使用,在充分利用体育微课资源的同时,将自己从重复性的动作示范和讲授劳动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到自身专业技能提升和学生个性化辅导上来,以开放、合作、包容的态度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实质性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