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崇崇
摘 要:本文从科普类文章加强教学“语文味”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科普类文章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从读、写、说三方面调制科普文章“语文味”的具体策略,力求在科普文教学上调制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科普类文章;“语文味”;语言运用;策略
一、科普类文章加强教学“语文味”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种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就是“语文味”。语文,讲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科普类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意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教学中既要扬“科普”特色,又要凸显“语文味”。
二、科普类文章教学的现状扫描
科普类文章教学现状堪忧,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模式古板
对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老师们一般都按照“读通课文——了解知识——探究写法——拓展联系”四大教学板块进行。这样的教学久而久之便形成固定模式,就会导致教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没味道。
2.知识分析过多
不少教师认为教一篇科普类文章,就得介绍清楚科学知识,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教学目标的制订不明确,不恰当,本来就没有故事情节的科普类说明文,被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生动、准确”拓展联系泛滥。执教科普类说明文时,教师会千方百计地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三、调制科普类文章语文味的策略
教学科普类文章应以语文的方式从容地带领学生主动地学习,体现出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为学习科普类文章打开一片新的言语天地。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让课堂找回语文味,扎扎实实地踩在语言文字运用的点上。
1.“读”出语文味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科普文也不例外,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精心调制。
(1)读懂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他们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就会体验到一种自豪感和愉悦感。
如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初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学生自己读一读,看看在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中都有哪些成员。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后,有目的地读书,落实知识点,并使每个孩子获得自豪感。
(2)读出情趣:有些科普文是童话、诗歌的题材,如《小蝌蚪找妈妈》《比尾巴》等,语言生动、风趣,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可以采用赛读、角色表演等方式读懂知识,读出情感,让知识和情感共生。对于语言简练、相对比较枯燥的科普说明文,也可以适度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读出情趣。
2.“写”出语文味
(1)仿写——规范语言:仿写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而用之,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比如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中“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引导学生运用总分结构仿写,写出还有其他的恐龙,用上“有些……有些则……”的句式。
(2)改写——内化语言: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那些方面呢?一个方面是创新的意识,也可称为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3)补写——丰厚语言:补写要求学生与某一段异己的未竟思维对接,通过对其内涵、意向的发掘和揣摩实现对其消化、认同,并最终按照自己的逻辑使之完整。
3.“说”出语文味
语文学习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我们强化了“听、读、写”,而“说”常常是被忽视的。表达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科普类文章语言精练、严谨、准确,也是很好的说话训练的语言材料。
(1)言之有物: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①发展的过程:很多科普文意在传播科学知识,而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②说发生的原因:在科普文的教学中,要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要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科学知识写得有趣、生动、通俗易懂的。
(2)言之有法:在科普文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语言得以发展、积累,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
(3)言之有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教学中,通过自由练说,同桌互说,上台展示说等,让学生敢去说,乐于说,把话说顺,把话说准,把话说具体。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精心调制,科普类说明文,完全可以上得文味浓浓、趣味多多,学生品得津津有味。
总之,我们抓住科普类文章之“根本”,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资源,打破常规思维,运用听说读写的多种策略,扎扎实实地踩在语言文字运用的点上,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平平.让“语文味”洋溢在科普文的教学中[J].新课程·小学版,2008(03)
[4]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王琳.谈谈科普说明文的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