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3+1”创业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2018-07-05 09:24廖彩霞周勇成刘俊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双创高职院校

廖彩霞 周勇成 刘俊

[摘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和目标。文章提出,可实施“3+1”创业教育模式,以创业课程打造为依托,建设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以创业导师队伍为引领,建设优秀的师资保障体系;以创业基地为平台,建设全方位创业实践体系;以创业人才培养战略为指引,优化创业教育模式体系。由此,培养学生扎实的创业基础,使学生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特质和创业效能感,激发创业动机和创业行为,进而拥有较好的创业能力和应用实践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创”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廖彩霞(1979- ),女,重庆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周勇成(1983- ),男,四川乐山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刘俊(1981- ),男,四川阆中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3+1创业教育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6SKSZ072,课题主持人:廖彩霞)、2017年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73278,课题主持人:廖彩霞)和2016年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校级教改课题“‘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课题编号:swjwjg201602,课题主持人:廖彩霞)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3-0069-05

一、高职院校“3+1”创业教育模式内涵及特点

当前经济领域的竞争逐渐转变为知识经济的竞争,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创新创业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必将发生相应变化。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建设创新型社会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动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十三五”期间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也可谓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建设优质院校的过程中都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了创新创业的内容,甚至将创新创业作为特色项目进行申报和建设。

为了进一步顺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潮流和趋势,并针对高职院校创业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本课题组提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和目标,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整合政社行校多种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围绕创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开发、导师队伍打造和创业平台建设等。在实际运行中,可将该模式简称为“3+1”创业教育模式,“3”代表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和创业平台三个重要要素,“1”代表创业人才培养战略,从三个要素和一个战略目标出发,构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和关键,决定着创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任务和方向;创业课程体系是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特质和创业能力;创业导师队伍是学校顺利推进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创业平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通过该模式,力争培养学生扎实的创业基础,使学生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特质和创业效能感,激发创业动机和创业行为,拥有较好的创业能力和应用实践水平。

“3+1”创业教育模式各要素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有机协调。其一,在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方面,通过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创新创业组织工作。成立由校领导亲自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好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众创空间建设、校企合作、经费支持、设备购买等具体事宜。创新创业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重点工作事宜,统筹协调入孵企业的发展、服务与管理问题。具体分工如下:教务处负责创新创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展相应的教研改革;学工部、团委负责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科研处负责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招生就业处负责毕业生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如此,各职能处室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创新创业工作,形成具有特色的创业工作管理机制。其二,创业课程体系方面,强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电商物流、财经金融、新一代信息应用技术、餐饮旅游四大类专业群课程建设中加入创新创业理念,促进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有机衔接,以培养学生在技术转化和创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其三,创业导师队伍方面,做好创业导师队伍整体规划。根据创业需要进行合理分类,可以分为理论型导师、综合型导师、实践型导师三个类别。三支队伍教学内容各有偏重,实现对学生创业的全过程指导。其中,理论型导师主要负责创业涉及法律、创业基础知识、创业领导艺术、创业计划书等教学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综合型导师主要指各专业教师,他们可谓“专业—企业—创业”的综合体,指导学生识别创业机会,对学生进行创业可行性指导;实践型导师主要指企业高管、创业成功人士等兼职教师,负责企业如何运营、如何减少风险、如何制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其四,创业平台方面,设计定期的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以创业竞赛、商场实战和校企合作为平台,在全校和各院系每学期滚动实施。就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际情况而言,“3+1”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在于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完成学生从“专业”到“职业”的转变。而现阶段,国家实施“双创”战略,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学生从“专业”到“职业”“创业”的转变,学校、企业皆是创业教育的主体,两者在完成创业教育方面肩负着不同的任务。

二、高职院校“3+1”创业教育模式實践研究

(一)以创业课程打造为依托,建设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需纳入创新特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同时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打造。一是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将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纳入全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把创新特质和创业能力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课程内容涵盖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各方面,综合起来的课程达几十门,如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成长性企业管理、创业营销等。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如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在结合实际创业特点的基础上,目前也已经形成了包含创业通识教育、创业专业教育、GYB和SIYB 培训、创业竞赛、模拟实训和创业基地实践的全方位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二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可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作为公共必修课程,设立创新创业教研室,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行课,合理设置学时、学分;创新创业课程由各院系负责,作为专业必修课,根据专业特点开设,课程目标也需结合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2.加强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融合。可在大一新生各专业中开设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在大二、大三年级部分专业中与专业课融合,开设创新创业实务类课程,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基础、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实战讲坛等,注重创业课程与实训实习、顶岗实习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的创业型人才。通过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创业沙龙、营销集市大赛、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同时,可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于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之中,提升对国家创业政策的宣讲力度。

(二)以创业导师队伍为引领,建设优秀的师资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加强创业导师聘用管理和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组建校内外、专兼结合的专业队伍,逐渐形成“师导生创”的良好格局。

1.加强创业导师聘用管理。一是加大创业教育导师团队组建管理。在全校遴选各专业骨干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成立第一批稳定的教学创业导师团队。通过“走出去”,把从事创业教学的教师以挂职锻炼的方式派到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学习深造,深入一线,体验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经营管理与运作流程,锻炼导师的实操能力;通过“培训学习”,分批次选送教师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活动,学习一流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遴选校外企业家、高管和创业成功校友来校作为第二批导师兼职团队,主要从事上课教学和项目诊断,分析创业机会、商业模式及布局,以及从市场营销到广告设计、从融资到财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实战问题。二是加大创业教育导师团队的考核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创业项目成果奖励方案,鼓励创业导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共创佳绩,并将创新创业获奖作为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为导师干事创业提供保障和动力。

2.加强创业导师师资库建设。为做好创业指导工作,需要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各专业教师可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业务调研,借助校企合作企业挂职锻炼,高职院校则可从中遴选优秀者组建创业项目辅导团队,参与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初创企业的实际经营。同时,建立“创新创业教研室”,遴选校内优秀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团”,积极打造学生创业指导专家、就业创业专家库人才。高职院校还可以就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创业师资队伍深入研究策划,进行人才整合,实施分专业、分创业阶段管理,实现创业教师跨校聘任。高职院校人才交流也可以实现创业教育课程联合开发,这样既能够弥补当下师资队伍匮乏的短板,也可以保障师资队伍的质量,实现对学生创业的有效指导。在政府层面,则需要加大各级各类创业指导培训,开展知名学者、专家进校园活动,为在校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个性化的咨询诊断。

(三)以创业基地为平台,建设全方位的创业实践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创建一流优质的学生创业基地为平台,定期启动全校或院系的创新创业项目并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内涵,以学生创业基地为平台,打造校企合作新形式。

1.发挥校企合作的创业功能。通过合作办学、合作办厂等方式,共担投资风险,共享校企发展资源,以学科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融入市场,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同时,创业基地立项建设应紧扣经济发展热点,立足于区域现有产业格局,面向农村电商、现代物流、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战略产业,充分发挥创新研发、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等功能。

2.发挥创业基地专家团队的咨询功能。创业基地设置专家团队要对学生创新研发项目进行甄别、遴选和市场预期评估,鼓励学生将创新成果带到基地,对特别优秀的创新项目可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创新成果能够以最快捷的方式实现产业化。同时,创业基地需整合法律、税务、财务等服务资源,建设服务体系,帮助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还可以通过项目对接,强强联合壮大初创企业。创业基地也可以组建、常设专家咨询机构,使其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3.发挥创业基地中介服务功能。高职院校需根據学校实际,探索创业基地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创业基地资源、管理、咨询、中介等各项优势,避免项目同质化竞争。资金问题通常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学生无资产抵押,也无信誉担保,很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因为任何投资信贷都期盼获得最大的回报率。不过,学生发起的许多初创型科技小企业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和市场预期,有了这个基础,便能够发挥创业基地的中介功能,实现企业与风投公司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创业基地可提供专家评估报告、推荐企业,最大限度地突破学生初创企业的资金瓶颈。创业基地可挖掘高成长性企业,根据企业运行情况,深化校企合作,引入大企业,探索债权转股融资模式,以缓解学生创业的资金需求。

4.完善创业基地管理功能。高职院校应切实做好项目管理程序,设置合理的入孵条件,优先满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产业导向的创业项目,明确入驻程序及退出机制。以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为例,目前学院已设立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涵盖政策咨询、财税代理、法务援助、人才培训、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帮助入孵企业更好地利用学院资源和自身优势开展创业经营,落实政府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提供创业项目推荐、微企孵化政策、行业发展资讯、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申请等政策咨询;协助代办各类政府扶持与补贴;代理企业财税服务;指导重大业务经营与活动。学院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根据各院系专业特点合理布局,可同时容纳60家企业入园孵化,构建了创业实训基地入孵创业团队,实行合伙制,可带动学院500人以上的勤工助学学生,使学生在校内即可实现勤工助学,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5.探索校外创业基地模式。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需要产业界、企业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目前校企合作尚停留于学生实习实训阶段,必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对接、合作共赢。深化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共担创新创业。一方面,企业可以将部分业务交由学校创业团队实施完成,由学生成立微企,由教师进行指导,完成孵化;另一方面,针对优秀的学生创业计划或技术革新,经专家团审核后可提出创业意见,向企业推荐,并合理分配股权,以企业吸引投资,帮助学生顺利创业,实现将科技成果或创意向生产力的转变。

(四)以创业人才培养战略为指引,优化创业教育模式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创业训练为载体,做好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引入学分制管理,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模式体系。

1.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做好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建设工作。引入适合本校创业教育和管理的评估体系,定期检查各指标任务,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改进和完善(见下图)。二是完善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可定期选拔部分青年教师参与创业知识培训学习,由上级主管部门从宏观层面进行把控,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创业教师培养体系,鼓励创业教师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的各项管理流程,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内容。根据创业指导的灵活性特点,学校可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如创业指导课时折合等。很多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指导学生创业较少,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则需完善激励机制,如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保障等。与此同时,应全面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创新创业激励促进机制和创业孵化促进机制,保证创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2.建立健全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如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根据创业教育管理实践,已经制定出《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办法(暂行)》《创业指导专家团建设及管理办法(暂行)》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章程,明确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职责和功能。同时,学院官方网站专门开辟了创业教育版块,以及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等,定期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创业实训等信息,大力宣传国家政策动态,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学院帮扶、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推进创业基地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审查入孵对象资格与条件,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并提供专业咨询与指导。

3.完善创业教师管理机制,保证创业教师团队的稳定性、发展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师资队伍管理尚无统一规范,各院校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缺乏管理经验。因此,需完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考核或评价制度,加大对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设立校级创业发展专项基金,并设置该基金的使用范围和具体条件等。此外,各高职院校可广泛搭建创业教師成长平台,充分利用竞赛等活动,以赛促练,提升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5-25.

[2]王庆环.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7-08-12.

[3]张澍军,王占仁.作为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N].光明日报,2013-03-14.

[4]王灏.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创业教育改革[J].广西教育,2013(47).

[5]陈建萍,涂海英.对高职院校“43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6).

[6]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双创高职院校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