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纲要》课程教学的创新思考

2018-06-30 06:18毛艳
卷宗 2018年16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纲要教学效果

摘 要:为不断提高《纲要》课程的实效性,根据《纲要》课程的目的和性质,从《纲要》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关键点以及方法三个层次,提出了关于《纲要》课程教学的几点创新思考,以不断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纲要》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效果

创新对于任何一种有生命力有前途的事物来说都是其存在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所以理论上讲,《纲要》课的创新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应有之义。为不断提高《纲要》课程的实效性,根据《纲要》课程的目的和性质,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纲要》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良好的互动,使学生在兴味盎然、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思想升华。

1 《纲要》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纲要》课程的教学除了一些共性规律需要遵循以外,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环境条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不同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使《纲要》课的教育功能可以长久高效地发挥下去,从根本上达到思政理论教学树立大学生统一的主流的思想意識的目的。

1.1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纲要》课程创新尤为重要。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2006年正式开设至今已走过十二个年头了。这些年我们面对的学生从八零后到九零后再至现在的九五后,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和方式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乐意接受新事物,并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感知新事物,对价值观念的认识也是多样性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越来越习惯于以视觉图像乃至三维立体图像音效为获知、交往、消费等的主要渠道;善于学习利用新技术获取信息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众声喧哗的海量信息中,往往所见庞杂,似乎博闻广识,却又容易在碎片与偏颇中消磨时间,越发迷失方向,失去判断能力。

其实如今的大学生也是最热切渴望在各种知识的辨伪,思想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中被有力指引的一代。面对新的学习者提出的新要求,只有通过课程教学的创新,才能为他们讲好这门课,使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能够真正产生在理论层面上深入探讨和思考的兴趣,由此真正了解了国史国情,充分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反思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觉提炼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又反过来接受其指导,微观可具体到学生的人生发展,宏观上可为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提供最有力的指导。

1.2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纲要》课程创新实在必行。

这门课普遍存在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现状,迫使教师们意识到创新的势在必行。就目前来看,据许多一线授课老师反映,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这门课不大受学生重视。在课堂上往往是讲授者讲的热火朝天,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有老师形象地将其概括为“两低两强”,“两低”即出勤率低和抬头率低,“两强”即疏离感强和怠惰感强。学习者态度上不重视,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自然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不会理想。综合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学校、家庭过多强调“实用性、功利至上”的片面价值观对学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致使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与升学就业这些比较实际的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同时也有教学效果不理想致使学生缺乏兴趣,进而越发不重视所形成的恶性循环。

另一个比较共性的问题是《纲要》课程作为大学公共基础必修课,课堂人数多,课时短,任务重,导致教学效果不大理想。人数众多的大班授课形式多是大学办学条件所决定;课时虽显少,但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学生英语和思政理论这两门公共必修课相加所占已近学生总学时的一半。这些客观条件所限造成的现实都是短时期内难于改变的。那么教师只有在教学上不断下功夫、想办法才是改变现状、改善教学效果、顺利达成教学目的的当务之急、可行之策。

2 《纲要》课程教学创新的关键点

教育源自于需要,一般而言,存在以下两种最为基本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和个人探索求知本能的需要。首先应该是个人探索求知本能的需要,因为教育和学习过程最终要由个人来完成,所以说它是基础。但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个人越来越多地和社会紧密相连,这两个层面的需要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并最终统一在一起。不过,各个领域的教育在这两个驱动因素上各有侧重,并不都是同时发生,等量齐观的。就思想道德教育而言,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需要在先在前,个人的需求需要在社会要求的促发下产生。但作为每一个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定是先以个人要求的满足为基础,才能进一步上升至对社会要求的满足。所以包括《纲要》课程在内的大学思政教育,其目标、内容和手段都必须先要和个人需要发生联系,才能引起学习主体的第一兴趣,通过打通第一兴趣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通道,最终达到对社会需求的满足。

那么如何才能引起学习主体的第一兴趣呢?或者说一个学习者的兴趣产生自何处?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

(1)需要使学生从理性上高度认同《纲要》课程。《纲要》课程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课,主要希望学生通过《纲要》课程的学习,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首先要求教师作为讲授者要真信真爱,将心比心。不能把课程仅仅当成是传授知识,课上照教材念一念,让学生课下背一背,甚至有的老师讲义几十年不更新,不要说让学生“入脑入心”,就连“入耳”都是奢望。《纲要》课程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在讲历史,但老师不能就历史讲历史,而应结合当下热点事件,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对某些问题从理性上达到认同,才能做到最基本的“入脑”。

(2)需要从情感层面激发学生的共鸣与满足。要想真正使思政课教学从教者无力、听者无心的尴尬状态下解放出来,关键要学生都“走心”。《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比如通过全面评析历史人物、充分运用地方性历史文化资源、观看精彩视频片段、引用文学诗词作品等等各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愉悦满足,达到“走心”的教学目标。课堂外,注重课堂延伸和拓展,通过课题调研、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感性体验,运用各种机会让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话语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是要从历史的视角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落脚点就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纲要》课教师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社会热点,容易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两个层面是相互递进关系,理性认同是基础,是接受和产生兴趣的前提,情感共鸣是接受和兴趣的结果,又是内化升华的表现。这时才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所谓的入脑又入心。所以《纲要》课的创新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以它为出发点也以它为旨归。

3 《纲要》课程教学创新的方法

老师如何才能激发起并保持住学生学习和探讨《纲要》课的兴趣呢?作为教学者来讲,能在短时期内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就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师生交流互动的良好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这里有许多卓有成效的优秀做法,它们都是应学生需求和环境条件而形成的。

3.1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并提出对学生思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先设定几个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问题”,问题的设定是教学的关键。课程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入式”和“情境展现式”相结合,同时辅助多种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创新能力。以“问题”启发教学,以“情境”展现历史,吸引学生探究未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他们对《纲要》课程的学习热情,有效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体教学过程中,把设定好的“问题”先抛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将相关历史事实和背景细节娓娓道来,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剥茧抽丝似的知识传授,期待学生对这段历史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各种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的不断“刺激”下,帮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得出结论。

3.2 案例分析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直接参与,选取典型案例,共同对历史问题或疑难情景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研究。案例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比如,《纲要》课程教学可以大量使用人物案例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点。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择典型性、代表性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制作案例样本,合理运用案例,实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在开放合作的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将抽象理论寓于当时的世情、国情等具体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典型案例等去观察思考问题,深刻的思考,并进而提出新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和提高。

3.3 角色换位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互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在新学期开始之初,就将学生负责的专题内容分配给学生,每组 8—10 人,学生要按照教师要求的方法,查阅参考资料,精读直接史料、編写教学提纲、制作教学课件,并选派代表登台讲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解任务,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每个小组代表上讲台讲 10 - 15 分钟,之后进行老师点评与学生互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方法,很多学生得到了课本知识之外的收获,如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制作多媒体课件技术的重要性清楚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重要性。并学会换位思考,感受到教师工作的辛劳等,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

3.4 结合时事的课外作业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都曾给学生布置过作业,但大多采用写小论文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有不少学生会去网上下载,并没有经过自己真正的思考,达不到“入脑入心”的育人目的。而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纲要》课程在平时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时事来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很好地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增强了《纲要》课程的时代感。例如2015年的主题即是抗战胜利,2016年则是纪念长征胜利。这种形式摒弃了传统的交论文的方法,采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方式提交作业。这样以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适应了当代大学生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实践中学生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作品令人赞叹。

3.5 多元化评价体系

必须建立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是其重要补充。它既要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搜集整理资料的熟练程度、思考辨别分析能力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水平、自主学习意识和协调合作精神及日常实际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另外,评价的主体也要多元化,应该将主讲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班级评价等有机结合,以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动态性、过程性。配合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我们改革了考核评价方式和成绩计算的权重,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学习包括考勤、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课外访谈、小论文或读书笔记等,由之前的占总成绩 30% 目前是占40% ,还要逐步增加权重,要达到占总成绩的50%。期末实行开卷考试,题型包括选择、辨析、材料、点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这使他们不只是学到知识,更是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朝辉.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探析: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5( 11) : 75 - 77.

[2]耿化敏,汪云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 11) : 93 -96.

作者简介

毛艳,女,四川南充,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纲要教学效果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