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中师生关系浅探

2018-06-30 06:19梁洁婷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师生关系

梁洁婷

[摘 要]科学课堂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基于学情、客观条件及教学目标等方面,选择不同程度的“带”与“放”。课堂中,教师的“带”与“放”适度合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达到科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科学课堂;师生关系;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5-0061-02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育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期以来,师生关系备受关注,是广大教育者教育实践中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双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代表性观点随之产生。在众多的实践和研究当中,教育者们越来越倾向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的探究活动提倡以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那么,怎样处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呢?这种师生关系下教师的“带”“放”不同,教育教学效果会不一样吗?教师引导学生多少(带多少)、留给学生多少(放多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下面,笔者根据个人的教育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案例一:采集指纹观察探究活动——教师全程帮扶的合作关系

首先,课前准备。教师简单了解学生手指的指纹情况,并确定探究要求为对指纹进行采集和观察。

课中,对指纹进行采集和观察。教师以生活中对指纹的使用引入探究主题——采集和观察指纹:首先让学生自主观察一下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纹路(模糊观察),接下来提出“对指纹应该探究什么,怎样探究”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得出可利用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的答案,顺势教授学生如何采集指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为学生准备了以下材料:铅笔、透明胶、便笺纸。教师对指纹的采集进行演示后,学生开始分组活动。

课尾,结果分析。在学生分组采集完指纹后,教师便引导学生按小组对采集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和数据分析。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先在黑板上将指纹的三种类别标示出来,接下来让学生对收集到的指纹进行观察、分类和数量统计,并引导学生用表格和柱形图展示活动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活动,教师还指出在指纹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开展活动,让学生学会抽样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分析:探究活动中,师生的合作关系突出了教师的全程帮扶,即教师带得多,放手让学生活动较少。由于探究活动的研究对象(指纹)、研究工具(有限的材料)等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探究活动目标,即学生在现有条件下只能利用现有材料对指纹进行采集和观察,不能拓展到其他方向。但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整个活动由教师全程引导,学生活动的步骤及结果较为统一,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带多放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但是这也保证了学生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学生在有序的探究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师带多放少的师生合作关系较为适合低年段学生。处于这个年龄层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不足,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才能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另外,在活动中若活动材料等客观条件有限,往往也需要教师带多放少、全程引导才能保证活动按照预设完成。

案例二:“维果-C溶解”探究活动——教师半带半放的合作关系

首先,提出问题“吃一颗糖要用多少时间”。这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探究问题,到底会有多少因素影响糖的溶解呢?教师给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颗糖,接着进行吃糖竞赛,统计班上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吃糖所花的时间,进而得出影响糖在口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颜色、味道、主观性、唾液的分泌量、温度等。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进行的,学生能够较为有效地按照教学的设计思路走,将一开始的一个模糊问题转入到更为深入细致的问题研究,如颜色与味道对维果-C溶解速度的影响。

接着,深入研究。这一环节,教师几乎完全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利用教师提供的有限材料(三种不同口味的糖果、白砂糖、食盐、温水等)进行探究。由于教师没有参与和指导,最后小组活动的结果五花八门。如结果记录部分,有的小组记录时间,以时间作为定量研究;有的小组仅记录糖溶解的状态与快慢,没有具体时间,仅进行定性研究。

案例分析:探究活动中,师生的合作关系突出了教师的半带半放,即教师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详细引导,而活动的后一阶段,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活动探究。对比案例一中教师全程指导下所有小组基本按时完成同一探究活动的结果,案例二的探究活动结果和效果均显示出了差异:有个别小组能快且好地完成探究任务,有个别小组不能按时完成探究任务,而且各小组探究的结果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学生的探究活动主题明确(探究影响糖溶解速度的因素),在此活动主题下,不同组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探究方向及方法。教师的半带半放虽然限定了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但在同一主题下向不同的方向探究,让学生自主采用合理的探究方法,学生能在这种模式的探究活动中更好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科学的批判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师半带半放的师生合作关系较为适合高年段学生,处于這个年龄层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良好,能够对科学方法进行判断与选择,因此教师仅需部分指导,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

案例三:“无主题”探究活动——教师全程放手的合作关系

活动前,教师告知学生此次探究活动仅提供酵母粉、白砂糖、食盐、可乐、食用油、洗衣液、牛奶、热水等材料,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有限材料进行自主探究,探究的主题、内容、方案需小组自行设计。这样,整个探究活动在教师完全放手、不参与引导的情况下进行。

由于脱离教师的问题引导,每个小组对多种多样的实验材料所产生的探究问题及方向截然不同,同一探究方向下的探究方法也有差异。如有的小组研究酵母菌在不同溶液下的活性,有的小组研究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糖水中的活性。即使是同样研究酵母菌的活性,对于活性的测定,每个小组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小组对气球膨胀的程度进行简单的目测比较,有的小组则观察加入酵母菌的溶液产生了多少气泡,有的小组利用气味来进行简单判断。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形成了本小组完整的探究活动报告。

案例分析:探究活动中,师生的合作关系突出了教师的全程放手,教师仅仅告知学生可利用的实验材料,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比案例一和案例二,案例三的活动结果和活动效果更加多样化。由于探究活动的方向和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不按照教师的设想进行问题探究,既解放了思想,又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的全程放手虽然加大了教师对课堂的把控难度,但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意识,让他们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师全程放手的这种师生合作关系较为适合科学素养较好、具备一定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在面向未知的探究时,教师全程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以上三个案例,由于教师“带”与“放”的程度不同,学生探究的结果和活动效果有明显差异。“带”多少与“放”多少才是最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笔者心中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依据学情。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当依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程度的“带”与“放”。科学课堂中,教师的“带”与“放”程度合理,构建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现科学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师生关系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