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 陈江渝
随着教育作为一门学问不断发展,展现出越来越多的流派,提出越来越多的教育方式,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但任何时代,任何流派在对师生在学习中的观点的论述中,都不可否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要时,学习才真正开始了。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要等待这个开始的契机,创造这个契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用好启发式教育方法。
我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其核心思想是对学生学情的一种了解,是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尊重。
不到学生想了解而不得不了解的时候就不去引导他,不到学生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情况下就不去启发他。首先你要了解,学生对这个学习内容他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他想知道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引起他的兴趣?只有真正的了解,才可能真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肤浅的尬聊,花哨的作秀。有了真正的了解,学生的这种“愤”的状态不再是可遇不可求的被动等待,而是轻松地主动出击,是老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引导和促进。
在教学中,常有老师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当作可有可无,或者是无关紧要的环节,要么直接略过,要么敷衍了事。这样的教学行为中隐隐地透露出这样高高在上的意味:你有兴趣要学,没有兴趣也得学;你不了解要学,你已经了解了也得学。学生只是等待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学习的内容、进度、难易程度、学习方式没有发言权,更没有选择权。把一个个活泼生动、有个性、有灵魂的鲜活生命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变成了学习的机器,使学习成为一项毫无意思的苦差,使“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成为一个从没体验过的神话,这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失败。
“牛不吃草强按头”是一种以爱和责任为名的折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有对学生学情最大限度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我们有等待的耐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尊重甚至要求我们在某些时候要学会放弃——“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教”,尽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不甘,尽管我们有不安,但我们都得无条件尊重学情这一客观事实。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育智慧,只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对其尊重,教育教学成效才会事半功倍。兴趣的产生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否充足,是否持久。当学生不想学习、不想了解、不想表达的时候,你使尽浑身解数,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只有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了主动求知的欲望,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学效率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保障,真正呈现出一种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理想状态。
启发式教学法,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