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答要有“酥油糌粑味”
——民族边疆地区电视访谈节目创作感悟

2018-06-29 07:16次吉拉姆加羊尼玛
视听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藏历编导谈话

次吉拉姆 加羊尼玛

地方电视台访谈节目的嘉宾多为本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以拉萨台《高原零距离》为例,访谈对象为西藏本土的文化艺术人士、经济建设的弄潮儿、本地重要新闻事件的亲历者等。节目中,编导对话题的设置,主持人对现场把控引导,决定着节目的成败。

一、充分准备有主见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舞台表演艺术。同样,主持人走到镜头前与嘉宾对话,也需要编导搜集充足资料,主持人提前介入,认真消化资料,做好相应准备和预案。在民族边疆地区,还要有一定的本地生活积累,对民族文化与风情有一定了解,这样在访谈过程中主持人才会有主见,能把控。

在《你好,藏历新年!》这档节目中,编导组里有汉族同志,有安多藏区的同志,偏偏没有拉萨本地人。而不同的藏区,新年风俗不同。为此,在藏历新年的“古突之夜”,也就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编导和主持人来到拉萨藏族同胞家里体验,从制作古突到坐在一起吃古突,了解各种食材的寓意。其后在与民俗专家嘎玛坚参访谈时,对拉萨藏历新年的种种习俗,主持人也能如数家珍,以说自身经历、表达疑问调动嘉宾兴趣,引导话题不断延展。

在《“画坛怪杰”刘晓宁的西藏情缘》访谈中,编导提出了很好的构想——以主持人探访刘晓宁画室开场,一边参观一边谈对画家的印象,对作品的感受。但在实际录制过程中,因为主持人匆匆赶来,第一次与画家见面,对画家的了解仅限于编导罗列的提纲,对西藏题材的油画作品更是知之甚少,主持人所提问题难免显得隔靴搔痒,浮于浅表,显得不专业。

这些访谈经历说明:对嘉宾,对相关背景了解不够,准备不足,会使话题难以深入,很难碰撞出火花,只会使嘉宾聊着无趣,受众视之无味。而经过充分准备,甚至亲身体验后,能让主持人有感而发,说出有“酥油糌粑味”的问题,而非泛泛的场面话。

二、用心倾听出主意

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在《因人因时因地的谈话术》一书中说:“谈话的首要规则就是听,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的谈话者,你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访谈节目亦是如此,主持人是否善于倾听,有没有用心去和嘉宾交流,对节目质量影响很大。

《高原零距离》访谈藏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授多吉次仁时,嘉宾谈到,他通过青歌赛成名后,来到空政歌舞团,非常不容易。主持人赶紧追问道:“您是怎样在星光熠熠、明星云集的空政歌舞团站稳脚跟的?”这个问题在访谈提纲里是没有的,是在聆听过程中,主持人发现嘉宾对这一经历很自豪,及时补充的问题,当嘉宾眼睛一亮,侃侃而谈时,我们知道这个问题问对了。

在对2017国际自行车8天川藏极限挑战赛运动员的访谈中,嘉宾一再讲述赛事的艰难,主持人认真聆听和思考,问道:“既然8天川藏这个赛事如此艰难和虐心,那为什么你们还是那么投入地参与其中?”这一问题激发了嘉宾的思维火花:“团队精神使个人在更快、更高、更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比赛中展现出来的友谊,又使得赛事更有人情味和号召力,在未来的比赛中,团队更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认真倾听不仅是对嘉宾的尊重,也有助于主持人掌握更多信息,一边倾听一边分析,更好地捕捉精彩内容,把握和引导话题,使谈话内容得以更深刻的挖掘。

三、智慧掌控能主导

访谈节目看似是主持人和嘉宾的简单对话,一问一答,其实存在不确定因素,对节目主持人现场的驾驭能力和判断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主持人善于观察,说出自己的话,智慧掌控全场。

成功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是西藏登山队引以为傲的成就。在对登山队主力队员次仁多吉和边巴扎西的访谈中,两位嘉宾年事已高,文化程度不高,汉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主持人充分发挥藏汉双语的优势,多次对两位嘉宾的谈话加以引导和总结提炼。每一次登顶,对队员都是生与死的挑战,因此队员之间感情非常深厚。当访谈到登顶最后一座8000米高峰的时候,回忆起队友仁那不幸遇难的经历,两位嘉宾几度哽咽,难以继续。此时,主持人以非常缓慢的语气问道:“当时大家登顶的士气有没有受到影响?是什么在支撑着所有队员,最终完成了这一壮举?”把嘉宾从悲伤的气氛中带出来,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把控住了现场。

在访谈现场,主持人和编导不必拘泥于台本,而应密切配合,随机应变,智慧地掌控现场访谈。比如,嘉宾的谈话是否是受众希望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及时补充提问,编导和嘉宾都要快速判断。对嘉宾一时兴起的题外话,对深化主题有帮助的,主持人就不需要打断;反之,则需要巧妙地把话题引导到轨道上。

在边疆民族地区,访谈节目的编导与主持人应精通双语(普通话和民族语言)。因为少数民族嘉宾习惯于民族语言表达方式,汉语表达能力有限,要传递的信息容易走偏或说不到点子上。此时,需要主持人具备较强的双语沟通能力,较高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耐心引导,提炼主要信息。

四、提升充实定主题

《重走繁森之路 寻访红色记忆》这档节目,访谈了来自山东聊城孔繁森纪念馆的同志,他们从山东出发,到阿里、日喀则、拉萨,历时2个月,一路重走孔繁森同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在节目访谈录制中,栏目组了解到对方保留了一段视频:一位老奶奶在繁森同志去世时,痛哭流涕的画面。栏目组随即对老奶奶的身世进行了解,并通过短片的形式补充到节目中,大大丰富了访谈节目的表现力。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老师自称“亚格博”,藏语意为老牦牛;画坛怪杰刘晓宁,潜心创作藏地油画作品;国家一级美术师张鹰老,收藏大量西藏主题的美术作品……在对这些人物的访谈中,栏目都获得了原先资料里没有的大量内容。编导在后期制作过程中,通过深入工作,将谈话内容化作直观电视画面,提升了节目表现力。

猜你喜欢
藏历编导谈话
西藏广播电视台2021年春节藏历新年联欢晚会精彩节目掠影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未来5年,你会不会成为被淘汰的料企之一?从海大薛华的谈话中,窥见“危与机”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过藏历新年 游拉萨名寺
想一夜
(1)阅读理解两则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