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困生转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2018-06-28 09:08何琪
考试周刊 2018年53期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分层教学学习兴趣

摘 要:历史学困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在历史学习上出现学习困难。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呈现增加趋势。而历史学科属于高中必修的基础学科,在中学的德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和解决历史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本文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上,从优化课堂内容、调整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和改变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转化高中历史学困生的一些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学习兴趣;分层教学

所谓的历史学困生,指在历史学习上出现困难,成绩相对落后,没能达到本学科课程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因为对历史学习兴趣淡薄、思维理解能力偏差、学习方法不对、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各种不同因素而导致学习成绩偏差。而在本人所处的城乡结合部的中学,这样的学困生更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由于城乡结合部人口较复杂,一些家长自身教育意识薄弱、思想观念有偏差,加上工作忙碌等,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关注不多,这都使得学困生的数量在增加。因此,转化学困生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应该如何有效转化学困生,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呢?我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角度,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困生转化的一些经验。

一、 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历史学困生的首要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历史学习的一个强大的驱动力,只有让学困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启动思维,主动探索,积极求知。只有学生进入这种渴望学习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探索求知中不断克服重重困难。而要激发学困生的兴趣,关键就要优化教学内容,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而是要让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悦。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每节课的开头,可以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困生的兴趣。巧妙的导入,或生动有趣、或慷慨激昂、或有效互动等等,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使他们顺利进入一个渴望探索求知的状态。而导入的内容也灵活多样,可以是与本课相关的故事传说、图片、诗歌或热点时政等。如在《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一课中,因为学生已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对康熙皇帝有所了解,所以我一面播放《康熙大帝》的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一面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康熙。在这激荡高昂、气势磅礴的歌声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情绪高涨亢奋,在这样的氛围下,学困生想走神也难。

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用心让所教知识变得妙趣横生,以此提高学困生的兴趣。当然,这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用别有新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影视、音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出生动、形象、有趣的历史教学氛围;或利用一些相关的名人轶事、趣味典故等,增加課文趣味性。如在讲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时,引用当时的一个趣事来设问,抗战胜利后,重庆一家报社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历史名人。提问学生,你觉得谜底是什么?在学生感到有兴趣却又困惑时,告诉学生当时人们的答案有“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华佗”等,再接着设问“你怎么看待这些答案?”这样,既达到了教学要求,又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学困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 调整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措施

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里指出,人的智力包括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强弱组合在每个个体身上是有差异的。而新教学观也要求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应正确看待历史学困生有可能在记忆理解、理论思维、意志力或专注力等某些智能方面的薄弱,而不能简单地对学困生予以全盘否定。我们要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分层教学,使其历史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为依据,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切勿脱离教材内容。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针对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基础,对他们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对学困生的要求,主要还是要夯实基础,即着重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从宏观上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学会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地促使历史学科各项能力的提升。

有了这种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还要有计划有准备地制定分层教学的方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动机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度有关。在教学中,给学困生制定合适的任务难度,能促使其达到最佳的动机水平。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要尽可能顾及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困生也容易听懂和理解;提问的内容也要有梯度,要为学困生设计些相对容易的问题,如“1787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这一知识点,需要解决以下问题“⑴列表归纳宪法的相关内容,即总统、国会和法院的产生方式、任期和权力,⑵结合材料,分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其中,第一问属于课本的阅读归纳类问题,第二问属于课外材料的分析理解类问题,显然第一问难度系数更低,可以交由学困生来解答;在课后作业和考试试题的设计上,也要设置不同难度的题型,要给学困生准备一些难度适中、检测和评估基础知识的题目;课后辅导时,也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帮助学困生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引导其多思考多理解,还能在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从情感上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潜力,达到最佳的学习动机水平,为此后历史学习的不断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将教师的系统讲解与学生的被动接受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合集体教学,但是一味地“满堂灌”,可能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不利于调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要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就需要老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讨论、辩论、情境创设和史料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困生也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其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当然,新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既要以课本为依托,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出发,还要利于启发思维,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与能力。比如讨论法或辩论法单单在选题上就要巧妙构思。在学习《辛亥革命》时,设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说说你的理由。”比“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这一命题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使讨论的目标更为明确,对学困生而言也降低了难度,更易于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学《百家争鸣》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你希望如何管理班级?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观点和理由。这样的选题,即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与课堂知识点紧密结合,做到知识趣味与教学深度相统一,使学困生也愿意主动去开拓思维。

在课后,引导学困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此来辅助转化工作的开展。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不同,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撰写历史小论文、举办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里,不仅能在课外实践中深化课堂知识,也给了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在交流与合作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比如每年我校历史教研组都有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我们曾带学生参观博物馆,外出实地考察池湖村的商周古墓遗址,并撰写相关的小论文。学生通过这些历史文物和遗迹了解到了家乡和祖国的历史发展与成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活动效果来看,即使是学困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我、积极探究,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四、 改变评价方式,给予学困生成功的体验,是转化学困生的必要保证

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容易在失败中气馁,产生悲观情绪,较低地评价自己。而教师不恰当的批评也会加重学困生的消极心态,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要重新衡量评价标准,改变评价方式,建立一个能激励学困生的评价机制,给学困生以鼓励和信心,使其以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投入学习。

新的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发展变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要将学困生与中优等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转变为学困生的自我纵向比较,多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成长与进步。而评价学困生个体发展的角度也要多元化,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还要关注学习态度的转变、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改进等诸多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转变,甚至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实现微小的进步,如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朗诵一段小材料、鼓励参与情境表演等,在互动中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这些都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将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千万不能简单地给予“你不行”“太笨了”这类否定性的评价,不仅会挫伤学困生的自信心,甚至会引起逆反心理。教师要在师生交流中注意采取恰当的语言,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了解不足中得到激励,实现转化。

评价中,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结果,如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在作业和考卷批改中,要注意学生的解题思路、语言运用和答题效果等情况,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也要及时指出答题中的不足,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答题不理想的学困生,可以个别辅导,要注意点拨思路,启发思维,让学困生在自主思考中得出正确答案,使其有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成功。对于学困生的成绩也不能单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而是要与学困生自身的阶段成长相比较,这样的评价才更客观公正,也更能有效、科学地激励学困生的发展。评价结果还要及时反馈给学困生,引导其矫正自己知识、能力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对进步较快的学困生可以公开鼓励,从而形成一種你追我赶、不断进取的学习氛围。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转化学困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应尽的教学职责。教师要充分重视学困生转化的问题,对他们不歧视不放弃,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和改变评价方式,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学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何琪,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学困生转化分层教学学习兴趣
探索如何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