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晓宏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里随时间沉淀的瑰宝,是引领现代人生存的灯塔,也深刻的体现了古代人民良好的精神文明风貌,古诗词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中耀眼的一颗明星,古诗词文化来源于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又为人们的诗和远方铺路,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索。在现代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倡导传统文化的融入,宣传传统文化思想,结合古诗词文化进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是作者从长期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文化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总结所得,敬陈管见,必有不足,还请谅解,愿对从事古诗词文化教学的工作者提供积极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分析;问题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下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的社会文明以及未来的发展也具有深远丰沛的内涵。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里传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课堂,与古诗词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和古诗词文化碰撞的乐趣。作为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仍保持着良好的相对稳定性,有效运用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相适应,并发挥其积极作用,这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一面。
1.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机结合的意义
如果不以求全责备的态度去看待传统文化和古诗词这两者,它们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也许还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古诗词教学结合,将会对古诗词教学产生诸多意义。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唤醒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萌芽,有效地传播了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古诗词教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丰富了学生的语文涵养。
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虽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仍有很多教师对其采取放任、漠视的态度,大概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这一点语文教师不可效仿。古诗词文化教学本身而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是很多,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诗文的感情,能达到感情上的共鸣是我们期待的效果,而不是死板、机械的记忆诵读,那样的古诗词学习没有意义而言。
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教学策略
3.1重视学生古诗词的诵读,诗文记忆不可少
虽然前边我们提到古诗词文化教学不应该一昧强调死板记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古诗文记忆的确是进行古诗文鉴赏的前提,古诗词朗读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部分,朗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所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现代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古诗文的朗读,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诗文记忆。比如,初中语文课本狗年都有古诗文背诵篇目,不同的地方学校使用的教材不同,这不妨碍朗读,语文课本总有古诗文的一席之地,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课后是十首古诗,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早读或者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对课本古诗文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字词的发音和诗句的停顿,在朗读中体会诗文的意义,进一步就是诗文记忆,更好的掌握去一首诗。
3.2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创设古诗文学习情境
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喜欢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不妨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来创设古诗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课堂的质量,将学生从课本之外带到诗文之内,去体会诗文作者作诗时的真情实感,使之产生情感的共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教师在讲解曹操的《观沧海》这一首诗的时候,在学生自主注释生字词,并且熟读诗文背诵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为学生播放《观沧海》的诗文视频,最好是有配乐的那种,恰到好处的音乐可以使人更好的产生情感的共鸣,并使情感得以升华。在视频里,学生能够体会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壮丽,能够感受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观.....进而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那种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結论:
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人们遗忘,现代文明和文化教育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相信我们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学生的古诗词文化修养也能得到提高。最后一句诗结尾,愿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共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杜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中华少年,2018(04):258.
[2]吉澍濠.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课外语文,2017(03):159.
[3]舒国钧.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探析[J].高考(综合版),2015(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