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校本资源 激活品德课堂

2018-06-27 10:13王芬
报刊荟萃·上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学形式学科建设教学评价

摘 要: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是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品行发展的主阵地。本文从“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深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科建设”四大方面阐述了品德课程校本化的一些措施和作用,论证将品德课程校本化就是将品德教育建立在儿童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是利用校本资源深化品德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本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学科建设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真正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是真正与儿童的生活“面对面”的课程。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是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品行发展的主阵地。因此,只有对接校本资源,把品德课程的建设扎根在本校校园文化的沃土上,才能让品德课堂真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校本资源深化品德学科的建设已成为一线品德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反复实践,笔者认为将品德课程校本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移花接木,整合教学内容

(一)依托校园文化整合教学内容

校园文化是宝贵的活体课程资源。在品德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品德课堂教学与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无疑给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活水,使学生获得鲜活灵动的新体验。

“德育讲堂”是我们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以国学经典《弟子规》为载体,依托“唱、看、诵、讲、谈、送、行”的独特校本课程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从活动中感悟《弟子规》“孝、悌、仁、爱、礼、义、忠、信”的核心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是实现孩子“童蒙养正”的最佳素质教育,也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这与品德学科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因此,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把品德课程与班级德育讲堂的内容进行整合,更能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智慧的生成。

如在教学《爱心献老人》这一课时,把《弟子规》中的孝顺篇引进品德课堂,让学生通过诵读其中的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感悟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要赞美古人的孝心,更要把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广大。

(二)立足学生实际重组教材内容

品德课程虽然强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超越教材,广泛利用校本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就能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红绿灯》一课时,在让学生认识了交通标志,了解了交通法规后,教师结合学校最近创建“平安之路”的活动,拍摄了一段本校一名学生放学后从学校后门出发,先步行再乘车的回家录像,让学生运用刚刚在课堂上学习的交通法规说一说哪儿需要注意安全。这一段真实的回家之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交流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这样依托校本资源重组教材内容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体现品德课程“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三)利用本地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品德课的教学源于教材,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拐棍,一个范例。课程内容更多的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对生活广泛而深入的调查了解,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本地资源是品德课堂最肥沃的土壤。本校地处九峰山脚,依山傍水,南靠风景秀丽的九峰山脉,北临央央东方大港——北仑港,附近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游乐园——凤凰山主题乐园,中国唯一进入世界500强民营汽车企业——吉利汽车,还有热闹非凡的银泰城、正在建造的地铁站……这些学校与地方特色,是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极好资源,它可以引导儿童通过对具有特色生活的认识与感受,获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与提高,也可以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生活经验与知识。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拓展适合本学校学生的课堂教学资源,灵活地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内容。

二、活动为媒,丰富教学形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作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如何以活动为媒,丰富品德课堂的教学形式,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教学

“学生美好德行的建立、人格的建树,不能依靠外在的说教,而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去实现。”因此,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以及知、情、意、行各要素的整合,帮助学生内化道德规范;能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增加教育的可信度;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锻炼其为人处事的实际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刻苦的实践精神、认真的实践态度和科学的实践方法。

结合品德课教学,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洋沙山烧烤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喜悦和劳动的艰辛;清明扫墓活动让学生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参观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家乡工业化的步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区环境美化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抓住地方风俗特色开展教学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民风、民俗资源丰富。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必须先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文化。而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又不尽相同,教师要依托本地资源,让学生走进家乡民风、民俗的大千世界,感受民风民俗文化的璀璨光芒,并引以为豪。

如教学《中秋节》一课时,我引入宁波老话:“十五的月儿十六圆”,告诉学生其实宁波地区的习俗是八月十六过中秋的,引起孩子们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他们通过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询资料、请教长辈等方法终于了解这个地方习俗跟南宋时一名宁波籍宰相史弥远回乡过中秋的传说有关。

三、善于融合,深化教学评价

評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多元多向的评价机制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校是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重要场所,如果能把品德课程的评价融入到学校、班级的评价机制上,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课程评价与学校评价制度相结合

“欣欣陪我争学位”是学校大队部针对学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校本特色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模拟大学中的学位制按等级设立“准小学士”、“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四种学位奖章。学校的这一评价机制与品德学科的评价内容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能把品德学科的评价融入到这一评价机制中去,更能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进取动力,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如在《孝心献老人》一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制作“孝心卡”显孝心的活动:学生看着黑板上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内心的需求,想一想今天晚上回家,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个星期,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以后的生活中,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把它写在“孝心卡”上。把这张“孝心卡”贴在家里显眼的位子,时刻提醒学生要孝敬老人,并请父母对他们的孝心行动做及时的评价,一个月后教师依据父母的评语和学生的自评评选出班级“孝顺小学士”。

(二)把即时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

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特定的情景下,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调控及引导的评价活动。它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这种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对于学生深入思维、增强自信心、勇于进取能产生积极作用。

每次品德课上我都会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奖给小红旗,10面小红旗可以兑换教室墙上“竞争栏”里的一面大红旗。每个月我都会统计每个孩子得到的大红旗面数,每5面大红旗可以到老师地方兑换一张“心愿卡”,得到“心愿卡”的孩子可以请老师帮助完成一个小心愿,比如免作业一次,得到一件小礼品等。虽然每次能达成的心愿都很小,但是孩子们争红旗的积极性却很高,为了得到红旗,她们会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完成课前小调查;小组讨论时注意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提高效率;品德课上的任务回家会努力完成……把即时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大大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把个体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

每个集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我们除了要善待、宽容、欣赏他们,用“放大镜”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还要学会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召他们,用集体的荣誉激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在班内,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学习大组,小组内的学生根据学业水平和行为习惯的差异又组成了“一帮一”或“多帮一”互助小组,当小组内被帮助的孩子有进步时,整个学习小组就能得到合照一张的奖励,这些合照可以张贴在班级板报“明星小组”栏中。这样一来,学生互帮互助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为了能照上小组合照,那些被帮助的孩子也会虚心接受组员的监督,从而把渴望进步变成了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互为助力,促进学科建设

(一)以校本资源为依托,促进品德学科的建设

学校通过晨间诵读、德育讲堂等形式,把《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引进课堂,用中华五千年来的民族智慧开启学生的本善之心。大队部结合节日教育组织了“祖国在我心中”合唱比赛、“感恩父母”征文比赛、“美德之星”评选等活动,既拓展了品德学科教学的外延,又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舞台,让缤纷的校本资源变成了孩子童年生活的“万花筒”,以形式多样的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培育他们道德教育的根本,开启道德教育的源泉,把品德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有效促进了品德学科的建设。

(二)以品德学科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德育主渠道作用。为了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学校结合小学品德课程的育人目标,对品德学科与其它德育途径相结合的策略展开研讨活动,结合学校特色制定了一系列校纪校规,有效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学校结合品德学科开展了“礼仪、孝顺、诚信、奉献”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学校的整体建设,创建特色学校,从而实现学校“德馨满园,书香满楼”的内涵式发展。

(三)以学校为阵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学生在品德课上学到的知识,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使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逐渐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是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主阵地,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是德育有效的载体,它具有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所不及的生动活泼。如:学校通过开展“你丢我捡”、“弯弯腰”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邀请法制交警作《法律知识普及》和《铁路交通安全》方面的讲座,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展“手拉手”活动,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交流,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逐步树立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开展书法、绘画、歌咏、运动等各类竞赛活动,在校园生活中培育学生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做学习的小主人……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为学生积极打造健康、和谐、愉悦的课程生活,使学生的优良品行获得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将品德课程与校本资源融会贯通不仅增强了品德课程在学校中的适应性,而且使本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品德课程校本化是深化品德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获得真善美、涵养德性的经常性的,最自然、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锦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筑师生精神家园[J].中小学德育,2008(7):48-48.

[2]潘权威.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德育,2009(12):14-16.

[3]林飞.用校本教材激活思想品德课[J].基础教育研究,2010(14):33-34.

作者简介:王芬,宁波市北仑区新碶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形式学科建设教学评价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