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丹丹 由为宇 刘炳友
摘 要:林木种苗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创优种子园建设是搞好林木种苗工作的基础的基礎。本文作者对红松初级种子园采取系列改良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去劣留优提高种子园的遗传效益,通过建立第二代种子园,提高良种的遗传品质等,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给出了红松种子园遗传改良措施。
关键词:红松种子园;去劣留优;二代种子园;初探
为了提高红松苗圃育苗用种的遗传品质,加快红松人工林的培育进程,1978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高峰林场高头施业区营建了红松初级种子园,总面积46公顷。其中:生产区20公顷,收集区10公顷,子代测定林16公顷(半同胞子代林9公顷、全同胞子代林7公顷)并开展了本试验且取得了初步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和探讨如下:
一、自然概况
试验地点选设在我市红松人工林生长良好,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意义的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高峰林场高头施业区。试验地地处大兴安岭山系,嫩江水系,松嫩冲击平原,东经123°30'44"、北纬47°26'27"左右,平均海拔146m上下,地表覆盖土为多年积育而成的碳酸黑钙土、黑钙土型沙土,土壤类型以黑土、风沙土、草甸土为主,土层厚度为25-30cm。该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3.2℃,极端气温可达-40℃以下,有效积温一般年度为2700~3500℃,初霜期在九月下旬,平均无霜期为120~140d,年平均降水量为420.1mm,日照时数年平均2868.1h。
二、亲本来源及特性
营建红松初级种子园的亲本来源于辽宁省草河口和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临江林业局的红松人工和天然中、近熟林中。 共选择了优树800株,通过表型测定,从中优选出310株采穗嫁接建园,优树长势优良,树干通直、粗大,树冠优良,分枝角度大,结实能力强,无病虫害。
三、建园技术措施
对选择好的采伐迹地进行筑台整地,规格为3×3米×30厘米,砧木为高峰林场中心苗圃培育的S2—2红松超级苗,定植株行距为6×6米,栽植密度为278株/公顷,嫁接方法采用髓心形成层对接。目前,种子园母树保存良好,平均树高为13米,平均胸径为20cm。
四、子代测定情况
1987年—2001年,我们先后营造了红松初级种子园子代测定林16公顷,其中半同胞子代林9公顷,全同胞子代林7公顷。1994年对87年营造的半同胞子代林进行调查,平均胸径大于对照24%,平均树高大于对照16%;2001年对94年营造的半同胞子代林进行测定,平均胸径大于对照17%,平均树高大于对照10%;2003年对95年营造的半同胞子代林进行调查,平均胸径大于对照11%,平均树高大于对照18%;2003年对99年、2001年营造的全同胞子代测定林进行调查,平均树高分别大于对照21%和31%。
五、改良策略
红松初级种子园种子遗传增益虽然已经很大,但距离林业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还需要进行遗传改良,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几年来的半同胞和全同胞子代测定结果,我们对种子园中的家系生长状况有了具体了解,2008年,我们将对该种子园进行遗传改良,通过间伐,实行去劣留优,砍除生长不良的和遗传品质不好的家系,保留优良家系,使种子园的遗传特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实现初级种子园的最大遗传效益,加快红松人工林的培育步伐。
2.利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对红松初级种子园全同胞子代测定林进行系统调查,测定出初级种子园中的最优家系、最优杂交组合或单株,于2008年开始,建设红松第二代种子园,提高红松育苗用种的遗传品质。
3.利用对红松初级种子园近年来结实情况的调查结果,选择结实量大的家系,采穗嫁接营造红松果材兼用林,营造红松果材兼用林,可以造纯林,也可以与珍贵阔叶树种混交,营造红松阔叶林,不但可以创造红松商品种子效益,也可以获得珍贵大径级木材,而且森林的生态防护效能也较高。
六、结论及讨论
红松初级种子园遗传改良,能大大提高种子的遗传品质,加速人工林的培育速度,缩短培育周期,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作者简介:聂丹丹(1981-),女,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