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斌
一、制定全学期句子教学与训练计划
在苏教版六下语文课本24篇课文里,除了《长江之歌》 (诗歌)和《读书要有选择》 (自读课文)之外,其余22篇课文的文后练习中都安排了有关句子教学与训练的题目。这些题目的内容包括了理解意思、品味感情、体会效果、欣赏鉴别、迁移运用和标点符号六个方面。我把全册有关句子教学与训练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归类,并且仔细研读、认真思考它们分别在各自课文中所处的语言环境,确定每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哪些题目可以作为中心问题提出来,统领整篇课文的学习;哪些题目可以作为核心段落中的重点问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哪些题目可以作为词语句段的抓手,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有了这份计划,就使得我的句子教学与训练目标更加明确,更有的放矢了。
二、抓品词析句,提升理解能力
《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所采用的拟人比喻的手法,将冬日凝重、春日轻盈、夏日浪漫、秋日高远的不同景观,像一幅幅画面那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这一特色,在进入“精读”阶段时,我就充分利用了文后题目:
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2)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这道题目看上去是关于“扑”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差别,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素材。联系上下文来看,同样是“扑”字,但表达的意思存在着差别——一个是“猛地拍打”,一个是“轻轻拍打”。
句(1)写的是冬日“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这里的“扑”字,让人感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时,烟台的海“蔚为壮观的景象”,感悟出烟台冬日的海的“凝重”。
句(2)写的是春天的“浪花” “嬉笑着追逐着”, “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这里的“扑”字,展现的是“微波泛起”的可爱,加之“海水变得绿莹莹的”,“刚一触摸” “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让人感觉烟台春天的海的轻快、活泼、机灵、顽皮——“轻盈”。
在联系上下文深入领会文意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两句话,同学们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也更加钦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了。
三、抓遣词造句,提升表达能力
每次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其实就是要求他们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再到写一段话,最后写成一篇文章。当然,这篇文章应该符合题目的要求,而且“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行款要正确,书写要规范”。由此可见,句子教学与训练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事先搜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实际情况,把句子教学和习作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具体细腻,因此,课文读起来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文后练习题的内容是:“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演一演。”我就针对不少同学不太会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情况,把完成这道练习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按照题目要求,我先让学生把有关语句画出来,然后分组讨论,重点是分析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的心理活动,为演一演这个故事做准备。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课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儿子杰克,当德军从他手中“一把夺回烛台”时,“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这就把杰克的从容不慌乱表现了出来。对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沉着、担心的心态描写得恰如其分。而表现小女儿杰奎琳的镇定、机智,则先是用“娇声”请求,博得好感,然后“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不少学生说,以前写人的习作,只注意写事情的经过,对人的心理活动只会简单地写“他心里很着急” “他非常担心” “他高兴极了”之类,以后要学习课文表达的方法,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跟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写具体、写生动。
再如,针对一些同学在“言之有序”方面做得不太理想,用词单调,往往是“然后”接着“然后”,“接着”连着“接着”,“后来”接着“后来”,我就在进行相关的文后练习时,让这些同学结合自己的问题来修改。像《烟台的海》文后练习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的?” 《卢沟桥烽火》文后练习题:“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学会合作》文后练习题:“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表达方法,仿写一段话,并用上‘总之。”在完成这些文后练习的同时,学生习作的连贯性、条理性也有所提高,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也丰富多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永泰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