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馨
一、关注单元整体,学习布局谋篇
教材中各单元的课文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苏教版小语五下第四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秦兵马俑》 《埃及的金字塔》 《音乐之都维也纳》,都属于状物散文,三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独具特点,是值得切入读写结合训练的好材料。
1. 学过渡,使文章层次分明。《秦兵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都有鲜明的过渡段。虽然五年级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过渡段,但是,还不能达到灵活而准确应用的程度。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你能找到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吗?”引导学生找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再评一评这句话的重要性。学生在评析的过程中明确:这句话将作者要说明的两个要点巧妙地联系起来,起到了“桥”的作用。
在紧随其后的《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的学习中,再去抓住有“桥”作用的一句话:“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巩固对过渡句的认识,进而感受不同的过渡句形式,再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习作中如何使用。
这样的教学过程,扣准了课文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跟文本语言特色零距离接触,使练笔更加直观,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2. 学结构,让习作思路清晰。文章的结构反映着作者的思路,一篇文章的准确性、层次性及周密性是作者思维逻辑的集中体现。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结构,为学生开启一段“探宝”之旅。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分”的部分又从“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挖掘本课结构特点,可以用“找一找、说一说、减一减、品一品、用一用”五步,学习课文结构。找一找:课文介绍了维也纳的哪些方面;说一说:每一个方面构段特点即每段第一句话的作用;减一减:把第一句话的中心句去掉,读一读是否通顺?对比读一读;品一品:作为中心句的第一句话能否去掉?进行讨论;用一用:我们曾经按照方位顺序写过“我们的校园”或“我们的教室”,学着这篇课文的构段方式写“我们的校园”或“我们的教室”。学生的思路在找、说、减、品、用的过程中被打开了。
关注单元整体,寻找切入点,撬动文章的结构形式,挖掘读写结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带着学生在作者的谋篇布局里揣摩、吸收,走那么几个来回,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着眼课文特点,体味情感表达
表达出“真情实感”往往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带着学生破解作者潜藏在文字中的表达之妙,这样的教学接地气、有层次,也最具语文味道。五下第五单元中的《爱如茉莉》 《月光启蒙》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三篇课文在情感表达上的“秘妙”值得探究。品词析句,联系生活想象体悟,再在具体的习作教学指导中引导表达,引领学生揭开情感表达的面纱。
1. 学开头时积淀情感。有些文章的开头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以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课文中展现了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又勾勒了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农家小姑娘的形象,文中每一个文字都是那么鲜活。学生将文章反复读几遍,就能感受到萧红文章中“叙事诗”的语言特点,脑海会浮现出“多彩的风土画”,及“画”中那个活泼的小姑娘。学至此,教师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情感呢?”学生回答后,引读课文第一句话“呼兰河這座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反复引读,让学生感受课文开篇就埋下了感情基调。静心品味,反复诵读,让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在学生心中扎根。
2. 学细节中表达情感。学生习作往往会记流水账,很多事情容易“一言以概之”,以致文章就成了木偶,缺少“灵魂”,习作中的人物不能活灵活现,习作中的故事不能引人入胜。我们可以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使得习作在细节中鲜活起来。《爱如茉莉》这篇散文以“茉莉”贯穿,生动传情,文章中写父母之爱的若干细节值得品味感悟。教学最后设置一个交流环节:人间之爱范围很广,如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兄弟之爱、朋友之爱……请大家说一个爱的小故事,注意说出细节。有了之前在反复诵读、感悟中受到的课文语言的冲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就不再是空中楼阁。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有路标,还有“拐杖”,表达之路将更加平坦。
3. 学结尾处升华情感。成功的结尾,能促成读者对文章内容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一步领会。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爱如茉莉》一文中的“爱如茉莉”连续反复作结;《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一任自然的结尾;《月光启蒙》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点明题意,概括全文,不离“月光”,不离“启蒙”,题意的揭示分明,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反复比照课题、比照课文中具体事例,感受总结段之妙,教给学生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结尾的方法,把学生的写作思维引向纵深处。
三、品读课文内容,攻克习作难点
写人与写事是小学阶段常见的两种习作文本,然而“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离不开写人”。小学阶段,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带着学生明确写人类习作中的“事”,与写事类习作中的“事”的区别,学生很容易对两种习作的概念含混不清。单独就某次习作进行写人、写事的区分,又过于机械、刻意了。所以,结合课文进行区分的方式会更高效。例如,课文《海伦·凯勒》及《郑和远航》一篇写人,一篇写事。学完课文,老师带着学生去探索写人文章中的“写事”,与写事文章中的“写事”的不同立足点,学生就能在探索中发现习作秘妙。
一篇品质优秀的习作需要能力的支撑,而能力源于训练。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读写结合是小学习作教学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平时的教学不妨始终以教材为一条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导向,带着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一篇篇课文的表达之妙。依据文本、年级、学情等具体情况,确定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借助课文,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有层次地带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借助课文,带着学生一步步向“语言文字运用”迈进。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人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