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明 邓志龙
摘 要 本文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信息类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即构建以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合作企业三方为主体,校内工作室、企业岗位为平台,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逐步实现学生由“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身份转变。通过专业3个年级为研究对象进行实施,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移动通信技术职业技能大赛、专业对外服务、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26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ake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DENG Xiaoming, DENG Zhilong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Tak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tal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and implemen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information-based modern apprenticeship, that is,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guidance committee, schools and cooperation Three parties as the main business, the school studio, business posts as a platform, the actual work project as a carrier, and gradually realize the students from the “student → apprentice → prospective staff → staff” four-in-one identity chang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major professional subjects, it has achieved good practical resul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mpetition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foreign service, employment rate and employment ratio,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rn apprentice; four in one talent training mode
現代学徒制是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具备几个明显的特征:从教育主体上看,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实现校企联合招生、共同育人;从教学方面来看,学者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教者有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教学场地在学校和企业都同时存在;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是传统学徒制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结合,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当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有政府、行业组织通过行政手段促进校企合作,出台支持政策;职业院校和企业在教育教学层面的对接合作;成立职教集团,进行优势资源整合,促使校企合作高效发展。合作的模式有订单式培养、全面参与专业建设(学费分成)、工学交替、弹性教学制、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共商设置课程等。
1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应当逐步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无疑是实现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订单式培养、全面参与专业建设(学费分成)、工学交替、弹性教学制、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共商设置课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在发展中存在以下困局:
(1)在政府层面上,没有成熟的的校企合作机制框架、管理措施和规范的可操作政策依据,利益双方各自按照自身需要签定合作协议,协议中没有具体细化条款,造成执行效果不够理想,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趋于最小化。
(2)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中起到的组织作用有限,在实际的校企合作中,行业组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参与度不高,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经常出现学校单方面按想法设定课程。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参与者学校、企业、学生中部分的参与者意愿不高。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信息类企业的岗位职数特点决定了不能大批量安置实习学生,学生对于实习条件、薪酬津贴、工作时间和安全要求存在顾虑,导致实习意愿不高,难以持续。
2 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2.1 构建学生、学校、企业校企合作的平台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组合,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主要表现形式是招工等同于招生,企业方在培养学徒的过程中,按照企业“员工”方式进行培养,主体责任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激发。
2.2 校企联合培养
实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校企联合培养中需要校企深度的融合,需要有良好的平台作为支撑,有很好的合作育人的体系制度作为保障,学校和企业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是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使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可持续良性循环。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共同设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培养。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需要进行制度约定,学生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前提下,会自觉地期待成为企业的员工,企业则为有志于加盟的学生提供作为企业员工应有的待遇和保障,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自愿行为。
2.3 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联合培养的计划实施依赖于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习载体重构的有效性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成败。重构课程体系应当依据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通过大量、充分的调查研究数据作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规划出发,融合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
2.4 工学交替教学组织
由于职业教育形成了职业和教育、企业和学校、工作和学习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跨界”的教育必须需要突破“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固定思维,现行教学组织模式和体制阻碍了工学交替的有效开展。企业生产任务的不确定性和学校教学任务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是学校在教学组织实施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2.5 “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现代学徒制“工作”和“学习”的结合需要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支撑,通过团队中专兼教师的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让“工”与“学”能充分进行有效衔接,让产业、行业文化的对学生的熏陶,让学生对职业规范从认知到自觉遵守,对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有独特的优势。
2.6 终结型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机制
终结型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方式,是对应于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不同属性,校企双方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特殊性。考核方案的设计,需要结合“工”与“学”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定期对学生的课业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进行及时的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3 信息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针对IT类企业用工实际情况,构建以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合作企业三方为主体,校内工作室、企业岗位为平台,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形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图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图
3.1 构建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合作企業三方主体
学校由校内专业带头人组织骨干教师与企业员工团队在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企业调研、并通过组织实践专家研讨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完成由岗位职业能力到知识、技能能力迁移、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并通过具体的实施,完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并分析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企业和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更新。
3.2 搭建校内工作室、企业岗位平台
专业通过组建校内专业工作室,吸引企业项目引入,企业导师(师傅)团队入驻,开展专业教学、技能大赛训练和项目开发。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深度合作企业签署一体化招生(招工)制度,在企业中提供2~3个初级职业面向岗位(如业软工程师和售前技术工程师),并进行岗位任务和岗位职责的说明。
3.3 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开展联合培养
结合一体化招生(招工)中的初级职业面向岗位,在校企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在工作室中开展实际工作项目,按照工作室相关的项目引入、管理、验收流程体验让学生实现逐步从学生身份到学徒身份的转变,在实际到企业岗位进行轮岗的过程中,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按照企业要求执行,完成学生学徒到准员工身份的转换。学生完成学业,进入企业实习或者就业,完成准员工到真实员工身份的转换。
4 信息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信息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三方共同参与,实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
4.1 制度建设
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实施三方的责权利,在具有校企合作协议,并具有良好合作基础上主要建设的制度包括现代学徒制专业一体化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标准制度建设,现代学徒制导师队伍建设,其中招生(招工)制度确定了专业每年联合招生(招工)的人数、学生类型,学徒准入条件,基本的岗位,岗位任务,岗位工作内容,在岗期间考核评定、薪资待遇和相关规定;人才培养标准制度建设主要是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执行、修订时间等具体工作做说明;导师队伍建设主要确定导师的任职资格,成员的选拔、考核、待遇、相关权利和义务等做细化的说明。
4.2 过程实施及评价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实施主要以校内工作室、企业岗位进行交替轮岗。在校内工作室主要开展项目,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期初由专业根据引入的项目数量和师资队伍进行分配,由项目负责人牵头,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团队,上报项目计划,并实际开展,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项目验收通过后,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项目评估,其中学生(学徒)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照相应比例权重分值进行评分。项目指导校内外导师(师傅)则由项目开展周期和最终结果进行考核,校内导师评定结果报学校计入绩效,企业导师(师傅)评价报企业。在企业内轮岗的学徒,其考勤、日常工作表现、业绩以薪资浮动形式体现。
4.3 反馈调整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需要动态对人才培养方案及过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针对信息通信类行业发展动态,新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每年修订一次,修订前做调查分析,实施方案每2年调整一次。
5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及展望
通过对专业3个年级近500名学生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师资队伍专人数、学历、结构比例上进一步优化,在全区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专业对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7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就业对口率达9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项目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高职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解决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用、育、留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环境是企业生产的真实场所,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本文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質量工程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邱德梅,夏胜利.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当代职业教育,2016(2):51-53.
[2] 成洁.试论现代学徒制试点要素及学校实践模型的构建.职教论坛,2015(21):72-76.
[3] 吴呤颗,秦炳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基础与推进策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0):86-91.
[4] 黄雪薇,阚雅玲.构建以企业主导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百果园学院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3-5.
[5] 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6] 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2-45.
[7] 赵志群,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