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海霞
关键词:初三化学;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变式呈现;实验验证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4-0053-03
1.教材分析
“复分解反应”是初三化学的重要内容,是酸碱盐的核心知识。历来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其教学要求为“初步认识并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比较零散,其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已经认识了三种。
3.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感知,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增强其成就感;同时以文字形式呈现实验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思路;并通过构建图形,归纳酸碱盐性质;最终讲练结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情况。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巩固酸、碱、盐的性质知识。
②归纳提升并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微观本质。
③归纳常见的离子鉴别方法并强化化学用语的理解与应用。
④初步体会看图题、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的解决,体会酸、碱、盐性质的应用;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形成对知识体系的认知,并初步形成物质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同时初步体会框图题的解题思路;通过分析不能共存的离子对,达到认识复分解反应本质的目的;通过创建“红旗”图示及“瞻前顾后”成语的运用,简化记忆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一步巩固、强化化学用语的理解与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微观本质。
6.教学设计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忘记盖盖子的氢氧化钠固体,我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探究其成分。(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入课程,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物展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猜想成分。
积极发言:
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碳酸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教師活动】肯定猜想,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如何来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活动】踊跃回答:有学生说取样并滴加无色酚酞,变红,猜想一成立。另一学生不同意指出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又有学生指出取样并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猜想二成立。其他学生又指出若含有氢氧化钠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都进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
【教师活动】抓住机会,进行引导: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酸碱中和反应优先发生。(提升认知)
(通过问题的解决,回顾并强化酸碱盐性质的相关知识)
【变式呈现一】幻灯片呈现(图像)
【学生活动】经过小组讨论,组间互评,又制订出以下方案:
取样,先配制溶液并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或氯化钙,再向上层清夜中加入无色酚酞,同时分析为什么不能加入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
在台前演示,取得预期结果。(初步体会看图题的解题思路并亲身感知,同时体会到了解题成功的成就感)
【变式呈现二】回顾整个过程,幻灯片呈现:
某实验小组为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并确定其组成,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讨论与交流】
(1)NaOH能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发生反应生成Na2CO3。
(2)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
【查阅资料】
(3)NaOH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NaHCO3。
(4)CaCl2、NaCl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猜想假设】
猜想一:固体全部为NaOH。
猜想二:固体全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将待检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并按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_____________ 7(填“>”“<”或“=”),说明猜想一成立。
方案二:取该溶液少许,往其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待沉淀不再产生,过滤,再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猜想三成立。
【归纳与总结】很明显方案一的结论____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答题,并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问题的解决初步体会探究思路,并巩固化学用语的理解与应用。)
【教师活动】我们先观察一下大家书写的反应方程式,这些都属于哪一种基本反应类型?是那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互相点评,同时指出酸碱盐间的反应大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教师活动】归纳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及特点,明确:(1)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不能涵盖所有的化学反应。如高炉冶铁、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有机物燃烧。(2)中和不是基本反应类型,从属于复分解反应。
请学生找出各反应中不能共存的离子对。
【学生活动】书写不能共存的离子对。
【幻灯片】酸碱盐性质、8类反应、5类复分解反应、离子共存。
(图形呈现,简化记忆)
【学生活动】构建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体会物质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师活动】教师边播放课件边归纳:酸五、碱四、盐四。一共十三点,能写八类化学方程式,其中五类属于复分解反应。
【幻灯片】
(“红旗图示,形象直观”)
扛起这面大旗,你就掌握了酸碱盐,理解了复分解反应。
归纳: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瞻前顾后。瞻前:反应物——有酸可不溶,无酸都需溶;顾后:生成物——沉淀、气体或水三者之一。
(2)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离子能否共存,请你归纳常见的不能共存的离子对。
【学生活动】讨论书写:
①H+,OH-
②H+,CO32-/HCO3-
③NH4+ ,OH-
④Ba2+/Ca2+,CO32-
⑤Mg2+,OH-
⑥Cu2+,OH-
⑦Fe3+,OH-
⑧Ag+,Cl-
⑨Ba2+,SO42-
【教师活动】常见离子的检验
①H+:利用酸的性质(五)。
②OH-:利用碱的性质(四)。
③NH4+ :加入OH-,有氨臭味气体产生。
④CO32-:酸(H+),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⑤Cl-:取样,先滴加硝酸银(Ag+),再滴加稀硝酸(HNO3),产生白色沉淀。
⑥SO42-:加入混有稀HNO3的钡盐或碱(Ba2+),产生沉淀。
(以上设计不仅是为了引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还想让学生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并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微观本质。)
7.课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要在做中学,即让学生亲身感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归纳。并且教师还应尽可能地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從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初三的复习课大多是进行知识的罗列及重现,所以课堂枯燥无味。再加上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昏昏欲睡。而本教学设计则注重采用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的实验,并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创设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课堂气氛也由此变得活跃。最终通过构建知识图,形成了知识体系,了解了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观点,并通过创建“红旗”图示以及“瞻前顾后”成语的运用,简化了需要记忆的部分,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