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羊肚菌产业发展诸多问题

2018-06-19 07:49赵永昌柴红梅陈卫民
食药用菌 2018年3期
关键词:羊肚出菇菌种

赵永昌 柴红梅 陈卫民



【编者按】 本期“第四届四川(金堂)食用菌博览会羊肚菌专栏”是为配合2018年3月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农业厅主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金堂县人民政府、成都市科技局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四川(金堂)食用菌博览会所设。经组委会同意,刊出国内专家学者7篇相关文稿及1篇羊肚菌专题讨论会纪要。

理性认识羊肚菌产业发展诸多问题

赵永昌 柴红梅 陈卫民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昆明 650221)

讨论分析目前羊肚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包括:非理性发展羊肚菌栽培,缺乏对羊肚菌栽培特性和适宜气候因素的认识;过度宣传效益,刺激产业发展;菌种销售混乱,所谓的“新品种”层出不穷;科研成果迭出,而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栽培方式多样,技术创新缺乏理论依据;产品价格战依然存在,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合理等。指出应理性认识以实现羊肚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羊肚菌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应是错季栽培和驯化选育新种类,实现鲜菇常年供应。作出区域发展建议与预期,分析年度产业形势。

羊肚菌;非理性发展;栽培地域;错季栽培;投资效益;价格;规范

我国羊肚菌栽培自从使用营养袋技术以来,栽培规模发展迅速,2017—2018年度栽培区域和面积大幅扩张和增加。但就整个行业而言,喜忧参半,喜的是菌种的问题不再突出,区域发展特征逐步显现,市场拓展迅速;忧的是作为扶贫产业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游资介入的趋势凸显,病虫害日趋严重。作为新兴的特色食用菌栽培种类,对其产业发展应该有理性的认识,避免因过度宣传而伤害菇农,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1 行业论战激烈,鏖战正酣

1.1 缺乏对羊肚菌栽培特性和适宜气候因素的认识

羊肚菌()按子实体形态分为黑色类群、黄色类群和紫褐类群。大田栽培的主要是黑色类群的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和超群羊肚菌(七妹羊肚菌)。

从栽培角度看,羊肚菌是“娇贱”的物种,“贱”是能栽培出菇的区域比较广,似乎哪儿都能栽培,按行政区域,目前全国除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外,都有栽培成功的事例。云南省16个州市除西双版纳外均有栽培,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县市区都有栽培成功的,但面积都较小。“娇”是羊肚菌较难“伺候”,出菇好坏往往不知道原因,同样的菌种同一地块同样的栽培管理,有的地方出得很好,有的则很差。

羊肚菌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相对不苛刻,虽然野生以中性偏碱性砂质土壤为多,但是目前在pH 5.0~8.5的多种土壤上均有栽培成功。根据初步研究结果,羊肚菌正常的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分化的适宜地温为8~18 ℃,高于20 ℃几乎不再形成新的子实体;子实体快速生长的空气温度为15~20 ℃;适宜栽培的区域至少要有40天左右地温保持在8~18 ℃,且空气温度不能回升太快,空气温度过高会导致子实体死亡或畸形。所以,羊肚菌栽培除菌种和技术外,最大的博弈是自然气候,尤其是温度(即冷资源)。自然温度不可控,同一区域气候既相对稳定又动态变化,表现在同一区域不同年份有差异,同一年份不同区域有差异。因此,大区域小气候是栽培成败的主要因素。就云南而言,同海拔的坝区、箐沟与山区不一样(日照、风)。以一年或小试栽培成功作简单定论,进行区域性的规模栽培风险极大,连片上百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低产的事例全国并不少见,特别是作为特色产业或扶贫项目发展时应谨慎考虑,不能操之过急。

1.2 过度宣传效益,盲目刺激产业发展

目前对羊肚菌栽培的宣传热度高,宣传方式包括新闻报道、广告(纸媒、网络)等。宣传目的多围绕政绩和商业利益(卖菌种或技术培训)。宣传内容主要是羊肚菌栽培带来高效益,如“羊肚菌引种成功,亩效益××”“特色羊肚菌驯化成功,前景××”“扶贫栽培多少亩,收入增加××,脱贫有望”“羊肚菌大田栽培亩收入1万~6万元,销售完全不愁”等。虽然宣传的事实多数是存在的,但有的效益是估算出来的或是小面积试验推算的,一年好并不代表年年好,而大面积亏损的事例却缺乏报道。实际上,按目前的市场情况,卖菌种1亩最多赚2 500元(按4 500元的中间价位计算),而栽培每亩能挣3万~5万元,种1亩比卖10亩菌种简单得多,菌种销售商没有必要卖菌种。

羊肚菌的“娇”决定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可以栽培,受过度宣传的刺激,非农企业在利益驱使下盲目成片栽培,有的一种就是上千亩,对于栽培技术不成熟带来的问题和风险估计不足,很多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根据市场规律,产量大幅增加,将导致价格下跌,丰产也未必丰收。

1.3 菌种销售混乱,所谓的“新品种”层出不穷

农业种养殖的“品种”分物种(species)、品种(variety、cultivar、breed、strain)和菌株、株系、品系(strain)。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含食用菌),其遗传性稳定,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品种的条件在于来源相同,性状及适应性相似,遗传性稳定,且有一定的结构和足够的数量,被政府或品种协会所承认。

目前羊肚菌能栽培出菇的黑色种类应超过3个物种,大田栽培的物种仅有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超群羊肚菌(七妹羊肚菌),能称得上品种的只有川羊系列,其他的属菌株。羊肚菌菌种销售目前处于自由状态,多数没有生产许可证。菌种生产者过度宣传菌种的高产、稳产,经常对物种、品种、菌株不分,引进、驯化、育种不分,在大田或野外采一个子实体,自行分离,编个号就称是自己的品种。所以菌种销售者多能年年出“新品种”,有的一人握有百余个“品种”。新修订的种子法,食用菌虽暂时未列入登记目录,但羊肚菌已被列入植物品种保护目录。新品种保护将是未来羊肚菌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手段。

1.4 科研“英雄”辈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羊肚菌大田栽培发展到今天,专业研究者和业余爱好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羊肚菌的栽培研究热潮,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为“小狂热”,主要是一般性的栽培研究;第二阶段是2002—2010年,为“中狂热”,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圆叶杨基质商业化栽培,最大规模超过500亩/年;第三阶段从2012年起,为“大狂热”,营养袋技术的应用使得大田栽培大面积扩展,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从业者数量狂增。

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原创性成果不代表先进性,因为原创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原创性具有历史转折性,需得到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靠法律,营养袋技术在羊肚菌栽培中的作用不可磨灭,不少人都想来认领营养袋技术发明的知识产权。通过多年的发展,羊肚菌在栽培技术和品种上都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来看产业的原始创新保护意识仍不强,有的成果无人认领,有的对自己的创新发明缺乏系统总结归纳,甚至出现“见到自己的儿子也不认识”的情况。

1.5 栽培方式多样,技术缺乏系统理论依据

羊肚菌栽培技术仍处在自由发展时期,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棚结构。目前用于羊肚菌栽培的棚可分为已有设施棚和新建设施棚两大类,类型分外加遮阳网的塑料大棚(保温蔬菜大棚、钢架大棚)和简单的遮荫棚,结构上有独立拱棚、连体拱棚、连体普通遮荫网棚、黑白膜棚、光伏大棚、林下棚、棚内棚(大棚内搭小拱棚)。各种棚成本差别很大,选择的依据应该是兼顾经济投入和羊肚菌生长需要,否则有的高大上、成本过高,无效益,有的则因简陋,不能满足羊肚菌生长发育需要。

(2)给水。不同生长期的羊肚菌对水分的需求不同,菌丝生长期以保持土壤湿润为主,土表稍干也无妨;出菇后土壤和空气都需要一定的湿度。常见的问题是空气够土壤多,土壤够空气干。目前应用的给水加湿方式有雾喷、滴灌、漫灌、带喷、混合,给水方式对出菇位置、数量等有直接影响,应根据经济、水、电条件和大棚结构,以及当地气候条件决定给水方式,不能随便照搬和因陋就简。水条件不合适(供水不足,不能在短时间内给所有田块加湿,或不具备雾喷条件)的地块不能栽培羊肚菌。

(3)播种方式。羊肚菌有撒播、条播、沟播等方式,所需成本因开沟和起垅(箱)采用人工或机械的不同而不同,播种方式和沟垅的大小不可随意。沟垅深浅往往对出菇方式(如沟里多还是垅面多)有明显影响,须视地形、地膜等因素决定垅面的宽窄和方向。垅面的宽窄和方向对出菇的影响较大,但没有详细的试验数据和理论支持。

(4)覆膜。羊肚菌覆膜种类分黑膜、白膜、彩膜和混合膜,固定方式有竹签、木签固定(漏气),土压边(不漏气)等。覆膜主要起保湿、增温、防杂草作用。覆膜的种类和方式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关。

(5)菌种。①菌种用量:每亩一般用种200~300袋(瓶),但袋(瓶)规格差别较大;也有用千克表示。目前用种量的依据不明晰。由于羊肚菌生长较快,仅就生物量而言,播种量相差一倍也不重要,播种后一天就可基本相当。存在的问题是播种量大易污染长霉,播种量小似乎又会影响产量。②菌种菌龄:有长满菌袋即用的,也有长满菌袋20天后再用的。③菌种培养温度:目前多数菌种生产者不具备控温培养条件,选择自然温度培养;少数制种大户控温15~18 ℃培养。但栽培种20~23 ℃培养与15~18 ℃培养对产量有何影响尚不清楚。③菌种运输与保存:羊肚菌栽培多为中秋节以后,虽然此时温度较低,但大量运输时仍有可能因高温导致菌种活力下降或死亡,同时运输到栽培地后在不能立即使用的情况下尚缺乏适宜的保存方法。④菌种纯度和活力鉴定:为避免因菌种问题而导致损失,下种前应做好菌种的纯度与活力鉴定。

(6)营养袋。①配方:10个营养袋生产者会有10种配方,最早以纯小麦为主的营养袋配方已基本不使用,配方的选用也没有依据。②数量:每亩用量为1 800~2 700只袋,袋的规格和装料的松紧度差异也较大,应该用多少量没有定论。③放置时间:一般认为播种后3~20天均可,由于售卖时间集中,有的菌种销售者菌种做不过来,营养袋生产也跟不上,甚至说出菇前放都可以(补充营养之说)。④质量:营养袋灭菌不彻底,污染率高,有的袋里小麦竟然发芽。⑤取走时间:都说营养袋营养被利用得差不多就可以取走,但“差不多”的“度”难以把握;还有“只要不长虫或污染不严重就可以不取”的说法,但依据并不充分。

(7)出菇管理。播种后的出菇管理对羊肚菌栽培极为重要,但缺乏定论性的操作规程,①水:供水多长时间,多少量?菌丝培养和出菇期间对水分各有什么要求?②病虫害:病虫害如何预防?是什么病,用什么药?卖农药者乱支招,导致乱用药现象时有发生。食用菌病虫害以预防为主,治为辅,预防的前提是弄清楚病和虫。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须用水冲走,作用和依据何在?④地膜:地膜揭还是不揭,什么时间揭?不揭,出菇期间如何管理?⑤催菇:在不揭地膜的情况下,温度适宜,培养到一定的时间可自然出菇,催菇并不是必须;而对揭膜或不使用地膜栽培是需采取催菇的,催菇的时间和方法是什么,如何控制原基数量?⑥原基分化和幼菇长得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⑦不同栽培条件下生理性病害(冻、高温、干燥)如何预防,通过改变通风、给水,调节温度或湿度等环境因素可行吗?⑧原基分化率低或后期菇长势不好,是缺营养吗?是否可以补充营养,如何补,商家推荐的营养液可靠吗?⑨采收标准:采收大菇还是小菇?市售以单菇8~15克、7~12厘米为多,但20厘米、100克左右的菇也有市场,不过需求量少。

1.6 产品价格战依然存在,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合理

当今是信息相通的时代,但价格战和价格波动仍存在,主要原因:①由于过度宣传,商家对产量过高估计,而有意压价,这种情况一般会很快过去;②由于市场和气候原因,每年同一时段的价格差别较大,常见一天一个价,有的栽培户不接受价格下降,即使烂在地里也不采,待价而沽;③商家往往对市场预期不足,特别是做干品的,总希望在市场价格最低的时候做干品;④羊肚菌目前还处于仿生栽培,会有一段时间出菇量较大,但同一地区年与年之间的气候差异会导致采菇高峰期差异长达30天左右,如按往年经验会导致采菇高峰期误判。

一个产业要健康发展,每个环节都要有钱赚才正常,而羊肚菌产业链往往两头挣钱,苦了中段的栽培户,这极不合理。栽培业和养殖业是风险极高的行业,所以每个国家都会给予种养补贴,以抵御风险。高昂的菌种费、培训费以及不确定的产量是羊肚菌栽培的风险所在。都说种羊肚菌效益高,除卖菌种、做培训和转卖菌菇的外,栽培户挣大钱的不多。除部分有补贴的栽培户外,整体平均是保本或微利。目前,羊肚菌栽培除菌种、栽培技术、天气等风险外,开放式栽培因病虫为害导致的绝产也时有发生,不断有栽培户血本无归。

2 引起鏖战的原因

表面上看,羊肚菌在所有食用菌中栽培最简单,劳动强度也低,宣传上将其效果夸大到“撒下小麦收上黄金”。在我国,农民面临增收和脱贫的巨大压力,短、平、快栽培项目之一的食用菌,特别是羊肚菌,极易被选中而成为“万元收益”的样板,政府的强力介入对产业规模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 理性认识以实现羊肚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3.1 增强理性认识

毋庸置疑,我国的羊肚菌大田栽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是羊肚菌的生产、消费大国。羊肚菌栽培的“娇贱”决定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可以发展,大田栽培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而其工厂化栽培的研发速度也会加快。我国是世界上羊肚菌菌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基础研究处于世界同等先进水平。就产业发展而言,技术走在基础科学研究的前面,但新的重大技术的突破依赖于生产中科学问题的解决。

3.2 思考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1)培训与菌种价格问题。目前对羊肚菌培训和菌种价格的争议比较大,几千上万的培训费是否过高?关键是看教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每亩羊肚菌菌种和营养袋的直接生产成本为1 200~2 000元,售价为2 500~8 000元。菌种是生产的一个环节,各环节利益的合理分配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争议较大的应该是菌种质量能否保证,有无明确告诉菇农所在区域是否适合栽培,以及售后的技术服务是否跟上,简单评价菌种售价高低没有太大的意义。

(2)产品价格问题。羊肚菌鲜品受供应量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而干品保持相对稳定。目前的产品价格与普通人工栽培食用菌的价格相比偏高,但与多数野生食用菌相比并不高。衡量价格高低的标准是价值和商品的供应量。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价格的下降是必然,但有一定的过程。

羊肚菌是否像其他农产品一样存在烂市的可能?单就栽培方法而言是存在的,但由于气候条件对栽培的巨大影响,除非在品种选育上取得巨大突破(耐温),否则不具备烂市的条件。2017—2018年度,羊肚菌栽培规模突破7万亩,乐观估计平均亩产100千克,总产量也不过7 000吨,而实际的产量要打折扣。即使不打折扣,与全国栽培食用菌3 000余万吨相比,只有万分之二;与全国50万吨野生食用菌相比,也只有1.4%。目前我国产量20万吨以上的栽培食用菌有20余种,就种类而言,在栽培食用菌中仍属于产量少的;与野生食用菌相比,其产量排在3~4位。就价格而言,羊肚菌价格相比野生菌,属于中等价位,而在人工栽培菌类中,价格位于高位。羊肚菌的市场容量较大,不少于50万吨,若产量低于2万吨,平均价格维持在现有价位(批发价每千克100元,下同)或略有上升;产量为2万~10万吨,每千克80元左右;产量为10万~20万吨,每千克50元左右;产量高于20万吨,每千克35元左右。只有工厂化技术成熟,产量才有可能超过5万吨,不是大田产量达不到而是风险太大。

(3)宣传与市场容量拓展。2015年以前,羊肚菌鲜品的国内市场比较小。受松茸、块菌鲜品在国内市场拓展的影响,2016年开始羊肚菌的接受度升高。我国的市场容量巨大,但消费渐趋于理性。市场的发掘主要取决于市场推广和价格,区域性、短时性鲜品的相对过剩是可能的。但羊肚菌与多数食用菌不同,其干鲜品市场一样良好。

(4)投资与效益问题。产值和效益不完全是羊肚菌盲目投资栽培的原因。普通食用菌栽培和其他蔬菜、花卉、水果的栽培每亩效益也可达到万元以上。其主要因素有:一是过大的效益预期,“简单”的栽培技术和较低的劳动强度;二是对羊肚菌栽培的风险认识不足,小面积成功不等于大规模栽培成功,今年成功不等于明年一定成功。多数投资者认为羊肚菌栽培是高风险、高回报,其实羊肚菌栽培与风险投资有差别,相比普通的种养殖业,其风险不仅仅是市场,还包括栽培技术。前仆后继的风险投资推动了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发展,当有人倒下的时候总会有人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

(5)努力克服产业中的非科学问题。建议加大引导大众消费的宣传力度,合理宣传羊肚菌栽培在农民致富和脱贫中的作用;规范补贴,做到长期可持续发展;规范培训机构和菌种销售者的宣传行为;加大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特别是在栽培管理技术和责任心方面。

3.3 产业化栽培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一是标准规范缺失。羊肚菌产业从菌种到产品仅有几个地方标准,缺少全国性规范或支撑产业的标准,其根本原因是缺少系统科学理论支持。产业标准规范应包括菌种规范,含菌种质量标准和生产标准;栽培技术规范,含场地选择标准、播种标准、栽培模式标准、遮阴模式与标准、营养袋的制作与摆放标准、出菇管理规范等;以及采收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鲜品和干菇)等。

①菌种标准:包括菌种特性(栽培适宜区域、栽培时间、栽培注意事项),质量标准(分试管种、原种和栽培种)和菌种生产规程(包括运输、保藏)等。

②产品质量标准:包括采收规范,鲜品粗加工和储运,鲜品标准,烘干规程,干品加工规程和干品质量标准。

③栽培技术规程:包括场地选择(含土壤种类、温湿度、风向、光照、水、电、场地整理等标准),棚(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播种的大棚结构及技术标准、遮阴标准),给水(水质要求及给水方式),播种(撒播、条播、沟播),用种量,覆膜(膜的规格标准、覆膜方式、取膜时间)和营养袋(配方、数量、放置时间)等规范和标准。

④病虫害流行规律与防治:生理病害(高温、低温导致死菇和子实体畸形)、病原病害(床面病害导致子实体死亡或影响发育、子实体病害影响品质)、虫害(吃子实体的大型虫、影响发育和品质的小型虫)、鼠害(接种后吃种子和立袋后咬食,影响产量,传染病害)和草害(杂草影响产量和质量)。目前较为严重的是毁灭性的红腿病(细菌、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传染病原的害虫,覆膜技术使用后产生的新的病原病害和生理病害问题。目前病原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防范措施,随意借鉴蔬菜的防治方法,风险较大。开放式栽培病害传染快,防治难,流行规律研究难度大。

二是基础科学问题。目前羊肚菌栽培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营养特性(林下栽培植物对羊肚菌的影响),生活史(菌核、分生孢子、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等),生态适应性(土壤、气候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良品种选育(组织分离、多孢分离、杂交、诱变等),菌种繁育,栽培模式(环境条件影响发育的主要原因)和生长期等。

4 未来的发展方向

羊肚菌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错季栽培和驯化选育新种,实现鲜菇常年供应。食用菌不同于一般的农作物,栽培品种的区域性没有农作物强,但是在非设施条件下,季节性明显。季节性栽培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适宜季节有所不同。

在食用菌栽培中,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等实现工厂化栽培的种类全年供应市场,谈不上正反季栽培,利用自然气候条件,不同种类、不同地区则可能有春栽、夏栽、秋栽、冬栽。云南由于气候适宜,目前人工栽培的大多数种类都是利用自然气候条件适时出菇的“适时栽培”“正季栽培”,也可以称为错时或错季栽培,但不能称为反季栽培,“反季”有违反自然规律之嫌。

羊肚菌大田栽培从原理上说是一种广义的仿生栽培,而每天供应鲜菇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影响羊肚菌出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目前已能解决升温出菇(暖棚、覆膜),而降温出菇则尚未解决。但利用地域气候差异进行错季栽培实现常年出菇是可能的(图1)。

如云南海拔1 700米左右地区可早播早出,在10月底播种,12月底或1月初出菇,2月底出菇结束;高寒地区栽培可早播晚出、晚播晚出;还可选育耐温的优异资源进行驯化。

图1 羊肚菌周年出菇生产时间(云南地区)

(1)错季栽培。其优势在于错开出菇高峰期(1~4月),5~10月出菇,鲜品市场价格较高。错季栽培主要选择在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黑色羊肚菌类群主要分布区域。黑色羊肚菌类群在低海拔地区栽培时,由于出菇期温度回升较快,即使幼菇出得比较好,也常出现幼菇死亡和成菇畸形;而高寒地区不存在此问题。其困难在于,栽培区生态脆弱,土层较薄,3月种植仍会遇大雪降临,夏天雨多、日照强,夏季栽培需要解决防雨和防高温的矛盾。

(2)新种类驯化选育。新种类驯化和菌株选育可以解决栽培区域扩大的障碍,解决高温出菇问题。具体为,适宜高寒地区的优异黑色种类,可由目前的栽培菌株选育,或春季野生黑色类群驯化选育;适宜全国多数地区春秋季节栽培耐温黑色种类,可由秋季黑色类群驯化选育;适宜周年大田生产常温出菇的黄色种类,可由春季黄色野生资源驯化选育;适宜相对高温春季栽培的耐温黄色类群,可由秋季黄色野生资源驯化选育。

5 区域发展建议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羊肚菌产业的栽培区域将会进一步优化,优势产区将逐步形成,工厂化栽培的进度会加快。

(1)保暖大棚栽培区。这类系指东北、华北地区。栽培时间为降温前(10~11月),升温出菇,采收期为12月至次年2月。存在的问题为生理病害(菇柄长)和虫害。

(2)自然气温仿生栽培区。全国都可发展,但以西南地区为主。不同海拔不同时间栽培,集中出菇时间为10月至次年4月,5月至9月少量出菇。存在的问题为低海拔地区出菇后低温期短回温快,简易设施易受大雪影响,导致出菇后遭受低温冻害。

(3)工厂化周年生产。在富营养条件下诱导出菇,且每平方米可产3千克(鲜菇)的产量预期,是工厂化栽培的基本可行条件,降温培养至原基形成已不存在科学和技术障碍,主要问题是原基在降温条件下的高效分化和发育。目前状态是科学可行,商业难行,有待未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和设施技术的进步。

6 年度形势分析

2017—2018年度,整体出菇早于2016—2017年度,早期价格较好,多数地区出菇情况好于上年,无完全不出菇栽培户。气候反常地区有出现数千亩产量低于每亩50千克。菌种问题不突出,但仍有不出菇的菌株,病虫害严重,气候影响不减。

2018—2019年度,云南与东北地区提前出菇的面积会迅速增加,12月极有可能大量上市;在栽培面积上云南将追赶四川,与四川持平,甚或成为最大的栽培区域。病虫害将会比2017—2018年度严重;菌种销售的竞争将更加透明和白热化,技术服务将显得更为重要。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CARS-20)

赵永昌(1964—),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野生食用菌资源收集评价利用。E-mail:yaasmushroom@aliyun.com。

S646

A

2095-0934(2018)03-121-07

猜你喜欢
羊肚出菇菌种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羊肚菌补肾壮阳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
α-淀粉酶的基因改造与菌种选育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