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银焕,闫 雪,穆彬彬,袁雪萍,王华丽
(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1532811551@qq.com)
据2016年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数据:2015年末乌鲁木齐市户籍总人口266.83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37.58万人,占常住户籍总人口的14.09%,根据国际通行标准,乌鲁木齐市于2010年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器官衰竭、急慢性病种类增多、失能失智等使得老年人对医疗需求不断增加,乌鲁木齐市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医疗与养老并未实现有效衔接,老年人无法同时享受养老与医疗的双重照护。乌鲁木齐市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要通过养老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有效合作的模式来实现,笔者通过研究影响老年人对医养结合需求的因素,以便进一步促进该模式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主要选取3家乌鲁木齐市民办养老公寓——喜来乐老年公寓、温馨老年公寓、惠民康寿老年公寓以及1家公办养老公寓——市养老福利院的150名老人,随机抽取150名家庭老人,调查对象满足以下条件:年龄≥60岁;自愿接受并积极配合;意识清晰。排除调查时已长期卧床不起并且患有老年痴呆致使不能清楚回答问卷的老年人后,实际调查280人,有效回收调查问卷264份,有效率为94.29%。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并与相关专业专家、导师多次交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专业人员指导,并在发放过程中与老人深入交流,了解其真正需求,不断完善调查问卷,并由社会保障专业的4位成员成立专业调查小组,对全部调查成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在2017年3-8月由小组专业人员一对一对调查对象进行访问,通过对50位老人的预调查,计算出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内部一致性尚可。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种类、目前婚姻状况、调查对象对该模式了解程度、子女及家人对该模式的支持度、调查对象是否对该模式有需求等内容。
对280份调查问卷进行编码,采用EpiData3.1软件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录入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χ2检验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老人医养结合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64名老年人中共有144(54.55%)名老人需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男性76人(52.78%),女性68人(47.22%)。对该模式有需求的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有2个及以上子女,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丧偶,非常了解该模式,子女及家人对该模式持支持态度的老人,分别占总需求的93.06%、85.42%、98.61%、89.58%、84.03%、84.72%。
2.2.1 单因素分析。
以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需求作为因变量,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种类、目前婚姻状况、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子女及家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持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退休月收入、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种类、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子女及家人对该模式支持度P<0.05,即这五个自变量与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2.2 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为二分类变量,以退休月收入、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种类、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子女及家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持度五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输入方法采用向后(LR)方法排除不显著性影响性因素,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种类、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子女及家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持度四个因素P<0.05,因此自理能力、慢性病种类、对医养结合的了解度及家人对该模式的支持度是老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的显著影响因素,退休月收入与该模式需求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被排除掉。(见表2)
由表2中回归系数β值可以得出,β值与OR值均大于1说明该因素是影响老年人需求的危险性因素,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与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呈负相关,即生活自理能力越差的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意愿越强。老人患有慢性病种类、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家人对该模式的支持与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呈正相关,即患病种类越多、了解程度越深、家人支持力度越大则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越大。(见表2)
表2 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种类、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子女及家人的支持度是影响老人医养结合需求的显著性因素。为了完善乌鲁木齐市养老服务体系,文章就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促进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1 提高乌鲁木齐市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
未听说过该模式的122位老人中仅有9人需要,他们认为以乌鲁木齐市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享受该模式就必须到专业的机构,一方面与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相违背;另一方面认为经济负担过重,难以承受。而对该模式非常了解的125名老人中有121位需要,实证研究表明老人对该模式的认知程度越深,需求能力越高。提高乌鲁木齐市老人对该模式的认知程度、转变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是解决老人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
乌鲁木齐市正在倡导“9073”养老模式,为了提高老人的需求率,相关部门应相互沟通,成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宣传部门,采取多种宣传措施,由专人负责宣传工作,设计宣传册、制作宣传板,利用媒体网络等进行宣传。医务人员要经常深入社区、公园等老人聚集地,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巡诊、义诊等方式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宣传,提高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1-2]。
3.1.2 提高家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持力度。
家人对该模式不支持(非常不支持,不支持)的120位老人仅有6位需要,家人支持(支持,非常支持)该模式的126位老人中有122位需要,表明老人对家人的意见很重视。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部分家人经济条件差、无力承担高额费用;另一方面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生怀疑,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的医疗无法与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相媲美,该模式存在医保报销难、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等多种问题,无法真正保障老人的权益。
提高家人及子女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持度关键要提高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医疗水平与医保报销水平,消除家人疑虑,为老人提供高水平、低成本的医养服务。配备完善的养老医疗设施,培养老年医护人员[3-4]。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较高的硬件软件水平将会增加老年人家人的支持度,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医保方面要把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着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降低久病卧床等失能、失智老人家人及子女的经济负担,保证每个老人有尊严地活着[5]。
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要通过机构养老实现,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仅在个别社区开始试点,并未大范围实施。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现途径单一,机构入住对象大多是慢性病种类较多,身体状况差,完全不能自理,久病卧床,子女及家人没有足够时间照顾的老人。完全能够自理的老人、患1种及以下慢性病(具体指的是慢性病种类为0和1种)的老人认为身体状况较好,完全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在家养老身心愉悦,又出于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供者的医疗专业水平的质疑及较高的收费水平,几乎不存在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未来乌鲁木齐市要从老人的利益出发,构建完善的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满足各层次老人需求,政府应从土地、税收、水电、供暖、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并充分发挥市场、慈善团体、社区等多个主体合作的多元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6]。
针对不同需求的老人要设立服务侧重点不同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老人鼓励社区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依靠社区卫生机构上门为老人提供多种服务的养老服务方式。对部分能够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通过将卫生资源存在大量闲置现象的基层医疗机构转型为疗养院或护理院,依靠其专业的医疗资源为失能、大病康复、长期护理的老人提供专业的医护服务。对收入水平高、经济条件好的老年群体,政府应通过公开招标吸引社会投资建设高端医养护机构,政府为其提供免费场地,下放管理和运营权,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其评审,依据评审报告对合作的社会办养老服务主体监督并责令其整改,以保证健康运营和老人享受高质量服务。基于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乌鲁木齐市还应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适当建立少数民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立清真膳食部,配置少数民族医护人员、康复师、心理咨询室,保障少数民族得到公平、公正的养老服务权益。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最终满足不同民族、不同特点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7-8]。
随着长期失能老人所占全体老人的比例不断增加,对医疗及生活的需求也需要长期被照料,重度失能等老人难以支付长期高额的护理服务费用,为了节省成本,大部分老人目前选择子女照顾或保姆看护,少数老人入住医院及养老院不但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负担,同时也无法保障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针对长期卧床、失能等老人建立了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国家颁布护理保险法律,采用多种筹资方式,因患慢性病或由于心理、生理伤残导致的生活无法自理,长时期需要依赖他人照料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一种制度[9],我国借鉴国外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人社部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其中山东青岛已取得相应成效。
乌鲁木齐市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使之发展成为“五险”之外的第六险,建立居家社区护理服务,引导机构服务向家庭与社区延伸。保障对象为长期重度失能老人,内容主要是基本生活照料及与生活照料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探索阶段主要考虑将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人群划入;统一失能等级鉴定和护理服务等级评定标准,方便制定不同身体条件下有差别的待遇保障政策,减轻推行建立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阻碍;筹资方式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由政府和个人各支付一半,山东青岛的长期护理费用筹集方式是划转部分医保统账资金,并严格要求专款专用,禁止挪用他款[10-11];乌鲁木齐市应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优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账户结构,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账户中的一部分划为长期护理费用,鼓励建立国家、社会、个人等主体责任共担、互助共济的筹资方式;基金管理可以根据现行社会保险基金有关管理制度执行,专款专用,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防止基金挪作他用或滥用;长期护理费用待遇支付,按比例支付给提供长期护理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及服务人员为参加护理保险的老人提供的符合规定的护理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3.4.1 扩充全科医生队伍。
养老医护人才供需缺口大严重制约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乌鲁木齐市相关部门要加大各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储备规划。对于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居家养老要培养全科医生,给予医护人员住房、教育等优惠政策,对有意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护理、进城务工、具备养老经验的下岗再就业、家有老人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3.4.2 建立有序的医护人员培养机制。
乌鲁木齐市相关部门鼓励医养结合养老单位与卫生职业技术院校签订定向委培招生协议,免除学费,解决就业问题,并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学生实习基地,既积累养老经验又提供技能型人才。鼓励乌鲁木齐市大专及以上高等医学或相关院校增设老年护理、康复等老年学科与专业,不断充实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领域高端人才队伍。对于已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工作的医护人员要适当提高薪资待遇水平,定期进行培训,制定合格的职称晋升评估标准,使“养中设医”的医疗队伍人员享受与普通医疗机构人员相同待遇,保持人才的稳定性,最终为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培养一批稳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以保证较高质量的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奉毅,陈菲,陶红英,等.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189-191.
[2] 吴侃,胡晓,杨展,等.成都市居民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6,37(12A):52-54.
[3] 陈俊峰,王硕.城市“医养结合”型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以合肥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6,34(6):92-97.
[4] 王玉芬.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的政策思考[J].开放导报,2016(3):75-80.
[5] 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6] 赵大仁,张瑞华,何思长,等. 医养结合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 卫生经济研究,2016,32(9):44-46.
[7] 米玛多吉,田晓洁,邵志民,等.上海市部分城区老年人医养需求调查与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6,35(10):43-45.
[8] 窦全勇.潍坊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J].卫生经济研究,2017,33(2):63-66.
[9] 戴卫东.欧亚七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12-16.
[10] 张玉强.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服务的创新研究——以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为例证[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3):165-168.
[11] 李杰.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