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燕,吴炳义,王媛媛,王 倩
(1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zfyzz2015@163.com;2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2002 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将老年人纳入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1]。据全国老龄办 2007年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 真正符合健康标准的老年人不多, 大部分是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国有40%的老年人(7400万)有较高程度的抑郁症状。另外,现代临床医学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与70%~80%的老年性疾病有关系, 随着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等的改变,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本研究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追访数据库,该调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持,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每两年进行一次。目的是收集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国城乡居民数据。调查包括家户调查和社区调查两个部分,问卷内容涵盖了人口学背景、健康状况和功能、医疗保健和保险、工作、退休和养老金、家庭和个人的收入、支出与资产等方面的信息。该调查是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随机抽样调查,范围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数据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剔除异常数据。本研究的最终样本数为6094人。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百分比表示。对老年人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运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以P<0.05表示达到显著性水平。
本研究调查对象共6094人,其中男性3040人(49.9%),女性3054人(50.1%),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95岁;低龄老年组3876人(63.6%),中龄老年组1732人(28.4%),高龄老年组486人(8.0%);婚姻状况有配偶占79.1%,无配偶占20.9%;文化程度以小学及小学以下的人数最多;户口类型中农业户口占77.7%,非农户口占21.3%;居住方式以居家养老为主,占99.5%;41.50%的老年人反映自身健康状况一般;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处于比较满意阶段。具体见表1。
表1 老年人基本情况(n=6094)
通过参阅大量文献,根据人口学以及国内学者对老年人年龄段的划分将老年人分为三类:低年龄段老年人(60~69岁老年人)、中年龄段老年人(70~79 岁老年人)和高年龄段老年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关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的指标有:伤感(X1)、孤独(X2)、无聊(X3)、忧虑(X4)、烦恼(X5)、不顺心(X6)、精神振奋(X7)、愉快(X8)、心满意足(X9)、充满希望(X10)、开心(X11)、精神紧张 (X12)、情绪低落(X13)、睡眠不好(X14)、无法继续生活(X15)。各指标赋分为正向赋分,即各指标得分越高说明心理状况越好。
2.2.1 适宜性检验。
为了检验指标是否适宜用因子分析,通常采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s 球型检验法,利用SPSS19.0得到如表2的检验结果。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本文的KMO检验值0.865,大于0.5,Bartlett’s 球型检验Sig值为0.000,小于0.05,证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2.2 构造因子变量。
利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在因子分析过程中,15个指标浓缩为3个公共因子,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因子(图1),根据累积贡献率准则来确定因子,最后得到公共因子F1(伤感因子)、F2(愉悦因子)、F3(抑郁因子),如表3所示。
表3 公共因子成分
图1 特征值碎石图
2.2.3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的因子得分比较。
为了比较不同年龄段老人社会心理健康状况,将老年人划分为低年龄段老年人(60~69岁老年人)、中年龄段老年人(70~79岁老年人)、高年龄段老年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三个年龄段。比较三个年龄段的各个因子及综合得分(表4),得到结果如下:
表4 不同年龄段各因子得分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到,通过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各因子得分对比,低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在伤感因子、愉悦因子、抑郁因子得分都比较高,说明低年龄段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相比优于中年龄段、高年龄段的老年人;中年龄段的老人在第三个因子得分较高,说明中年龄段老年人在抑郁因子方面要好于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老年人;高年龄段的老年人在三个因子得分方面都比较低,说明高年龄段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较差于低年龄段与中年龄段老年人。从综合得分方面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是逐渐变差的。
将上述因子分析得到的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的综合得分作为因变量,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以上三个层面作为自变量,自变量均以哑变量的形式纳入,入选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做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有年龄、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活动频率、生活满意度,如表5所示,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
对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检验,得到F=184.631,P=0.000,小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方程的整体显著性成立,可见该模型有统计学意义(表6)。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活动频率、生活满意度是影响我国老年人社会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心理状况越来越差;有配偶的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得分要高于无配偶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得分;日常生活中,活动频率越多,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越高,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得分越高。
表5 老年人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表6 回归模型检验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低年龄段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总体较为乐观,要好于中年龄段和高年龄段老年人。与付双乐[2]的结论相同,他认为低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较好于中、高年龄段老年人。另外,Jones[3]等在英国地区的研究显示,低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优于其他群体,对于生活的积极性更高;高年龄段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最差。滕海英[4]等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龄段老年人心理状况较为脆弱,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总体而言,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差的,这与Lehtinen在欧洲国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欧洲国家的老年人积极心理状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对于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部分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年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逐步变好,幸福感也在增强[5-6]。
在阅读文献中发现,针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为:其一,地区差异,老年人深受当地社会经济、地理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其社会心理状况会存在一定差异。其二,不同研究的统计样本数量、分析方法、使用的问卷不一致,侧重点不一,可能对统计结果分析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社会心理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活动频率、生活满意度。与因子分析的结果相同,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差,究其原因可能是低年龄段老年人大部分刚刚退休,年纪相对较轻,有更多的机会与社会接触,能够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交往活动,从而能够拥有较好的心态;而高年龄段老年人年事已高,社会角色丧失,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少,身体素质较差,活动能力较弱,活动项目单一,再加上慢性病缠身,还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从而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
调查发现,有无配偶对老年人的生活影响很大,在日常生活中,配偶间的相互照顾对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减轻老年人身体上的负担,更能让老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本研究分析有配偶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忧虑感较低,其社会心理状况要好于丧偶、未婚、离异等无配偶的孤独老年人。
身体健康状况、日常活动频率和生活满意度对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身体健康以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身体状况较差、很少参加体育活动或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可以改善身心素质、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情愉悦,从而使老年人产生更多的积极自我评价,幸福感增强[7]。
本研究中,性别、居住方式、户籍、教育程度等因素不会影响我国老年人社会心理健康状况,这与张林[8]等学者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不一致。另外,本研究对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有限,并没有涉及家庭与社会支持[8]、职业[9]、慢性病[9]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因此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的因素以此完善结论。
3.3.1 政府、社会层面。
首先,经济保障是基础,只有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措施制度,加大财政投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颐养天年的条件;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电话咨询服务、入户咨询服务、开展心理教育讲座、集体治疗服务等。
其次,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社会心理健康,强化全社会对老年人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视,加大对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力度;丰富养老服务行业的内容,增加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多种养老服务需求。
最后,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加对社区服务资源的财政投入,建立社区活动中心,积极组织适合老年人的文娱活动,引导老年人走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社会交流的机会;鼓励、培养专业心理人员到社区工作,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重视老年人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宣教,给予情感支持与精神慰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
3.3.2 老年人亲属层面。
积极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美德,亲人的关怀是老年人的精神支柱。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子女们所承受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和孩子上,很少顾及年迈的父母。但是,作为子女在工作之余能够尽量地多抽时间探望、陪伴父母。
3.3.3 老年人自身层面。
老年人除了得到外界的帮助外,还要学会克服消极的不良情绪,改善社会心理状况。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社区活动;广泛发展兴趣,积极参加社区的文娱活动,提高生活乐趣,结识更多的朋友,将自己的内心敞开,多与他人交流,从而扩大情感支持网络,从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等.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2):125-128.
[2] 付双乐.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6(3):20-26.
[3] Jones R, Heim D, Hunter S, et al.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neighbourhood incivilities, cognitive social capital, club membership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n positive mental health[J]. Health & Place, 2014,28:187-193.
[4] 滕海英,王倩云,熊林平,等.西安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33(10):1095-1098.
[5] 栾文敬, 杨帆, 串红丽,等.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75-83.
[6] Chyi H, Mao S. The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 of China’s Elderly Population[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2, 13(1):167-185.
[7] 滕晓菲. 江苏省城市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幸福感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
[8] 张林,王爱华,刘芳.老年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873-875.
[9] 贾君杰,郭继志,李敏,等.山东省机构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5):81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