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联盟战略:组建价值与构建路径

2018-06-18 18:53吴南中李丹李慧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战略联盟学分银行构建路径

吴南中 李丹 李慧玲

摘 要 学分银行建设是教育体系积极回应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一种方式,其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价值受到政府的肯定。从学分银行实践情况来看,沟通不畅阻碍了学分银行的推进,成为学分银行发展的硬疣。组建学分银行联盟,通过联盟的方式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益,发挥学分银行促进教学变革,增强教育资源共享,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习惯的作用,成为现实条件下的战略选择。组建学分银行联盟,需要构建清晰的目标体系和运行规则,在此基础上构建联盟,通过业务合作和文化交流维护联盟关系,并构建相应的保障制度,维护和扩大联盟的影响力。

关键词 学分银行;战略联盟;終身教育;组建价值;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4-0058-05

自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理念以来,各国开展了自身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并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制度与行动层面。我国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逐渐明确了“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的战略计划,以及“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等6所开放大学挂牌试点建设,并将学分银行作为重要试点内容开展工作,成为“学分银行的积极推动着、实际承建者和实践运行者”[1]。在实践过程中,“缺少能总揽全局的推进模式、缺少统一标准、缺少相应法律与政策保障”等问题[2],影响了学分银行的顺利推进,“学分认定主体不清、学分积累能力不济、学分转换需求不足”成为学分银行发展面前的拦路虎[3]。在此背景下,学分银行联盟,成为学分银行推进的有效抓手,上海、江苏、云南、国开、传媒大学系统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学分银行联盟,试图通过联盟迅速推进学分银行工作。那么,为什么要建设学分银行联盟?学分银行联盟战略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通过联盟推进学分银行?这是本研究尝试要解决的问题。

一、沟通不畅:学分银行发展的硬疣

(一)学分银行的本质即为沟通

学分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学分认证,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将各类教育机构、在线教育平台、工作场和其他教育成果认证为学历教育学分的行为。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单向认证、双向认证和多向认证。在终身学习理念下,教育系统对学习和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得到极大扩大,原来的机构学习向生活场学习、工作场学习领域渗透,各类学习成果认证受到普遍重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自身的认证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本质上而言,学分认证是一种沟通,学分银行是实现各类机构沟通的桥梁。首先,学分认证是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学习成果要得到其他教育机构的认证,除学习成果本身所蕴含的质量,还要通过规范、科学、有效的认证运行体系的检验,这个过程蕴含了大量基于文本或者是对成果所产生的教育机构开展直接的考查、交流与对话,这种行动促进了教育机构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其次,学分认证是教育机构与学习者的沟通。学习者乐于学习什么?学习过程注重什么?学习结果要达到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伴随学习者参与学分认证的过程,形成了学习者的“画像”,既展示了学习者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情况,也展示了学习者自身的教育需求。教育机构明确了什么样的教育适合学习者,学习者明确了自身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才能得到教育机构的认可。再次,学分认证是教育机构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学分认证的过程以及相关后续事项的处理,经常会与监管部门沟通协同,保证运行的流畅和操作的规范以及结果的权威性。最后,学分认证是教育机构与社会的沟通。学分认证最终要得到市场的检验,社会是否承认学习成果的价值,对认证能否持续起关键作用。为了得到社会的支持,教育机构必须与社会互动,明确社会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转化为认证机制建设的标准和规范,实现与社会的深度互动。

(二)学分银行发展的最大阻力为沟通不畅

郝克明指出,终身学习体系的指向对传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模式的挑战主要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封闭、普通学校与职业院校无法沟通、非学历教育成果得不到承认[4]。对国际国内教育体系推进学分银行的目标进行回溯发现,几乎所有的学分银行项目或者学分认证合作都指向沟通,我国提出了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是“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就是打破现有教育格局中的“条状分裂、纵向分离”,实现学习成果的流动,支持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不同机构获取学分,并通过积累获取相应的学历和资历,支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通过衔接实现人才成长的“阶梯”,支持全民学习、全面学习,提升人才培养的一致性和内在关联性。现阶段,沟通不畅阻碍了学分银行的发展。首先,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框架,缺乏沟通的基础;其次,学分银行运行机构无法把控与政府、政策、教育机构之间协作,无法把学分银行对质量的要求转化为认证标准;再次,机构与机构之间信任度不高,尤其是高层次院校不相信低层次的教育质量,职前教育不相信职后教育的质量,无法通过有效的沟通将已经固化了的社会、政府、教育机构关于高等教育层次化了的质量实现横向沟通,不同机构碎片化明显,分离严重。在现有的模式下推动学分银行,既无法得到大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支持,也无法实质性地大规模运行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各类学分银行项目要么流于形式,仅仅在终身学习账户建设方面做一些工作,要么就是停滞不前,等待教育政策的改变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促使各个教育主体加入学分银行工作,实现学分银行的突破。在现有政策环境下,要实现这种转变还不具备条件,积极作为,是推进学分银行制度的应有态度。

二、组建联盟:学分银行的必然觉醒

经过多年的学分银行建设探索,从局域入手、从部分入手、从熟悉对象入手建立学分互认长效机制,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但、要素多向流动的联盟,促进学分银行在局部形成范例,推动学分银行整体建设,是学分银行推进的必然觉醒。

(一)学分银行联盟

联盟兴起于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是指不同主体为了实现自身目标和利益,通过资源流动和治理结构联结来共同完成使命的持久性合作关系,具有提升竞争力、分担风险、获得规模效益、扩大收益范围等优点受到组织发展的青睐。有分析指出,联盟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价值链的,涉及多个主体之间资源交换和共享的合作关系[5]。我国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体系,教育类型众多、教学模式迥异、目标诉求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并且由于管理上的归属问题造成纵向割裂和横向分离,建立普遍性的合作关系或者是对学分银行形成应有的共识困难重重。作为旨在促进交流合作,打造学习者“立交桥”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载体——学分银行需要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学分流转、规范管理和标准建设,难度极其巨大。因此,不少学分银行在推进自身工作时,采取结盟的方式缔结“小团队”,逐渐形成影响力,探索学分银行的实践模式和运行路径,我们称之为“学分银行联盟”。荷兰开放大学赫曼·博世教授指出,学分互认制度的实施必须加强各大学之间的联盟[6]。学界也纷纷响应。在学分银行框架下,联盟的相关机构既是学分的输出组织,也是学分的输入组织,缔结一个局部开放的组织,通过建立联盟、深化合作,实现教育要素的流动和优质资源的共享。

(二)学分银行联盟的价值

1.推动学分互认是学分银行联盟的直接价值

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推进学分银行能显著降低合作沟通的成本。学分银行联盟的本质是理念、资源、质量等方式的相互认同,在此关系下,联盟成员可以通过讨论、协商等策略,实现最大程度的共识,探索学分银行业务的拓展,减少因化解分歧带来的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实践的消耗,提高合作效率,快速推进学分互认及其规则的运行。同时,联盟的成长性、拓展性和开放性可以将学分银行从局域逐渐扩大,符合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全体的演变规律,实现阶段性的推进。当学分认证遇到相应问题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联盟内成员进行反馈,快速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促进整体效能的扩大。

2.促进联盟成员教育教学系统性变革是学分银行联盟的核心价值

学分银行的外在价值是建立开放共享的终身学习通道,内在价值是促进教育体系性的变革。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是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其前提是“有质量的学分”,要实现有质量的学分,关键在于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建设质量意味着围绕课程建设的学科平台、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运行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等一系列的变革,促使自身制度能支持学分银行的“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层次化”的学分兑换需求[7]。需要指出的是,学分银行促进的学分银行联盟成员的系统性变革不会在短时间形成这种效益,而是在对学分银行的理解逐步深入,学分银行的价值得到自身认同,学分银行所营造的合作关系逐渐深入的前提下,逐步改变现有高等教育的生态,实现“有质量的学分”,进而实现“有质量的教育”。

3.实现联盟内成员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增进协同合作关系

联盟成员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上的成效显而易见,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的风格,选择联盟成员主动获取相应的学分,当某个联盟成员在课程领域或者学科领域有突出优势时,联盟成员可以思考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问题,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提升合作联盟的薄弱环节,或者采取与有特色、有优势的教育机构合作形成相关资源。联盟成员围绕学分互认进行的沟通接触,必须深入到相应机构的内部,对方的优质资源和科学机制可以使用或者借鉴,对方的特色优势可以利用,还为协同合作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处理一些共同面对的问题或是需要协同攻关的科技项目,在联盟的框架下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相互沟通合作的机制,联盟成员更有可能建立合作关系。

4.促进学习者主动探索,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联盟为学习者的多元化发展、自主发展和自适应发展创造了条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自身能力和学习习惯进行选择,学习的主动性再次回到学习者自身,“主動探索”替代“被动接受”成为学习者学习生活的主调,回应了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所需要的学习者自觉自省,对提升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参与能力有积极作用。

5.为自身发展扩大学习者资源池

首先,参与同盟的教育机构在同层级可以保证自身的特色资源、特色课程能得到源源不断的生源。学习者选择了某个教育机构,实际上是补充了教育机构的生源。其次,参与同盟的教育机构可以在向上输送生源上得到优先地位。由于联盟内成员间能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保证体系进行互认,自身的质量是能得到一定保证的,联盟内的高层级学校在同等条件下容易优先选择联盟内机构进行生源上的合作。再次,参与同盟的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衔接拥有下一层级生源。对于高层级教育机构来说,参与学分银行联盟实际为自身优质生源创造了条件。比如江苏开放大学通过学分银行平台建立了大量的高职生源,为自身的开放大学本科专业储备了生源基础。高职院校与中职联盟,也是为高职院校输送生源的有效办法。

三、“纵横捭阖”:学分银行联盟战略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目标

1.纵向:构建多层级组织体系

学分银行联盟需要在政府领导下,以共同的价值主张为逻辑核心,通过机制建设和资源投入,组织覆盖不同层级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学分银行的学分银行联盟,形成多层级学分银行联盟。政府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领导核心,学分银行建设是支撑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现阶段学分银行联盟要形成影响力,政府的参与显得尤其重要。政府要通过权力介入、政策供给、发挥治理组织作用等,促使学分银行联盟顺利起步。教育机构是联盟的核心组成部分。学分银行的本质是学习成果在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流动,教育机构承担学习成果的供给与接纳作用;行业企业是用人单位,学习成果认证的需求最为核心的是所认证的学习成果能帮助学习者获取相应的资历和学历,进而为自身争取相应的地位和报酬,行业和企业的认可是关键。因此,行业企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行业企业的“用人方存在”,是保证教学成果质量的关键;学分银行是联盟建设的实际推动者,在联盟建设过程中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联盟迅速推进工作,并在各类机构中发挥“联结作用”。

2.横向:组成多主体沟通机制

在纵向上,考量的是多主体的参与,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横向上,相同层级的教育机构是合作关系,实现的是主体之间的协作。由于我国教育拨款政策和教育机构的“事业单位”属性,高校成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教育机构之间很少通过合作作为一个主体为自身争取利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分银行通过建立既能满足学分银行质量控制过程又方便学习者参与成果认证的系统”[8],一方面,加深了学分银行联盟机构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各类教育机构协同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围绕学分认证可以延伸到协同资源建设、协同科研与教学攻关、协同社会服务等,各个教育主体能在联盟中按照自身特色、自身优势参与进来,有可能组建一个更为广泛的合作联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构建规则

规则是维护联盟团结、维持联盟顺利运转的基本条件[9],也是提升教育机构参与感的一种“仪式”。确立了目标,需要以此建立相应的规则,成为学分银行联盟推进并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

1.构建原则

首先,联盟构建应该遵守自愿原则。自愿是参与的前提条件,由于学分互认以及围绕学分互认的相关方面开展工作,参与机构有较大的灵活性,学分银行背后的教育教学系统性变革,更是需要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的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实,没有自愿作为基础,很难得到切实执行。其次,联盟构建应该遵循权利与责任原则。参与即为认同,参与的主体要认可参与联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需要对自身提供的学习成果提供切实的资源支持和过程监控,保证学习成果质量。再次,联盟构建需要遵循协商原则。联盟主体在纵向上具有层次性,但在机构中应该遵循平等原则,能以一定的话语权参与到联盟之中,对重要事项、关键规则、核心环节等进行协商,并建立相应的协商机制。最后,联盟构建应该遵循共享共建原则。支持学分银行运行既需要教育机构提供课程及其相关资源,又需要新建各类认证标准等,还需要在学分银行标准下进行课程改造,这些都需要合作机构的协同作用。

2.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指学分银行业务运作所需要的规范流程,是最重要的规则。首先,学分银行要保证学分认证结果的公信力,必须规范学分认证的运行流程,并在建立联盟之前的储备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使联盟成员在参与之前就能按照学分银行的规则参与学习成果互认和其他相关协作。其次,要保证学分银行联盟的正常运行,学分银行参与者的责任与义务需要通过流畅化的表达清晰展现出来。学分银行参与者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参与方式,需要在清晰关系约束下进行沟通、协调、了解和信任,促进学分银行联盟关系资本的建设与形成,进而实现关系性资源的共享、增值,最终增强联盟的绩效。再次,要形成学分银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并转化为参与机构的集体行动。学分银行联盟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有质量的学分”,要实现“有质量的学分”,就需要学分银行联盟的参与者在质量保证机制的约束下,对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运行过程、评价体系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进行全过程的介入、改造、优化,并将优秀学习成果提供给联盟进行共享。

3.加入与退出规则

联盟的建设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建立相应的加入与退出规则是完善联盟、保持联盟活力的有效方式。首先,加入联盟。参与者应该是对学分银行所代表的教育教学系统性变革理念的认可,是对标准化、阶段性、一致性终身学习理念的认同,并愿意通过加入联盟的方式寻求理论与资源的支持,进行自身的教育教学变革。因此,设置相应的申请与评审机制,通过在申请过程中对学分银行思想的深入理解,自身材料和资源的梳理,在评审中对自身的诊断,使之更加符合学分银行建设主体的要求。其次,退出联盟。退出联盟有很多种情况,比如对联盟的进展不如自身期望,自身对相应的工作机制不满意等,一定的程序既是合法性的要求,也是联盟自身改善工作的起点,对于学分银行这类新的发展事务,不尽如人意是常态,但不能满足这种不尽如人意,而是应该积极作为,通过不断优化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三)关系维护

学分银行联盟是一种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联盟,组建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伙伴关系,其核心在于关系交换,要使学分银行按照规则更好运行,必须在关系维护上有新的动作。

1.业务合作

首先,学分银行业务上的合作。围绕学分认证以及学分银行运行,可以产生大量的合作内容,比如课程建设、不同层次专业衔接、资源建设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分银行联盟成员增进关系。其次,学分银行与其他业务的合作。从联盟层面,各个参与主体有各自关键的作用。学分银行联盟将各个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达到“多赢”的协同效应,可以在价值链的优势环节开展合作,比如协同科研攻关、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等等,通过这些业务上的合作,将联盟的各个松散主体结合起来,在保持联盟灵活性的同时,提升伙伴关系的稳定程度,同时创造更多的优势。

2.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组织的互信与理解,也可以在不同机构的文化交流中产生新的文化符号和内容,改变各自的文化状态。首先,学分互认促进的教学文化交流可以增强联盟成员的学分质量判断。学分银行联盟之间的最常见关系是学分互认,教育机构通过感知学习者学分对其知识、能力和技能的促进作用,充分认识被认证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感知被认证的教育机构的教学文化,促进相互之间的文化理解。其次,学分银行联盟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联盟成员理解对方,进而为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四)构建保障

1.政策支持

在宏观方面,我国教育类别难以沟通,比如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10];在微观层面,不同教育机构间难以沟通,比如“985工程”高校和地方本科院校。这是学分银行联盟存在的逻辑起点,也是需要政策推动的原因。学分银行联盟在运作初期,除了政府主导下的学分银行管理机构的积极推动,相关的政策支持也不可少,比如政府对学分制的推廣,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项目投放、法律法规建立等方式,推动学分银行联盟的发展。

2.利益分配

参与学分银行联盟同样需要解决利益冲突的问题,比如“985工程”高校有较强的师资和较为优质的课程,可以向学习者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学习成果,而某地方本科院校缺乏相应的能力,如果大面积的互认,必然导致较大的利益冲突。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是保障学分银行联盟运行的有效办法,在现实情境下,收取学分银行联盟各个成员的费用有一定难度,政府拨付一定的款项用来购买相应学习成果是有效办法,通过学分认证收取学习者部分认证费用,用于补偿弱势教育机构的收入缺陷也是有效的处理手段。当然,学分银行联盟的发起者还需要通过平台、提供拓展性产品,扩大自身的收入来源,保障学分银行的顺利运行。

参 考 文 献

[1]吴南中,吴易雄.职教体系学分银行的建构理念与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26-32.

[2]季欣.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6):85-86.

[3][10]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6):41-46.

[4]郝克明.学分认证、转换制度与终身学习——在2016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和学分银行系统学术论坛上的发言[J].终身教育研究,2017(2):6-10.

[5]董俊武,陈震红.从关系资本理论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管理[J].财经科学,2003(5):81-85.

[6]郭富强.以联盟为基础的学分银行推进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5(2):61-67.

[7]吴南中.基于学分银行的课程建设与运行体系[J].成人教育,2017(5):55-60.

[8]吴南中.学分银行建设的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4):72-28.

[9]郭富强.以联盟为基础的学分银行推进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5(2):61-67.

The Strategic Value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Credit Bank Alliance

Wu Nanzhong,Li Dan,Li Huili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bank is an active respons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from the education system. Its values of connecting education of various grades and types has been appreciated by the authority. Impeded communications are found to be the largest hin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ank and seriously blocking the advancing of credit bank. Its a strategic option conforming to reality to build an alliance of credit bank, which will decrease the cost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 promo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novations, strengthen the sharing of academic resources and bring a lifelong learning habit to learners. In constructing an alliance of credit bank, it necessary to set up a clear target system with explicit operating regulations first, build up an alliance then and maintain alliance relationships through business co-operation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corresponding security system is also necessary to maintain and further the influences of credit bank alliance.

Key words credit bank; strategic alliance; lifelo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values; construction methods

Author Wu Nanz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Big Data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Li Dan,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of Chongqing Second Normal College; Li Huil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吴南中(1984- ),男,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远程教育,继续教育(重庆,401520);李丹(1983- ),女,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通讯作者:李慧玲(1976- ),女,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科技处副教授,研究方向:远程教育,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

2017年重庆市教委社区教育课题“以学分银行助推社区教育的机制建设研究”(SJ2017-009),主持人:吴南中;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3岁早期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研究”(15SKJDL04),主持人:李丹;2015年度重庆高教学会研究项目“高校微课应用实践研究”(CQGJ15490B),主持人:李慧玲

猜你喜欢
战略联盟学分银行构建路径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伙伴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
电子商务供应链集成与战略联盟采购模式运行研究
战略联盟中环境不确定性与关系风险分析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