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良
摘 要: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与培养的关键阶段。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学生的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文章总结了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了科学安排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田径训练 训练强度 训练量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a)-0032-02
田径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项目,田径运动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运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世界体育强国都非常重视田径运动的发展和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最近几年,我国的田径运动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与其他体育强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要培养田径运动人才,必须重视初中生的田径训练,培养初中生的田径潜力。我国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上通常采用低训练强度,高训练量的方式进行,这种训练方式使得学生的潜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影响训练效果。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系统的训练中掌握田径运动的技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关系
田径运动是其他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是在走、跑、跳、掷等人类生存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动形式。通过训练可以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不断的突破自身的极限。学生经过田径训练后,不但能促进身体健康成长,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田径训练中的训练强度主要指运动员的爆发力,比如运动员奔跑的速度,而训练量则是指运动员完成运动所需要的时间或者距离。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变化及侧重点有直接的关系。理论上来说,降低训练强度,要达到相同的运动成效就需要提高训练量。如果是训练类似中长跑等需要耐力的项目,教师就需要降低训练强度,让学生能跑更远的距离。但是如果中长跑项目训练过程中一直保持低训练强度,高训练量,运动员就很难突破自身的极限,运动水平也很难提高。要训练类似百米短跑等需要爆发力的项目,就需要适当提高训练强度,让学生能跑的更快。训练百米短跑等项目,如果降低了训练强度之后即使增加训练量也不会有好的训练效果。但是如果一直采取高训练强度,低訓练量的训练方式,会给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极大的压迫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和田径运动项目内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2 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田径运动项目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初中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合理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田径训练,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影响因素。田径项目是我国体育运动的短板,虽然近几年取得一些突破,但是从社会层面来看对田径项目的重视程度仍然远远不够,对田径运动的训练方法也缺乏深入的研究,训练规范及训练要求也不健全。这种大环境下,初中体育教师对于田径运动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也很难准确的把握,影响学生田径训练的效果。
(2)家庭影响因素。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推行了很多年,但是仍然有许多家长只是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家长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到学生语数外的教学上,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田径运动的培养。得不到家庭的有力支持,学生只在体育课上进行短时间的田径训练,无法保证田径训练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田径训练一旦错过了初中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就可能让很多本来很有运动天赋的学生错失机会,无法成为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3)教师影响因素。初中体育教师是初中学生田径训练的专业指导者,本应当担负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学生科学健康训练的教练角色。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要负责多种体育运动的教学,田径运动只是其中一种。体育教师对教授的每种体育运动项目都要研究,制定教学计划等,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教师在田径运动上面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就非常有限,很难做到深入的研究,无法制定专业化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影响学生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
(4)学生影响因素。初中生是初中阶段田径训练的主体,学生的主观因素也会极大的影响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很多学生在家里只是负责学习,缺乏生活的磨练。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吃不了苦,进行田径训练时没有全力以赴,影响训练效果。另外,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科学训练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训练安排,也会使得田径训练低效。
3 科学安排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方法
(1)完善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体系。要培养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田径训练就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根据学生的身体生长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完善的田径教学训练体系是制定科学合理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保证。因此,体育教师要与学校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建立学校的田径训练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确定田径训练的内容,保证体育课的上课的时间。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体成长情况制定系统的田径训练方案,方案要组织学校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讨论修改。方案通过后,学校要对其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学生田径训练的效果。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有关田径训练知识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让体育教师可以更加高效的指导学生进行田径训练。
(2)平衡田径训练过程中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是保证训练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要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身体健康发展,就必须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将专项训练和普通训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既要有效训练初中生在田径运动中具备更高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又要避免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过大,让学生过度疲劳,造成身体伤害。体育教师还要保证训练量在学生身体素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将日常的田径训练与体育考试的各项标准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田径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3)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的科学合理性。因为遗传因素等各种外在原因的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不同,在田径运动上面的表现必定存在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也不能生搬硬套,完全按照训练制度进行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按照差异化的训练标准进行训练。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要求下,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训练,就能不断提高自身运动水平和运动能力,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对于那些具备运动潜力的学生,教师也要尊重其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在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提高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提高学生的耐力和爆发力,为我国田径运动储备优秀人才。
4 结语
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是田径运动训练的两个重要方面,要保证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二者缺一不可。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平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设计与学生身体状况相适应的训练内容,才能通过田径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见.浅谈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亚太教育,2016(13):47.
[2] 吉剑锋.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析[J].成才之路,2015(34):85.
[3] 刘道彪.论如何做好初中体育田径训练[J].新课程:中学,201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