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晨曦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团队意识与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文章认为可采取的主要途径为教学理念上以人为本、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模式新颖别致、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评价以激励为主。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改革 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a)-0009-02
早在2002年,我国教育部就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不仅是普通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来源,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改革纵深推进的今天,其依然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纲要》要求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健康第一为基点,通过日常体育教育教学所施加的重要影响,引导大学生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以《纲要》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引导大学生主动主动适应身边的社会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以便更好地学好知识与技能,毕业后为实现中国梦而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与才华。
1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要义
1.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学好知识、练好技能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保证,倘若身体健康状况出了问题,不仅精神上会有压力,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能够在体育学科上树立远景规划与近期目标,然后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发地坚持锻炼,不断提升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1.2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力量与能力是有限地,相比之下,团队的力量和作用是巨大无比的。培养大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众所周知,很多体育运动项目,例如三大球,体育游戏、部分体育拓展训练项目等,都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精诚团结与协同努力才能达成目标或者是优势胜出。久而久之,大学生就会形成团队意识,发挥团队的优势,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1.3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出自独生子女家庭,离开家庭步入高校之后,由于离开了以前的父母精心呵护的生活模式,他们对高校的生活还需要一个慢慢的适应过程,短期内显得无所适从,甚至由此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为此,同学与朋辈之间的帮助对大学生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当前的体育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他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期间扩大社会交往,接触更多的同学与朋友,当其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之时,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就会聚众智慧,伸出友谊之手,帮其走出困境。由此可见,通过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极为重要。
1.4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是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毕业后将从这里出发,带着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奉献自己才学,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也是在实现人生的价值。一方面,通过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他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期间所提升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意识、拼搏进取等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滋养,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另一方面,对于在在读期间已经养成了体育习惯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则会一如既往地、自发地参与某项体育运动,身心健康水平、团结协作意识、社交能力等都会得到稳步提升,从此层面上来讲,则有利于实现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途径
2.1 教学理念上要以人为本
体育教学改革无论怎样改、怎样探索与尝试,不能脱离了“健康第一”的主线,否则,就会背离了《纲要》精神。为此,革新教学理念,就要摒弃以往的教材中心论,体育教师不能为教而教,应转变观念,为大学生的学而教;不是为个人的擅长专业而教,应转变为大学生的喜欢而教。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要注意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关注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围绕大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然后围绕教学内容,选择与运用教学模式与方法,引導大学生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乐;其次,要关注所开设的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之间的衔接,实现学有所用;最后,所学知识与技能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例如,篮球运动不仅要传授篮球运动技能、同时要传授篮球组织与管理、篮球裁判技法、篮球场地规划等系统知识,大学生踏入社会,很自然会成为当地的篮球社区指导员,就可以组织所在社区的大众篮球运动,带动社区篮球运动的蓬勃开展。
2.2 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不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为拿奖牌而技艺精湛或实力超群,而是通过体育教学将绝大部部分大学生培养成热爱体育运动、且会运动养生,利用日常余暇时间通过体育锻炼来维护身心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个人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为此,当前普通高的体育教学改革要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一要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多开展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例如女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舞蹈、瑜伽、形体训练等,男大学生喜欢的三大球、武术、户外运动等。他们喜欢,则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积极主动地参与,不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在某一个运动项目上学的精、学的广、学的深。二是所开展的教学内容要与社会体育接轨。通过走访调研,充分了解各省市地区社会体育所开展的状况,例如场地设施、地方体育管理与组织形式、社区大众所喜欢又容易开展的运动项目等,在普通高校多进行开展。为普通高校大学生毕业后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可用武之地,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终身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3 教学模式要新颖别致
在选用教学模式方面,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力争做到以培养大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依托,从而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并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健康体适能水平的提高。为规避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方法的单一性与枯燥性,笔者在教学实践发现,成功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注意力与专注度。大学生是体育课堂的学习主体,他们学练兴趣提高了,不仅教学效果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对大学生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则会更加深远。针对普通高校所开展的常规教学内容,可依据大学生不同的体育基础与运动能力,运用分层教学模式,此举可以兼顾不同的层组,做到分层施教。这样,每位大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体验到个人的进步,容易对个人的体育前景树立自信心,逐步发展与过渡,慢慢养成锻炼习惯,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4]。
2.4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目的就是为引导大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与益处,同时为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更重要的是为让他们喜欢上体育运动的更喜欢,过去不喜欢的,从体育态度上慢慢转变为逐渐喜欢上体育运动,并学会为自己制定运动处方,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形成自律意识与行为。为此,体育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在选用教学方法方面,尽量要迎合大学生对新异刺激感兴趣的心理,做到灵活多样,尽力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新颖有趣。例如,中长跑教学,部分大学生不感兴趣,参与动机不高,但中长跑运动项目实用性强,健身价值高。实践中若强制大学生在为师者身份高壓下进行练习,大学生表面服从,心理上则有重负,甚至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为提高大学生的学练兴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首先,可通过理论指导,在室内理论课堂上系统地讲授中长跑对身体各系统的调节与锻炼作用,提高大学生对中长跑的认识,心理上不在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变换教学方法,例如听音乐跟节奏跑、分组比赛跑,接力跑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学练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为了提升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就会将中长跑在实践中转化为健身跑[5]。
2.5 教学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为向大学生渗透终身体育意识,教学评价要规避传统考评方案中只集焦于对运动技能方面考评的缺憾。笔者认为,首先,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注重结果可以看出学习的效率如何,通过教学评价可以让大学生体育到通过个人的努力,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收获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进而会对新的学练任务产生想尝试与积极参与的动机;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可以看出参与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情感因素;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其次,注重形成性评价。因为大学生的运动基础不同,注重过程性评价,将他们参与过程中间的体育态度、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精神等纳入考评之中,按分值比例计入总分,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参数。同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以激励为主,发现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身上所折射出的“亮点”,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因为体育的本原回归就是以人为本,为参与者所服务的,目的是为促进健康,让大学生喜欢运动,且懂得如何参与运动。最后,体育新课改精神也强调体育教育教学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所以,建议为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多以激励为主,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0):150-152.
[2] 于向海.培养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8):125-126.
[3] 刘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99.
[4] 李冰,张海龙.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平原大学学报,2005,5(10):91-93.
[5] 万绍勇,李振良.试述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成人教育,2011(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