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助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018-06-11 11:48杨丹
职教通讯 2018年24期
关键词:微文化高职学生实效性

摘 要:从微文化发展的背景、特点、表现着手,以当前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为切入点,依托新媒体积极探索网络道德引导力、校园文化辐射力、微活动凝聚力、平台渗透力等助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施路径,实现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微文化

基金项目: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微文化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项目编号:15SEW-Y-017)

作者简介:杨丹,女,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4-0076-04

随着2009年微博的盛行,敲开了微文化的大门,智能化电子产品的普及,加速了微文化发展的进程,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形式,微文化已经全方位进入到我们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课程、微公益和微社区等,学生通过各种新媒体终端接受知识、寻找认同、辐射价值,从时政到娱乐,从文综到理数,从热门到偏门,大学校园里微文化现象正在形成并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应地带来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激励和挑战。而顺应微时代需求,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运作微文化短平快泛等优势,改变并拓展思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就能够推进工作开展及实效提升。

一、微文化概述

2010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审定了微文化的提示性释义,指由于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1]在大众范围内,微文化可以普遍理解成,随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依托网络传递以碎方式快速传播,在传递、分享和沟通中形成了得到微个体悦纳的网络文化。与传统的主流文化或权威文化一致,微文化的内涵同样可以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方面来表述。其中,物质文化是只促使微文化产生并得以发展壮大的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智能电子产品为微文化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温润的土壤和物质保障。精神文化随着人人“低头族”,随时刷微言中逐步固化出的个人或某一特定团体的思维导向和价值取向,并在一段时间内深刻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制度文化是保障着受众的微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约束力和行为指导的规章制度和规则规范。行为文化是在移动终端上活跃的个体和团体的行为表现和活动方式。

二、微文化特点

(一)多样化

微文化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一张随手拍的图片,一句脱口出的话语,一个既视感的链接都可以成为微内容。形式也是多样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评论、微公益都可是微文化展现的平台和端口,在这里,个性化和微观性是微文化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时效性、生活化是微文化展现的鲜活形式。

(二)快餐化

微文化凸显出了区别于传统文化的谨慎和斟酌的是其海量性和交互性。[2]在传递资讯的过程中,每一个微民都可以即时表达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立场,带着个性的价值观也会在网络沟通中无节制地传送给下一个接收者,低屏障的传播内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游走在不同的朋友圈。当然,受众的非主流观点也会稍不留意就蒸发在茫茫网络朝海中。

(三)泛民化

微文化有着强大的信息收集和文本生产的能力,只需一个新媒体载体,不论身处何时何地的受众均可自由参与,微文化的对象具有空前的广泛参与度。在微文化中,受众相对更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需要民族种族之别,人人皆可成为自媒体、发声器。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碎片传播的方式打破了权威文化的绝对主导地位,言论随风格、用词、内容都追心适情而做,关注、评论、转发亦可实现零距离对话,英雄不问出身,网红比比皆是,微文化实现了从话语霸权走向草根文化的一大步。

三、直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文化表现

微文化依托移动互联终端设备,有孙行者七十二般变化,以不同的面貌参与到了高职学生的學习生活中。在学生群体最常见的集中表现形式有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1)微博。是较早的微文化形式,学生用得比较多的是新浪微博,通过新浪客户端,每个公民都可以自由建立虚拟空间,用文字、图片、视屏的方式记录个人经历、分享社会资讯等。(2)微信。是时下更为普遍的微文化形式。智能手机在高职学生中已全面普及,一机在手,随时有友。更为便利的随手拍、更加快速的轻互动,更加低廉的WiFi费用,微信得到了高职学生群体的青睐和推崇。(3)微电影。制作周期短,投资要求低,上传平台多,情感丰富、青热血的高职学生善于制作情节紧凑、完整,又具有同伴吸引力的校园作品[3],而它的简短放映时间也满足了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的匹配度,比如反应校园生活题材的微视频也是微电影的一种缩影。微电影很好地实现了小众阶层的草根梦。(4)微公益。打破了众筹的传统模式,将个人公益的微力量通过平台凝聚成大能量。对于尚未经济独立的高职学生而言,不再受困于囊中羞涩不好意思出手的尴尬,一元也好,十元也罢,更能体现和弘扬的是一份爱心助人力量和一种奉献付出的精神,微爱心更好地实现聚沙成塔,众志成城,为陷入困境之人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召唤之力。

四、微文化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文化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地相互包容部分,两者必然牵绊着互相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微文化是社会中微观现像的即时反应,敏锐捕捉着社会受众的多重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些微观现象得以落地的支点,高职学生在微文化中主动尝试知情意行,这些带着指导性的行为必然带给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

(一)积极性

微文化通过新媒体向高职学生提供了多重的新载体,丰富的话语体系,极大地满足了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移动交互技术的普及力度,影响了信息渠道的畅通程度,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的局限性,扭转了自上而下的单一联系,实现了隔空对话的及时精准对接,民主平等的稳定情感沟通,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受众面,调动了高职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很好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消极性

微文化的融入,青年学生是最有力的生力军,但他们思想成熟的局限性、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资讯接收的不稳定,再有西化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等,带来了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犹豫,价值判断的方向偏差。正确意识形态的准确把握被明显被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已然受到干扰。高职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微文化中转站的角色,当局者迷,很难准确研判多而杂的微文化发源地,也尚不具备充分成熟的文化沉淀能力,所以,搬运过程中难免会被带到沟里去,很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微文化的信息茧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被隔离在了回音壁外,教育实效性明显大打折扣。

五、微文化助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微文化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和品质,侧重关注高职学生的尊严和感悟,深受学生的悦纳,在分析微文化对学生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时,要明确认识到微文化在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起到了见微知著的不可估量助力作用。

(一)自觉引渡活动,微文化凝聚力助力

微文化引导高职学生做先进文化的引渡人。从传统文化的他律约束到微文化的自律需求,开展各类主题微活动,构建动态育人环境,持续发力正能量,凝聚情感共鸣,促学生进步的微力量。(1)主题微书评,优秀传统文化抢占意识形态领域制高点,拓展文化视野,在评书互动中凝聚共识,结交志趣相同的好友,在微情微意中感悟人生真谛,培育人格。(2)微课堂讨论,打破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不对称,以社会热点事件和公共议题的热议,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感,每期推出一名学生担当“论坛领袖”,在讨论中,教育者寻找掌握话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的契机;在点赞、评论、转发中,导航风向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同伴的说服力和认同感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校园微视频,制作反映校园生活、捕捉精彩瞬间、复述身边故事,弘扬文明风貌等内容的微视频。一方面,通过微拍校园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出正能量满满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微拍校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精神风貌,在示范引领中提升整个学校的正向价值观,发挥了微文化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凝心聚力优势。

(二)吐故纳新校园,微文化辐射力助力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爱国主义、优秀文化的弘扬,常常通过课堂教学的刻板印象灌输给学生,以重复和强化的教育内容往往加深了高职学生对权威的偏见,从表象上看,可能会带来更高的考试高分率。但现实却发现,微文化中恶毒的西方分化我们的思想,反而以少数用心险恶的案例的被印象化,学生在逆反心理的怂恿下,很可能出现微舆情的苗头。这样的大数据时代,校园微文化的正向辐射作用除了线下的课堂思政外,可以依托四“季”开展网络平台活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品质、思想觉悟、精神追求。开学季、运动季、考试季、毕业季,不同主题的微文化活动,树立崇高道德风尚,提升校园凝聚力,带动全体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强健身体素质、坚定志愿服务、砥砺自强奋进,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比如,开学季,学校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等陆续推送新生报到宝典、大学新生攻略,以及三防安全警示,充分发挥微文化反应迅速的优势点燃首因效应,对新生加速融入大学生活,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进校后,将主题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组建新生入学教育讲师团,从课堂行为规范、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防范宗教渗透、就创业知识、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内容贯穿全学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进程。[2]

(三)范式创新平台,微文化渗透力助力

微文化宣传教育体系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微为主新媒体载体,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单一先创,以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PU平台无缝对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建学校官方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延展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各院系的微博、贴吧、微信等“微”平台,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微平台矩阵,撑起多方位、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节点。在不同的平台积极开展“微力量”“微需要”“微爱心”“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微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可以适时增设主题活动的抢报、典范人物的投票,大型活动的上墙,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逐步消融高职学生与教育者的距离,有效助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拓展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切入不同的学生服务定位,调研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诉求、生活需求,实现全方面的服务与管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增进高职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比如,学校新媒体中心官方微博,这类微媒体平台活跃在学生中间,从政策解读,共勉新时代精神;技能比拼,学习优秀经验;到社团活动,培养兴趣特长;心灵鸡汤,引导心理健康;再到备战考试,激发学习斗志;就创业指导,奋斗成就未来。被淡化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博的助力下,以新的更平易近人的方式重新掌控了话语权,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环境中,学生主动汲取科学知识、积极追求新时代大学生的高尚品格,深刻觉悟家国天下的责任和担当,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执着且不懈努力。

(四)素养教化网络,微文化引导力助力

微文化始终是通过网络虚拟世界进行传播的,它的发布人员不受控制,发表信息自由流动,发出时空瞬息变化。高职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及成长经历的局限行,围观了未为证实的信息后很可能非理性地进行了转发,从同学群到朋友圈,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可能又增添了不少主观情感色彩,热点新闻在持续发酵后很可能成为一种危险的舆论隐患,三人成虎的道理告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蝴蝶效应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微文化的大潮中,严防死守,围追堵截是不理性的,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通过有意识地社会伦理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学习,增强学生道德自律性和责任担当意识,提升道德研判能力,标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牢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在道德规范中教化网络行为,净化网络微文化,健康上网文明用网,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起健康有序文明有度的网络微文化环境,助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习总书记多次就網络安全做出重要讲话,深刻阐述网络阵地的重大意义,而当下的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是触摸网络媒介长大的一代,微文化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取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嫁接微文化载体,建立微文化重要阵地,以鲜活事件、平等交流切实触摸教育的血肉,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刻板、实践不足的缺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微言大义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助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朋朋,刘健康.“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223-226.

[2] 程艳.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43-45.

[3] 王家莲.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89-90.

猜你喜欢
微文化高职学生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