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讨

2018-06-11 11:48邢伟郭晓彤
职教通讯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专业课实践应用课程思政

邢伟 郭晓彤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结合在“公共关系”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分析了高职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和现实意义。提出了高职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改革理念上要从高职教育“育人”本质出发,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改革思路上要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教学行为上要求教师提高个人修为和综合素养;路径方法上要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内容模式上应遵循资源知识碎片化与课程结构化的原则,进行“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考核评价上要采取混合式考核方式,兼顾“课程思政”知识点的内容;手段方法上,基于移动终端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富媒体蕴含“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应用;教改路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专业课实践‘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以‘公共关系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g20180625)

作者简介:邢伟,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郭晓彤,女,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献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4-0016-06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1]

当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改革更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急需换挡提速,而探索和实施“课程思政”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为此,本文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紧紧围绕 “课程思政”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改革实践,通过课堂实施的探索和经验,总结了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专业课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即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应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课程思政”的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课程教学在育人中的主阵地、主渠道地位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决心和责任感、紧迫感是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課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要求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要抓住课改的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育人中的主阵地、主渠道地位,将思政教育着力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着力落实于课程教学,特别是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二)有利于发挥多学科优势,实现全课程、全方位育人

在社会多元价值渗透和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的局限性已日益凸显,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全课程、全方位育人。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神圣职责。为此,应将“课程思政”纳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使之成为广大教师和干部职工责无旁贷的岗位职责。

(三)充分体现了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

思政教育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强调教育应具备360 度德育“大熔炉”的合力作用。“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文字调换游戏,也不是要将所有课程都变成思政课,它其实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学科教学都应该具备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技能掌握和能力培养等多维度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充分体现了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和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提高全体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助于改变高职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思政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从而使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一)“全课程与全员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未能根本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思政教育存在“孤岛”困境。专业教师对 “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清晰。很多教师仍然认为,思政教育主要还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责任,同时,对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比较困惑。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上,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意识有待提升;在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归根结底,就是“全员、全课程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二)“课程思政”方法和实践在高职专业课程实施中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基于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理念思路与路径方法的研究很少,在百度上进行信息检索,有关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文章也是很少,成功经验并不多。十多年来,上海基础教育得出的一条最有效经验,就是坚持探索实施“两纲教育”,始终坚持“学科德育”的核心理念,即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近两年,上海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抓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

(三)大学生非常愿意接受将“课程思政”知识点融入专业课

在教与学矛盾体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早已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师的共识。但这一目标在现实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落实并不理想,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仍然延续,教师一味地把教学内容讲给学生,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依旧乐此不疲。满堂灌之所以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自主与能动地思考、探索与参与的资格,更是取消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资格。

而针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课题,笔者对“公共关系”课堂上的197名高职生进行了“基于高校教学改革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问卷调查”,结果反馈:有89%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9.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1.2%的学生无所谓。这说明,只要教师方法得当,有的放矢,学生是愿意接受高职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

(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倡导“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创新

2018年,举办多年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正式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作为教育部主办的大赛,该项赛事在以信息化提升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大赛的目的、目标以及引导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从单纯的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演变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考核,赛点、重点、展示形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而教师教学能力体现在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尤其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上。因此,如何选取合适的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如何基于课程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等方面合理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创意,必将是参赛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得分点。

四、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笔者结合在“公共关系”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提出了高职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如图1所示。

(一)在改革理念上,要从高职教育“育人”本质出发,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

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教材、进课堂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阵地建设为重点,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德育“大熔炉”360度教育合力作用,育人最主要的过程和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体现在课程教学过程本身。

育人基本实现形式和学校最具效能实现形式,鲜明地体现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上。为此,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又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突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3]

(二)在改革思路上,要探索高职“课程思政”推广路径,出台机制激励和合理制度

高校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换位思考,给学生想要的知识点。为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做好顶层设计。

1.切实强调高校党委主体责任,举全校之力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形成党委挂帅,其他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架构。要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大力推进,人事部门要拟定相应的师资培养、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为全员育人提供有力的保障。要明确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2.逐步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要修改每学期的授课计划,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各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3.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坚决杜绝在课堂上出现有损党和国家政府的不当言论。

(三)在教学行为上,要求教师提高个人修为和综合素养,做到身正为范和学高为师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之路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素养和能力。要重申“课堂有纪律”的规定,不允许在社会主义高校的课堂、媒体空间搞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政治合格是教师资格合格的前提,教师决不能只看业务水平不看政治素质,学生决不能只看学业成绩不重政治表现。我们培养的人决不能是次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学生思想素质、综合能力和知识,缺什么补什么,不能让学生带着缺陷走向社会,要注意面向每个学生,使我们的学生个个合格。高职院校教师要不忘初心,德才兼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在路径方法上,要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

要从立足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领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大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既要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主渠道育人价值,从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体系。

要将“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工作、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教科研等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以学期内为主”向“学期内外结合”转变。

(五)在内容模式上,应遵循资源知识碎片化与课程结构化的原则进行“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公共关系”是营销专业的必修课, 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也是一门非常适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为此,本着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原则,可将思政教育知识点与专业课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潜移默化、有的放矢的无缝对接。

教师将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契合,运用思维导图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框架,完成每个单元的“课程思政”的顶层教学设计。同时,收集了有关“思政教育”的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录制和制作微课,基于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等信息化教学平台,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并借助手机,进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自主学习。

(六)在考核评价上,采取混合式考核方式,兼顾“课程思政”知识点的内容

要调整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过去单一的从专业维度进行的教学与学习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该向着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的方向延展,并且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从教学、学用、师生和知行等多环节,着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在评价过程中,总成绩 = 过程性考核(70%)+ 终结性考核(30%)。其中:过程性考核 = 课前线上自主学习(30%)+课程思政知识点(10%)+ 课内师生互动、分组协作学习表现(20%)+ 课后学生线上反馈、作业分享与讨论(40%),每项成绩按百分制的方式进行计分;终结性考核 = 期末试题考核。[4]

(七)在手段方法上,基于移动终端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多媒体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

要改变原有的课堂讲解方式,通过手机APP、微课、视频、动画、思维导图和图片等方式,将“课程思政”体现在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环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以融合呈现,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会议那些事儿”微课,基于OBE原则(成效的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将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24字点赞了中国人民四种“伟大精神”的背景资料导入会议,借助快闪、思维导图、动画和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呈现了“什么是会议?为什么要开会?以及如何开好一个会议?”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在较短的教学时段内以鲜明的画面、贴切的音乐和丰富的讲解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不仅熟知了中国人民四种“伟大精神”的知识点,同时,也掌握了“会议那些事儿”。

总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之路永远在路上,我们在理论层面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论证,在实践层面还需更多的协同、尝试和完善。[5]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更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定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去看待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教师的每一堂课、每一次答疑,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起着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熏陶影响的作用,因此,要不断提升高职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活力。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课程思政”融入每次课中,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7-09-08(7).

[2] 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 邢伟.基于网络资源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關系》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5):37-40.

[5] 张良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路径研究[J].青年发展论坛,2017(1):7-15.

猜你喜欢
专业课实践应用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