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的教学困境及教学模式探讨

2018-06-05 18:45王克玲
神州·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情中职院校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职学校的学情来分析中职教学中存在的困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降低理论难度,进行概括总结;着重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论述了最前沿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院校;学情;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责任重大、地位显著。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清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发掘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科学进步的关键所在。

一、学情分析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经过苦读之后,仍然无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尽失。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还有一些学生初中都没有念完,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这些“学困生”作业不写不作、上课迟到、说话、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几乎是比比皆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时常要先对学生进行一番纪律教育之后,才能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造成了教学心理的不良循环。因此,学生中存在的潜在被动学习因素偏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半工半读[1]、工学结合[2]教学模式

2005年3月,教育部首次提出“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3]。2005年8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专题座谈会召开。在当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3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落实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10月份后,决定在所选定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试探[4]。至此,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成为职业教育中一项国策诉求。

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学校和企业,学习和工作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在社会实践中,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模式:

1、学校企业“零距离”—校企联姻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小班制的授课形式,教室就设在车间,一半是桌椅,一半是设备,学生听理论课之后,马上进行实训操作。这样,既能使理论教学的形象化,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在考试方法上,坚持两种考试方法兼备,学生要完成试卷考试,又要完成实际作品考试,两种考试同时合格,该门课程才能圆满结业。实习形式上,摸索创建了两种模式交替,首先是定向培养:企业将招聘的正式职工,以委托培养的形式,送到学校学习,专业课程按照企业要求调整设置。学生在校学习3年,前两年在校内,后一年回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直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其次是“订单式”培养:一是企业提前预订。由企业和学生提前签订聘用合同,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实习,毕业后由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不仅为企业提供择优录用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空间。

2、车间建在校园内—半工半读

胶南电子学校与韩国一电子企业合作,由学校出场地,企业投资2660万元建设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上岗实习、具有50多条生产线的现代化厂房。校企共同建设生产实习基地,形成了“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毕业后可到企業直接顶岗生产,也为农村家庭困难的子女铺就了一条成才之路。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平均每月得到600元左右的收入,解决了学校的基本生活问题。因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学校就由一个在校学生不足1000人的小规模学校,发展成为在校学生达3600人的国家级重点学校。

3、围着专业办产业—产教合一

经费短缺是职业学校尤其是县城职业学校面临的难题。如果能够结合专业办企业,可以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

平度市职教中心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形成了具有青岛特色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学校创办了汽车维修、果品加工等6家企业。这些企业为学校创出了一条融教学、实习、生产为一体的“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

由于学生年龄小,为了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都要派教师跟班管理,需要涉及较多的人力物力,部分学校不可避免有畏难情绪。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在有些学校还存在欠缺,致使文化课教师讲授专业课,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实践性强的知识不能深入理解。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生产特性不同,因为考虑在接受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造成企业效益与收益的损失,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愿接收学生实习。

虽然有利于人才培养,却要面临教学和管理难题;符合产教需要,却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对于半工半读和工学结合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从中协调并加以引导,并对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加以明确,力求培养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国家的政策和职业教育的改革进一步的落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南海.《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及其制度的解读》[J].教育科学.2009.25(5).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邱永渠、黄仁贤《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王克玲(1979.06)女,汉族,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药学研究,从事药学专业授课。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学情中职院校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中职院校Flash动画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