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味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及其形象

2018-06-05 18:45董慧颖
神州·下旬刊 2018年4期

摘要:风云变幻,京城作为五朝帝都已历经数百年,多少文人墨客、政坛领袖、商界巨子、王孙公子在此间闭合的立体生命场和生存氛围中留下印记,成为历史的招贴画儿。而回荡拨浪鼓儿声响的胡同、飘着龙井茶香的四合院、小贩串着的冰糖葫芦串、天桥上响着京韵大鼓的小段等等都成了北京市民生活中凝固了的名片。作为一种文学风格,京味诞生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北京长期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使得北京市民形成官本位文化思想,进而影响京城的风俗民情。而满汉交融的多元共生文化,又将八旗子弟重礼、讲排场的规矩气度融入到市民生活中。本文主要将文学和城市联系在一起,沿着北京城的变迁、京味文学的发展轨迹,从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出发,探讨闲散从容的民风民俗、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京味小说;京味文化;典型人物形象

在北京城这个生命场里,告别寒暑的日日夜夜迎来送往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在这里上演生死歌哭,有着童年记忆中的柔软,青春派的激扬,中年时的迷惘,老年时的安详。曾经活跃在京城里的各色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湮没在历史的寂静中,而我们可以从京味作家笔下塑造的一系列北京人形象,对往日的老北京窥探一二。

一、市井细民形象

诚然京味作家将目光聚焦于北京市民日常生存状态,如在闲情中的吃穿住行、婚丧嫁娶,而能够深入骨髓体现京城文化性格的莫过于一些民间艺人、小生产者、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中的应伯爵踢得一脚好气球,双陆棋子无一不通的帮闲无赖形象;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京后的讨好与屈从、焦大被主遗弃发卖、没有名姓的伶人小倌;张恨水《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关秀姑挣扎在社会底层;老舍《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不堪为妓、最终吊死,祥子三次买车三次失车,沦为行尸走肉,《月牙儿》中“我”一生坎坷最终无奈等死,刘心武《钟鼓楼》的老实做人、本分练活儿的修鞋匠荀兴旺、俗而朴拙的薛大娘、何师傅,叶广苓《采桑子》中打死日本要员的京剧名伶钮青雨,薛燕平《琉璃》中的老二奶奶、大玲姥姥一生未走出黄土炕儿胡同,在膨胀迷失中坚定守望百态人生、青葱年华;以及那些在小说中未有过名姓或一笔带过的警察、教员、妓女、行医卖药的走访郎中等等,他们或有着复杂的病态虚荣,或有着人性的光辉,活跃在地摊商铺、酒馆戏园、天桥巷尾,为着匮乏的物质生存条件蜷缩在冰冷的现实中以燕赵特有的达天和勇毅,调侃世情、调侃人生。

二、落魄旗人形象

北京人受旗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找乐、好吃、会玩,加上北京来自民间智慧的大观,“虽说北京普通小民都有大家气度,可他们偏偏又最怕‘认真二字。‘混和‘玩儿就代表了一种典型心态,他们最痛恨假正经,要是真碰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北京人都爱甩过去一句话‘您省省吧。现实的苦难无法超越时他们又变得容易满足。”而北京人的找乐,除了玩之外,就无外乎吃了。可以说,北京城里许多地方、吃食,随便拿出一个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名片,因此京味小说中很少对地名隐而不谈或代之以假名姓,而是对于充满老北京韵味的地域文化有着令人费解的迷恋,如数家珍的报地名、报菜谱,留客人饭得去天泰轩,听戏得去吉祥剧院、三庆戏园,三鲜烧麦得去都一处,喝高沫儿得去吴裕泰……京味作家笔下的老北京认准了某个老字号,便是雷打不动的正宗,这样的一种痴迷与习惯,也体现了北京文化讲究一个“精”字。皇城根儿下,市民们养成的气度,也使得无论是饮食文化还是商业经营,无不强调一个讲究,精致细腻,体现文化的质量。对于吃,北京人尤为讲究精细。京味文学中关于吃的描写却是乐此不疲,读者也是津津有味、颇为享受。穷人有穷的吃法,富人有富人的规矩。《正红旗下》写穷人的洗三却也马虎不得,该有的必须全乎着,“两杯水酒,一碟炒蚕豆,羊肉酸菜热汤儿面,一炉热烧麦,两屉羊肉白菜馅的包子”。还有点名要十条豁口菜市的一斤麻豆腐、两块钱豆汁儿、十一条小吃铺小芝麻烧饼、焦圈儿的金瑞,为了吃一顿填鸭、血肠、炸鹿尾而花光薪水的金竹轩,落魄后仍对吃讲究的那五……

三、北京大妞形象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句老话说的是‘西皮京韵二锅头,同仁堂外前门楼,大碗茶喷四合院,说话最冲北京妞儿,北京女孩较少强调自己的女性气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们留着红卫兵的小平头,英姿飒爽,跟男孩子一样骑着高大的自行车。”薛燕平笔下的北京大妞却是与王朔带给人们大院文化视野之外,对老舍京味传统的继承,对京味小说的回归。在此之前,《京华烟云》中的大家小姐姚木兰,《四世同堂》中的小顺儿妈,《采桑子》中大格格金舜锦,再有就是《正红旗下》中满族姑奶奶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只是放置于封建宗法文化、家庭伦理中去刻画,有的没有名字,有的只是简单粗暴的一笔带过,留给读者的多是一些附属于家庭、男性的轮廓,而到了刘恒、刘一达、薛燕平笔下北京大妞儿的形象鲜活了起来,成为北京人物画廊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上海姑娘的精明、娇柔,北京大妞爽直利落、不矫情,一张嘴来有着让人难招架的霸气“真是磨叽,爱要不要,我又不求着您!”她们的讲义气、通情理,追求平等自由,愈发符合京城文化中开放包容影响下的新时代女性。

四、大院子弟与顽主形象

在新旧京派转型之际出现了一批传统和现代夹缝中的新市民,这些高干子弟创造了京城历史中的“大院文化”。“他们给老北京起了‘胡同串子这样难免带些贬义的绰号……他们的手一律揣在兜里,在街上熟人打招呼的时候也一律是头向上扬,两眼看天嘴里‘嗯一句了事……他们操着含混的儿化音彻底改造了老北京温厚的语言,谈吐中敬语谦词一律省去,将‘他换成了‘丫,却在对骂是一口一个‘您,一切都是‘一点正经没有”。没错,不同于老北京的正经讲究,这些新新人类以痞性、王性、不正经的玩世不恭来作为对于正统权威的消解,以更为狂热的调侃来应对以干部子弟为代表的大院文化下的人生虚无,这些顽主们以流氓痞子自居操着一口匪话、“京骂”横行街头,体会到言语上胜人一筹的所向披靡的快感,得到的却是消解现世后的真空虚、假洒脱。王朔小说《顽主》《玩的就是心跳》《一點正经都没有》中方言、高洋刻画了当时他自身亲历的机关干部大院里充斥着颓废无聊气息的退伍军人、干部子弟,他们自诩为精英,怀着强烈的政治狂热,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社会上的多余者,于是选择凭借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来侃大山,油腔滑调、自娱自乐。

除此之外,我们又可以从一些生意行当的人物身上去找到一些逐渐淡忘的人情味。“生命是该在这些小节目上消磨的,这才有人情,有意思”这些生活在文字中的人物形象为京味小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魏润身.素琴无弦——当代京味小说文库[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5年1月.

[2]韩京太.老舍与京味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3]王一川.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作者简介:董慧颖,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