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与常态课,你如何取舍?

2018-06-05 10:11郭蕾薛媛媛
今日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家常公开课学困生

郭蕾 薛媛媛

薛媛媛老师您好!

课堂是教师职业的主阵地,可以说,我们职业中的喜怒哀乐很多时候都来自于课堂。这不,您就表达了对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如何取舍的烦恼,这份烦恼正说明您是一位敬畏课堂、能质疑、敢批判、愿探索的好老师,我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我们先来看看,何谓公开课?何谓家常课?其实“公开课”也好,“家常课”也罢,其中心词都是“课”,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是一样的,即在相对的时空里,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不同之处是,一个是“公开”的,一个是相对私密的。那么,为什么要将课堂教学公开呢?我们来看看我国《教育大辞典》对公开课的解释:“公开课即公开教学,又称‘观摩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为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为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1]概念清楚地告诉我们公开课目的是为了研究教学和推广教学经验。也就是说,家常课里,教师追求在相对的时空里,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全体学生发展。那么,公开课就是通过公开课堂的方式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或者是传播那些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可见,它们的本质追求都是一样的,并不是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是可以共存和互促的。

那么,问题来了,理论上两种课本质追求是那样的一致,为什么现实中又有那么多如您所说的相悖之处呢?我想问题的根源还不全在“公开”之下的“面子”问题,而在于对学习真实发生认识的不同上。

促使学生学习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直接原因是教师的行为,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重难点的把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讲述形式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对学生的支配与控制等,那么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是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当然,以教师讲为绝对中心的课堂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不多见了,但是,骨子里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点缀着一点师生对话、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还是普遍存在的。持有这样观念的教师,所展示的公开课,就会特别倾心于课件的精美、语言的优美、讲稿的知识逻辑,甚至为了教学的完整性赶进度,出现您所说的只与优等学生对话,忽略学困生和临界生的现象。另一种,认为让学习发生的直接原因一定是学生自己,是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亲身经历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既然学习是靠学生自己产生的,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呢?王策三教授的阐释能给予我们启发,他认为“学生和他们的‘学,固然是在教师教的领导下进行的,但是,教却又是为‘学而存在的,否则就毫无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一点,‘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2]持这种观念的老师在执教公开课时,特别关注的是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兴趣在哪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哪里,思维方式和相应的能力在哪里。在课堂上更多的精力是组织活动、指导方法、倾听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引发互动交流、实施个别辅导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您是否能感受到了,您烦恼纠结的问题并不是公开课与家常课如何取舍的问题,而是在公开的场合下是否要坚守以学习为本的课堂的问题。这一点我个人认为还真应该坚守,因为“建构学习中心课堂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3]。

另外,在您的来稿还表达了公开课和家常课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度的问题。认为公开课上老师常与优等生对话,在家常课里,能更多地关注临界生和学困生。产生这样的困惑,说明您总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思考课堂。但您有没有想过,公开课重视优等生,放弃了学困生和临界生,那么家常课照顾了学困生和临界生,是不是又拖慢了优等生的学习进程了。所以,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公开课或是家常课两种课堂形式造成的,而在于我们的课堂结构能设置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课堂结构吗?其实,课堂上展开“三学”的过程,即“自学”“互学”“教学”就基本能解决这个难题。实施真实有效的“三学”,要研究的内容很多:如何设计合理的自主学习方案,让方案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同时还能充分暴露问题;如何组织有效的互助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互助能动力,实现小组内疑难问题的解答和学习经验的分享;如何组织全班共性问题的教学路径,老师如何搜集典型问题,如何将差异资源结构化,如何将重点问题深入和延展。每一项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点在课堂实践中去摸索,当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就组建一个团队,观察课堂,用真实的课堂现象帮助我们找到好的路径和方法,公开课就实现了真正的价值。我们再将公开课的研究成果,在家常课中运用,产生更加有效的家常课。最后,再将研究的成果用公开课的形式传播出去,这就是公开课与家常课共存互促的过程。

薛老师,我的建议是,咱们不去纠缠公开课,还是家常课,抓住课的本质价值,只要是在平实无华中反映教育的本质与规律的课都是好课。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0.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80.

[3]陳佑清. 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3):96-105.

猜你喜欢
家常公开课学困生
家常回锅肉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家常豆腐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