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
现在孩子学习的知识等到他毕业就业时就已经过时。这也意味着学习将是一辈子的事情。有学习力才可能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知识改变命运”,相信你一定听过这句话。可是放在今天,或许改成“学习力改变命运”更恰当。
有统计数据显示:18世纪以前,知识增长速度一般为八九十年翻一番;19世纪60年代,知识增长速度为五十年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增长速度加速到三到五年翻一番。1980年到2000年,人类社会20年所创造和发现的知识是过去2000年的总和。
2017年,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论坛上,李开复说,“未来十年50%的工作会消失”。换句话说,现在孩子学习的知识等到他毕业就业时就已经过时。这也意味着学习将是一辈子的事情。
于是,学习力就成为当下及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你认识学习力吗?
不妨先从“终身学习”“学会学习”两个耳熟能详的词说起。
学习力&终身学习
1972年由埃德加·富尔任主席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因为知识的更新如此迅速,所以有学习力比有知识更重要,有学习力才可能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可见从某种角度而言,学习力所蕴含的理念之一就是终身学习。但是学习力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它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于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管理学院教授佛睿斯特写的一篇文章。他指出学习力对于组织管理的非凡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学习力的设计与实施使国际著名企业受益。自20世纪80年代,学习力研究开始在教育领域兴起。
百度百科中“学习力”包含学习的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这也是最为普遍的对学习力的一种认识。但百度百科中的阐述更多是从企业管理出发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教育文献中去做进一步的了解。
《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文通过文献整理和分析,梳理出了学习力内涵释义的四种定位倾向。
一是学习力内涵的能量观:学习力是存在于人类自身,直接影响人类随着时间生长、发展和获得成就的生命能量。二是学习力内涵的品性观:人的学习力是人在学习活动中起作用的、由心理结构和身心能量组成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三是学习力内涵的素质观:学习力是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四是学习力内涵的能力观:学习力是通过获得与运用知识最终改变工作和生活状态的能力或者是动态能力系统。
或许这样的定义仍显抽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学习力构成要素进行一说明。下文介绍《我国学习力平均研究十年》一文中的梳理。
1. 三要素说。学习力是由学习能力、 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运转系统。2.四要素说。有研究者从管理学的角度认为组织学习力包括预警力、认知力、传递力、调节力。3.五要素说。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4.六要素说。学习力包括学习行为总动力、学习需求识别力、学习潜能评价力、学习行为理解力、学习活动激活力、学习能力。5.八要素说。从关联主义视角来看,学习力包括联结力、适应力、敏感力、搜寻力、判断力、迁移力、实践力、创新力。6.四阶段、十要素说。有学者把学习力分为四阶段(触发、推进、有效完成、转化提升)、十要素(学习行为总动力、学习需求识别力、学习潜能评估力、学习行为理解力、学习活动激活力、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合作力、创新力、竞争力、社会适应力)。7.十一要素说。有学者结合物理学观点分析学习力构成,指出它由吸力、引力、改力、创力、信力、化力、继力、容力、承力、防力和解力构成。
正如文献综述所言,对于学习力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基本上还处于内涵阐释和要素结构层面。
当然,学习力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句“终身学习”的口号。因为,终身学习表现为一种终极的状态。那么,过程在哪里?所以接下来了解的是学习力如何构建与提升。
学习力&学会学习
中国有句古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信所有的老师都认同这个观点——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他会学习,这就是一种学习力。从这个角度通俗地讲,学习力≈学会学习。
现在回到上面的那个问题: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呢?这也是提升学习力致力要解答的问题。
《教育领域学习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外关于学习力提升策略的研究成果。
1.2004年,美国诺埃尔·兰迪博士的“超级学习力训练”,从学习的技巧、学习的方法、时间管理、记忆术、阅读力、记笔记、激升写作力、应付考试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升学习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2.1985年,澳大利亚墨尔本郊区的Laverton中学与高校研究者合作创建的促进有效学习的项目,该项目试图寻找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帮助学习者成为见识广、目的强、更智慧、有主见的学习者。
3.2002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Claxton等人参与发起的有效终身学习编目项目,是国外此领域对学习力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它提出了课堂上提升学习力的七个技术:创造健康的学习关系、进行对话学习、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评估学习、提供挑战和机遇、创造一个有刺激作用的学习环境等。
4.英国曼切斯特大学Linda Rush博士描述了课堂上提升学习力的四步策略:解释、协调、评论、建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该研究旨在构建以区域性决策力、校长领导力和学生学习力组成的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模型。
近四年来,该项目组的学科教育专家在学习力视野下依据各自对学科本质的理解,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提出了各自重构学科课程系统的主张以及分科学习力结构的构想。如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对英语学习力要素结构的剖析;北京教科院王漫研究员和浙江师范大学王国均、童志斌教授对语文学科学习力要素的构建;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张景斌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朱哲博士数学团队对数学学习力的各自认识;北京师范大学李春密教授关于物理学力的基本要素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王祖浩教授对化学学科课程学习力的构建;首都师范大学林培英教授关于地理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的探索。
基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信息技术助力初中常态课学生学习力提升研究”,杨艳艳对学习过程中学习力的提升提出了普适性的策略。她认为,学习力潜藏于个体之中,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和提升,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学习的顺利进行导致学习力的增强,反过来,学习力的增强又会促进学习的有效完成。
杨艳艳指出在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提升学习力。一是通过促进学生的能力动机和成就动机来提升学习力。二是注重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促使学生成为有效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三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协调好练习与反馈。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强调,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线索、给予参与或练习的机会,并适时反馈-矫正,在练习-反馈-矫正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策略逐渐的掌握、内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四是教师要运用好课堂提问、考试等规范性评价和言语、表情、手势等非规范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力。
让人遗憾的是,我国学习力在怎样建构、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影响学生个体的实践研究方面还很薄弱。
可见,要实现让更多人能“学会学习”,必须要加大学习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尤其是学习力应用研究。
终身学习、学会学习这些理念从兴起到现在一直让教育人为之热血。相对于这两个带有感性色彩的词,学习力显得中性,它更多在于引领教育者去思考它的内涵、外延及应用研究。有一点毫无疑问,学习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效果将直接关系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的实现。而这一诉求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就日益突现,并因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更是让学习力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学习力与人工智能
在中国知网输入“学习力”,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有关论文有7389篇。其中2000年以前发表的只有47 篇。
2008年4月,一个比较大的论坛讨论了学习力,那就是首届“南京—新加坡中小学校长教育论坛”,论坛主题“中小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但是具体如何提升并未形成有效建议。
时隔7年,2015年11月18日—19日,在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指导下,由爱乐奇教育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和赛伯乐投资集团联合举办,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互联网实验室、新教育研究院、美国学习力研究院协办的“国际学习力”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讨论的主题虽然广泛,都把眼光聚焦到了教育发展当下最深刻的变化——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以此来讨论“学习力”。
2017年5月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和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举办了“人工智能與未来教育”大型论坛。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会上指出传统的学校正在走向消亡,并提出了“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联合创始人徐子望说,“人工智能来了、学习中心来了,什么是不变的?”他认为,“无教自教”不会变,“温故而知新”不会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认为,“在未来,‘知识中心主义会慢慢淡出教育的舞台,‘全人教育会真正占据核心。当然,今天的教育所重视的创新能力培养,仍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任务”。
上海STEM云中心创始人、美国ACM计算机协会专家张逸中,在讲到STEM教育时,对比了两种教学——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法当中,人们通过快速的知识传授来达到已知知识领域的边缘。其实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非常分散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假设和不断的验证的方式来学习,模拟科学家、工程师的研究过程,从而让他们掌握了认知整个世界的能力,掌握了面向未知世界领域的认识能力。
上面的论说看似与学习力无直接关系,但是未来教育的空间、方式必将深刻变革,学习力的塑造难道不会随之变革?
事实上,近年来,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学习力”的研究进入了更火红的时代。
人工智能时代里对学习的理解也正在发生着丰富的变化,不妨看下面这个熟悉的例子。
2017年5月柯洁完败 AlphGo,在赛场上落泪称:“它太完美我很痛苦,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在这场人与人工智能对战的背后,有一组数据引人注目——一个顶级国家级围棋选手,一生只能下20万次棋。AlphGo一天就可以下100万次。
对于学习力的塑造,早有提议要根植于当下课程改革中,要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结合。
当下人工智能已至,学习力的塑造也更广泛地纳入到创客教育、STEMA等前沿的教育发展潮流中。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需要一直追问的一个问题是——学习力塑造是为了什么?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没有目的,教育本身就是它的目的。”
同理,我们是否也可以如此理解——学习力的塑造本身没有目的,就是为了学会学习,为了终身学习。
让我们再回到柯洁完败AlphGo后的几个月。那时柯洁释怀了,他称,从围棋是一门艺术和修行的角度来看,AlphGo是永远无法与人类竞赛的。
是否,我们也可以如此理解:塑造学习力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为了人发展的本身,为了让学习者拥有完美的人性,为了让学习者过上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