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课程品质 成文化气象

2018-06-04 08:46刘善海
江苏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小学教育

【摘 要】2000年以来,随着区域教育布局调整和新一轮规划,南京市雨花台区小学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上升,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推进小学教育朝着均衡、优质、特色的目标发展,面探索区域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价值、路径、格调,是雨花台区教育面临的重大命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特色文化;区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6-0072-03

【作者简介】刘善海,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南京,210039)局长,高级教师。

2000年以来,随着区域教育布局调整和新一轮规划,南京市雨花台区小学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上升,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然而,新的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一是与主城的融合加速,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居民对雨花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二是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不断提升,内涵发展、课程优化和教学提质的迫切性越发彰显。

如何进一步实现区域教育整体提升,推进小学教育朝着均衡、优质、特色的目标发展,是雨花台区教育面临的重大命题。

我们认为文化发展是学校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自我超越与自觉追求,是传统文化复兴、民族文化自信、个性文化追求的有机统一。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提出了《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雨花台区以此为契机,全面探索区域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价值、路径、格调。

一、明确一个核心主张

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内在统一,是价值引领与自主建构的相互促进;而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雨花台区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主张为“铸课程品质,成文化气象”。

首先,文化建设为优化学校发展系统提供了实践的框架:精神文化建设重建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明晰学校的未来发展和共同愿景;物型文化建设侧重从外部形成学校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提升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良好社会形象;制度文化建设侧重从学校内部形成整体力量,提升办学效能。

其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品质的提升。课程是入口,是核心,也是关键;文化是背景,是氛围,也是境界。课程品质的高低决定着文化气象的大小;文化建设的格局,也影响着课程建构的视野。

最后,文化建设的终极指向是文化气象的形成。气象,即“有意义的现象”,文化气象是一种能够表达教育理想的校园现象,它隐含了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象,对生活在其中的学校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二、确定十条建设标准

我们在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处处发力,而是针对项目本身的价值、雨花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当下发展的水准,提出我们认为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的十个方面,十大标准。

(一)有明确的主张。文化特色只有在对文化意蕴和内涵的寻求与肯定中才能凸显,因而,各校要基于对核心价值、教育哲学、育人目标的追求,基于对文化要素的审视、梳理、建构、完善,提出明确的文化主张和发展愿景。这样的文化主张一定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它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有丰富的资源。“丰富”体现在资源内容、资源形式以及资源来源三个方面。从资源内容上看,可分为“物的资源”与“人的资源”。物的资源包括自然地理、人情风俗、文化传统、主题场馆等;人的资源则包括教育专家、非遗传人、博物馆讲解员等共同参与教育行动、最终形成共同教育价值观的社会各界的人。从资源形式上看,可分为“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从资源来源上看,可分为校内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其他相关学校的建设经验等。我们将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到学校的特色文化中,部分资源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甚至用于课程的开发。

(三)有品质的课程。所谓“品质”,一必须有价值,即课程要能适应学生成长需求,鼓励学生充分体验参与,培养学生带的走的学习力。二必须有内容,即开设的课程是适合的、有趣的、充满一定挑战性的。三必须注重实施,即有组织、有意识的开展教学活动,且学习结果能满足学生需求。“品质课程”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适合的发展。

(四)有互动的空间。建设与学生互动的空间,重在凸显人与物的彼此融合、人与人的分享交流、人与课程的相互促进,以此增强学生自信心、求知欲和好奇心。

(五)有挑战的活动。开展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可以为不同潜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帮助。这里的“活动”,一指“大主题活动”,即围绕活动主题,形式多元,跨界开展,让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二指项目化活动,诸如“STEM”课程。三指研究性活动,即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宗旨,引发兴趣、启发思考、激发探索与求知欲的活动。

(六)有生长的课堂。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生长。这样的课堂一定变革了教与学的方式,聚焦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努力遵循“释放师生潜能,促进师生自然生长”的核心理念。

(七)有学力的师资。教师是学校的另一个重要的群体,只有教师群体和个体,把学习内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全面提高文化内涵和综合素养,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增强文化实践能力。

(八)有增值的评价。这是我们提倡的科学评价方式,它聚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最大空间的提升;它关注过程,注重实时评价,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进步;它关注个体,注重差异性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收获自己的成功。

(九)有智慧的平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融体验、互动、分享于一体的智慧平台,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满足学生自主、便捷、个性学习。

(十)有专业的保障。专业性一来体现在我們有一群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教师。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建设,有强烈的进修愿望,让自己进步。二来指借智借力,我们先后邀请了来自高校、非遗项目以及博物馆的众多教育专家进行协同研究,为各校项目建设进行论证指导、专业支持。三来自于区域政策出台,《雨花台区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各校文化建设引领方向。

三、建构五项课程内容

我们认为,课程能最集中地体现一所学校的整体行为和风貌,最集中地表达一所学校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对教育理想、价值和精神的追求。四年来,在雨花台区特色文化建设主张以及标准的引领下,全区十九所小学努力践行特色发展之路,整合自身资源,确立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特色与亮点,创建有根基的特色课程品牌,全面指向红色教育、传统文化、科学创新、艺体拓展、志愿服务等五大内容领域,初步形成雨花区域特色。

(一)红色教育

雨花台区在红色教育资源上得天独厚,历来就具有“红色教育”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们在传统的“红色教育”中融入时代精神,使之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需求,确定了“红色教育”的三大内涵,即家国情怀、革命传统和文化自信。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深入挖掘璀璨的“雨花红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追根溯源,寻找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从构建物化的“红色长廊”到构建“红色主题式教学”课程,追寻“当代红色精神”内涵,最终形成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培育阳光少年”的特色文化。

(二)传统文化

在小学特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区多所小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文化的碰撞中激发对经典、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主要为三大块,一是国学经典,既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学经典的诵读,也包括中华优秀诗文、书画曲艺等内容的赏析。二是传统手艺,依托“非遗项目”,带领学生走近民间工艺。三是民风民俗,进行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知识的普及。

(三)科学创新

我们倡导科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探索、分享特质,以及自由、开放、民主、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制作类、研究类和科技类三大领域。其中制作类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能力,分为模仿型和创造型两种;研究类则开展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为创造发明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技类则主要依托于STEM课程和创客课程。

(四)艺体拓展

用音乐修养心灵,用绘画提升审美,用体育强健体魄,本区小学在艺体课程建设方面做出积极尝试,让孩子在学习中收获美、收获健康、收获快乐。

(五)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按照服务领域可以划分为校园志愿者、社区服务者和主题场馆的志愿者等。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师生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形成四种发展样态

有品质的教育,意味着新视野、新思维、大格局,意味着与未来同行同进。雨花特色文化建设在指向五大内容领域的同时,更体现了未来教育的四大发展样态:体验性、互动性、智能化、共生性。

(一)体验性

体验性意味着开放的空间、多元的平台、丰富的课程,孩子们可以自由进入、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最终产生有意义且相关的洞见。在这里,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课程不再是一成不变,任何情境都可以成为孩子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学习空间。“地铁科技”微行动,带领孩子走近地铁,走近科技,走进社区,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主题,撰写研究报告。

(二)互动性

互动性意味着环境的自由、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生成智慧和人格。我们有开放的种植林、采茶区、交通安全体验区、文化小屋,在人与物态环境的互动中,孩子们收获了知识,获得了成长。

(三)智能化

雨花台区近年来积极创建特色文化的同时,更是聚焦于“未来学校”的试验。我们进行大数据搜集,对学生认知风格进行界定、判断;利用数码笔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分类;利用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化、网络化、终端化优质共享资源进行阅读训练。

(四)共生性

融合共生,是雨花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鲜明特色。首先,教育资源全利用,教育与教育之外达成共识,家庭、學校、社会成为联动机制。其次,学校成果相互共享,构建校级联盟,形成市级项目。最后体现在共同成长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每一所学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的时候,整个区域文化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小学教育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论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