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2016-04-14 19:16张友燕
考试周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大学语文素质教育

张友燕

摘 要: 大学语文是目前多数高校都要求开设的一门人文类必修课,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但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往往沦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翻版,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发扬区域文化作出一定的贡献,可见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是可行的。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区域文化 素质教育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是目前国内高校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普遍开设的一门人文类基础课程。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明确在国内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当下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自然科学确实可以创作财富,改善生活,但自然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恰当地运用同样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文类课程则可为自然科学指引正确发展方向。作为唯一普遍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大学语文可以说承担着高校人文教育的重任:解决大学生群体明显存在的人文意识淡漠、急功近利等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经历了从一开始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知识性、工具性,到近年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但从各个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较明显的问题。

从课程设置看,大学语文已被教育部定位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可见国家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但当前因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学校更倾向设置一些能显著提高学生技能,有利于就业的课程。大学语文这类不能明显看到教学效果,专业技能性不强的课程就被边缘和忽视,比如有些学校将大学语文课程安排在大四,有些学校干脆取消大学语文课程。即使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校领导也多强调突出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注重知识性讲解、工具性操作,其人文性和审美功能仍需进一步增强。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厚的问题。急功近利的社会普遍心态使学生将大多数时间放在英语计算机一类等级证书考试或考研上。大学语文这样的文化素质课程被长时间忽视。上课的时候学生往往是为了应付到课率而课上做着与大学语文课程完全无关的事情,学生学习兴趣的淡漠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互动就很难展开。因为没有互动,教师的教学只好停留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降低。这样的恶性循环极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常常沦为一个口号,理论与实践脱节。

综上,各种原因使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配合、教师没有积极性。确实,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不能因此取缔大学语文课程,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变革这个课程。适应时代、适应学生需求的新高度,是大学语文能否具有生命力的最好回答,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则是可行的方案之一。

二、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区域文化又称“地域文化”。各地地理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从而在特定的区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文化“是文化的空间分类,是类型文化在空间地域中的凝聚和固定……它将具有相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特征的集结作为单独的认识对象,然后进行历史的和分类的归纳和探源”①。“区域文化的内容主要通过人文心理、民情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②。因此,区域文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是能够体现某一个地域文化特征的。在中国,区域文化经历了历史的变迁,逐渐形成包括江淮文化、徽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河洛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这些文化之间差异性较大,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

我国的高校就分布在以上各个地域文化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聚集在一起,毕业后又分散到全国各地。在对区域文化的保护、传播、发展与传承中,在读高校学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区域文化切实可感,将之引入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大学语文教学开拓更多的教学资源。笔者所在的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坐落在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的区域文化研究已经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将南京丰富的地域文化教学资源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对于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可以建构一种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具体看,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寻其意义:

首先,将区域文化的丰富资源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可以为人文素质教学加入全新的内容,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区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其次,在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增加与具体的区域文化相关的实践环节,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区域文化的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融入集体的意识与和谐合作精神。这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改变大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身份认同感与文化自豪感。

综上,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改变当前大学语文教育课程模式的单一性,同时,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区域特色文化的发扬与传播,使得高等教育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

三、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探讨

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尝试,深入探索。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模式等方面配合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至少要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和课程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展开。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很多版本都偏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选编,甚至有些大学语文教材直接以古代文学等同大学语文。的确,中国古代的优秀人文精神有许多值得介绍与传承的东西。但从现有的教学效果看,单纯古文的学习并不能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相反,因为古文阅读的困难,反而使得一些同学把大学语文的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古典文学作品的选取是大学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作为目前高校唯一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大学语文应该让同学们接触更多更广的文学与文化。只了解中国而不了解西方,至少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你是不了解的。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编应该囊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内容。

将地域文化编入大学语文教材是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说以区域文化代替大学语文教学,区域文化只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如上文所说,大学语文的教材应当囊括更多内容。区域文化的编选可以选择从学校所在地域的历史、民俗、文化遗址等方面挖掘教学素材。

以上所说的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团结合作、实践活动等能力的培养。举个例子,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考察的工作。以笔者所在的南京为例,可以布置学生对现有的南京地区六朝石刻遗存进行实地考察。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六朝石刻的现有状况和位置都有较大改变,这些历史遗存的现在所在地址和存在状况都亟待调查。学生对这些现有石刻的实地考察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六朝石刻遗存的现状和保护都起到促进作用。经过实践调查之后,可以让学生以调查报告、PPT展播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同时围绕相关课题设置社会问卷调查,进行社会宣传活动,搭建课外活动平台。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的每一次改革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必然经历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学方法的完善,从教师的理论传授到学生的实践参与等一系列的尝试与摸索。

注释:

①李德勤.中国区域文化·绪言.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2.

②李德勤.中国区域文化·序.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1.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大学语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