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梅
摘要:发展区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发展必然会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提出更高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文化发展的动态分析就具有了深厚的价值意蕴和时代特色。
关键词:文化强国;区域文化;嬗变;浅析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72-02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特定的区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加强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设,推进各地区、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现阶段,世界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发展必然会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艺术、人文心态、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体现。内地办学是国家一项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更加凸显了整体性的辩证施政。
一、提出的背景
十八大提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小康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任何一个民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央全面考察西藏以后,制定了“智力援藏”,全面建设西藏的政策。内地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迄今为止,已经为西藏地区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
内地西藏校或班是跨文化教育的具体模式,内地西藏班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最终落脚点成人的教育目标和时代使命,结合西藏自治区域特殊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积极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大力发展区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合力,增强国力。根据《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利用内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优势,帮助西藏地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的团结,具有初步的科学世界观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建设骨干,从而有效地促进西藏的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和事业的发展。[2]大学教育必须以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为出发点,传道授业解惑,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再成功,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这不仅仅是内地西藏班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与时俱进,既体现具有地域特色又体现时代的先进性的,有效推动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目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二、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变迁
(一)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区域文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用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区域文化特点,西藏是一个藏传佛教圣地,从高原来的孩子,心怀虔诚,但对内地文化、教育管理、风俗习惯仍然了解不多,甚至有很多学生仍然生活在牧区,与外界很少沟通,思想价值观念比较闭塞,与别人也很少沟通,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必然会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
(二)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看理解区域文化发展
中华文化是由各区域文化共同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华文化和区域文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构成了中华文化。整体(中华民族文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居于主导地位,而区域文化,是整体中的部分,服从和服务与整体。在个别地区,由于区域位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很多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特别是一些牧区的孩子因为客观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完成义务教育,更不要说接受学前教育。以下是根据江苏省某校内地西藏班对老师和学校感恩的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入园经历的,情况调查如下:调查对象为2010级、2011级、2012级共110位同学(每个年级都抽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年龄分布在14岁至24岁之间,97%的学生来自于西藏农村,问卷收回率为100%,有效问卷110份,问卷有效率100%,在本问卷中,调查者发现在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期,对学校对老师的满意程度是不一样的,唯独在幼儿园这一项中,110名学生对幼儿园老师满意率占到14%,一般满意率占到1%,不满意率占到2%,在备注这一栏里83%的学生填写的是没有入园经历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民族要林立于世界之列,离开教育,如何兴国,谈何发展,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离开区域文化,谈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建美丽的中国。内地西藏班依据自己优厚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为西部输送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繁荣区域文化建设,圆中国梦,人民梦。
(三)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看待区域文化发展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56个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璀璨的中华文化。人类的发展从底到高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每个区域文化拥有自己的文化的特点,任何民族文化发展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注入时代的烙印,才能拥有时代的色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个民族动力是创新,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基础。但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个必要条件: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就是获取这些感性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4]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进入新的千年,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迅速发展,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由于地理、文化的因素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内地办学,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关注,体现着全国各地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智力援藏”的贯彻和实行,体现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是功在千秋的事业。随着深入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战略的实施大规模的西部大开发,西藏正大步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完全崭新的姿态,新的和仍然更大的发展一定会实现西藏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从西藏来的学生,她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汉语水平普遍较低。但由于来自西藏地区的不同地区,根据粗略统计她们的基础差别很大。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她们从原来的对未来的迷茫到坚定自己的信仰。她们的区域文化同样也影响整个校园文化,如她们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服饰等等,让更多内地的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甚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结语
文化的发展植根于历史传统,和谐社会离不开所有的个体。只有扎实推进区域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科技兴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共建美丽的中国,区域文化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就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政协报,20130927.
[2]张韬.西藏内地西藏班(校)办学20年成果丰硕困[N].西藏日报,20050808(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十卷[M].人民出版社,2009.691.
[4]严考亮.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1(3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