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国家课程的刚性

2018-06-04 08:46严华银
江苏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应试校本国家

严华银

在社会问题的治理上,一直流行着“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魔咒。这在当下之基础教育阶段,似乎仍未被突破。10余年来,规模宏大的课程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撼动教育应试的“冰山”,很多体现设计者的良善初衷的顶层安排、优秀理念和思想,非但没有带来理想的成效和结果,有些反而助长了某些教育乱象的丛生,甚或浓厚了教育应试的成分。专家倡导、基层力行、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一例。

什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专家的理解,它指向的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目标。这包括学校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就课程资源、单元进度、授课顺序、教学方法等课程议题进行自主决策”。(《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其初衷则是以此打破传统的国家课程一统天下,校本课程无从实施,教学实施刻板僵硬的格局,为学校特色、个性以及师生特长、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和空间。

其实施的情形怎样呢?虽然有许多学校严守课程计划方案,循规蹈矩的实施教学,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校,对涉及考试的国家课程,从主体内容、知识要点和序列、教学难度和重点、教学进度安排,几乎一律比照考试的“标准”,实行既“伤筋”又“动骨”的“校本化”,--哪里是什么“校本化”,实际是彻头彻尾的“考本化”:本年考试不列入考点的,一般不教;列入考点但占分较低的少教;5、6个学期才可完成的课程,只用2、3个学期便紧忙着“鸣金收兵”。这样课程教学,几乎所有的考试课程都唯考纲之“马首是瞻”;紧缩挤压下来的时间全部用于应考复习。在很多的初高中,三年中用于复习的时间竟然可以达到两到三个学期。一轮又一轮,重复又反复,翻炒又翻炒,这样的课程教学,成为不少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梦靥。问题是,这样严重的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居然被一些学校和校长冠之以“国家课程校本化”,甚或还被评定为遵循课改理念,践行课改精神的创新之举。这真不知是恶搞还是亵渎!

国家课程应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代表的是主流价值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导向。民族传统、国家认同、社会和谐、人文理想、科学精神等,都通过国家课程及其实施得以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它是最权威的“通识”课程,理应受到尊重、遵守甚至捍卫。

如今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已经颁行,然前鉴未远,针对目前情况,我以为应该重塑国家课程课程的刚性,以免课程教学的乱象重演。

一是捍卫国家课程的崇高价值。增强国家意识,成长民族尊严,滋生家国情怀,培养人文科学素养、责任担当精神,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使命,必须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达成。任何转移、改变国家课程核心价值的教育动机和行为,都应毫无理由的予以终止。

二是維护国家课程的主体内容。国家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每一门国家课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它们的每一个组成内容都有其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不管以什么名义的偷梁换柱、移花接木都是对于国家课程篡改和侵害。单一的应试本身就违背教育规律和规范,以应试为名而对国家课程伤筋动骨,那是错上加错,大错而特错。

三是坚守国家课程的实施规范。到位的教学实施才有国家课程价值的完整的实现,随意的简化和复杂化,不足取;任意地调整教学时长,更不足效。凡此种种,都是在变相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按照课程方案安排教学,恪守教学时长,也许是当下改善教学生态的良方之一。

四是建构国家课程的评价机制。在不断恶化的应试生态下,国家课程的教学被损害之处甚多,各地表现等等不一,迫切需要建立相对统一的国家课程会考制度。相信正在试点并即将力推的高中新课程方案和高中综合改革,会就此问题推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但就其某一领域某一局部而言,改革迫切需要改革的,坚守需要永远坚守的,这也是改革的题中之义。当“国家课程校本化”被长期误读误用甚或沦落为“幌子”之后,澄清这一理念的本义,梳理国家课程的价值,分辨国家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重塑国家课程的刚性,并逐渐培育起每一个教育人对于国家课程的敬畏之心,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意义十分重大。

(作者系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应试校本国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