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房颤中心的建立,我国房颤规范化管理时代也即将开启。
2018年2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房颤中心启动;2月1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房颤介入培训示范中心启动;3月1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房颤中心启动。一时间,国内许多大医院纷纷投入到了房颤中心建设的浪潮中。
这股浪潮源自2016年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作出在全国建立若干个房颤中心的决定,以期进一步降低房颤发病、死亡和社会负担。
2017年12月9日,第八届扬子江心脏论坛暨2017心房颤动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正式启动了中国房颤中心建设项目,170家医院被授予首批“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
那么,建设房颤中心的意义何在?在建设和运营中有哪些重点和难点?专家对于房颤中心建设又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估计,我国现有房颤人群超过1000万人,房颤导致卒中数量每年约有52.5万人,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300亿元,其中用于治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费用达49亿元。房颤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中国房颤中心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从新教授说道,我国现阶段房颤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房颤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很低,有经验的专业心律失常医师非常紧缺,一般临床医生又认识不足,甚至完全不了解房颤的危害,导致许多患者漏诊误诊;另一方面,房颤药物治疗不规范,抗凝治疗率远低于全球水平,手术或新型技术仍须普及,房颤长期管理十分欠缺。
据介绍,多年以前,在部分欧美国家的医院,由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特殊性,而建立了专业的抗凝门诊,为服用该药物的患者提供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检测和药物剂量调整的服务。为了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这类门诊常常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主导,医师在必要时提供治疗建议。但随着对房颤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抗凝治疗咨询门诊已远远不能满足房颤患者的长期管理需求。
近年来,国外不少医院建立了房颤中心,中心依据治疗指南,建立了一体化的房颤管理项目,对房颤患者进行系统管理。患者进入房颤门诊时,医生会对其进行心电图、Holter、心脏超声等检查,再由专业护士采集患者的病史,为患者讲解房颤的生理症状和可能出现的合并症,然后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症状、房颤类型、卒中风险等评价患者的临床状态,并依据指南提供最恰当的治疗建议。患者需要在加入门诊3、6、12个月时复诊,以后每6个月复诊,并且在需要时随时与专业护士联系。每次复诊时,都会重复之前的疾病知识教育。
华西医院心脏内科主任、房颤中心主任陈茂教授表示,从国外房颤中心运营的经验看,我国开展房颤规范化诊疗管理迫在眉睫。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将大大提高房颤管理团队的效率,提高治疗与预防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规范门急诊接诊患者的流程;二是病房对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程度的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三是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规范华法林抗凝药物的使用;四是规范出院患者卒中风险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五是规范社区房颤管理及健康宣教。
2018年3月1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房颤中心启动。
“可以预见,通过建设房颤中心,规范诊疗流程、培训专业医务人员并进行健康普及,那么在数年后,我国对于房颤的管理定会跃上一个新台阶。”陈茂信心满满地说道。
尽管房颤中心建设正当时,但多位专家表示,各医院在房颤中心建设中不可盲目跟风,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陈茂告诉记者,房颤中心建设首先需要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华西医院心内科本身就有强大的技术力量,每年射频消融例数约2500例,位居国内前列,保持了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科室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心血管介入医生接受电生理培训。为了更好地管理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和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华西医院在多年前就已经建立了房颤门诊,坚持对房颤患者尤其是射频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的房颤患者进行严格的随访。如今房颤中心的成立可谓水到渠成。
其次,多学科合作是房颤中心建设的核心。要打破专业壁垒,建立MDT团队,从而实现协作共赢。华西医院对于建立MDT团队有丰富的经验,房颤中心不仅汇聚了神经内科、老年科、急诊科、内分泌科、放射科等多学科精英,还从全院的层面协调各职能部门,如医教部、设备部、财务部、公共事业部等,共同参与房颤中心的建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房颤中心主任郑良荣说道,医院明确房颤中心具有调动医院内部资源,为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力,最大限度整合了医院门诊、急诊、心内科、心外科、老年病科、干部病科、超声科、检验中心等多学科资源,为房颤患者提供了多学科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房颤中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诊疗,黄从新表示,中国房颤中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在具备房颤规范化诊疗条件的基础上,以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为核心,通过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建立其区域协同诊疗体系,进一步提高基层对房颤的整体诊疗水平。
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杭州、宁波、湖州、嘉兴、金华等地区65家医院组建了“浙江省房颤诊治联盟”,与成员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双向转诊、网上资源共享,为新技术培训提供保障。同时,还将与基层转诊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签署“联合救治房颤患者”的协议,依托医院房颤中心,在浙江省大力推动房颤相关诊疗培训计划,有效提高浙江省及周边地区房颤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改善长期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风险和死亡率。
作为四川省内唯一一家房颤介入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华西医院房颤中心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引进ECGI、新型消融导管、冷冻球囊、新型左心耳封堵装置等国外新设备、新技术,然后依托华西医院独特的医联体优势,通过电生理培训,将新技术不断下沉,辐射到基层医院。在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房颤管理水平的同时,把防治战线前移到普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