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吉林省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6-03 07:14阴雨汐
商情 2018年12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模式

阴雨汐

【摘要】医养结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老年人更加健康、体面、安心的晚年生活。吉林省在推进医养结合的道路上,以建章立制为基本,以试点先行为指导,探索符合本省的医养结合模式。但同时也面临着政出多门,政策落实难,资金来源缺乏:医护人员缺乏等问题。在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吉林省从政策、人才、资金等几个方面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产业化发展,抓住医养结合的工作重点,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模式

一、吉林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空置率高、支付能力弱和人力成本支出不断加大,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受到挑战。目前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机构从筹资审批到机构建设再到正式营运仍旧面临很多问题。

(一)政:医养“融”与“合”的困境

1、医疗和养老资源结合的多头管理

在一个城市中建立一个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涉及民政、卫生等13个部门。在一般情况下,民政部门负责普通养老机构的审批和管理。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机构的认定和管理,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医疗保险的管理,老龄办负责组织、筹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但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设立和运营,涉及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各部门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的情况。例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既要接受民政部门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考评标准,也要接受卫生部门关于医疗从业人员的考评标准,双重的考核标准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2、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的成本比较高

对于护理老年人来说,具有综合门诊部性质的医疗机构需要备有氧气瓶等23种基本设备,且对占地面积、处室设置、人员配备等都有详细的要求。

3、医疗机构设置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并不高

第一,养老属于微利行业,设立养老床位带来的收益远小于建设养老床位的投入。第二,医疗机构本身的资源有限,有此医院原本就缺乏医生和护工,不可能:再分出部分医护人员照顾老人。而目前的护理费用仍沿用20世纪90年代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三级甲等医院护理费基本为每日每床5到6元,这意味着医院提供的护理服务越多、亏损就越严重。

(二)人:人才缺乏制约医养功能发挥

养老人才和专业医护人员的短缺、人员流动过快、人才流失加重已成为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瓶颈。养老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流动性较强;不利于养老机构的持卖性发展。医护人员在专业医疗机构已经供不应求,由于工作压力大、待遇低、晋升渠道单一等原因流失严重,而养老机构面临的责任更重、待遇尚不如医疗机构,对专业医护人员的吸引力远远不够,除了医护人员、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工作同样处于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的境况,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无法享受与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同等的待遇。

随着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对于心理慰藉、文体娱乐,社会参与的诉求也越来越显著,然而与之匹配的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人才难以找到。

二、推进吉林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

吉林省养老观念仍处于发展转变的阶段,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也处于养老机构自我转型和完善的阶段。要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的升级发展,协调好各方面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势在必行。

(一)政:医养两相借力,融合发展

医养结合,医与养两者应是互相借力、融合发展的模式。在“医”突出治疗和看护,在“养”突出预防和康复、医养结合应当实现“医一护一养一康复”的无缝隙联结。从服务对象的“衣、食、住、行”到情感支持,再到专业的医疗康复护理措施实施都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及专职社工完成,充分认识到多元主体的整合有助于形成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规划和供给链条。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资源整合上,要优先考虑将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建立健全两者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规范合作协议、制定合作范本、建立有效的监管和问责机制。对医疗机构增设养老床位应同样给予改造和补贴政策:对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事一议,简化审批程序,合理分配和认定监督管理原则、尽快出台符合医养结合实际的从业人员考评标准。

(二)财:拓宽资金渠道,落实优惠政策

政府要加大投人,在市场化、城乡统筹和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开展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方式,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探索基础设施“建设一运营一移交”(POT)模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养老服务企业开展合法的融资行为,转变“输血”模式为自身“造血”模式。

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務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合理制定医保资金的划拨形式和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第三方支付制度,加强费用使用的衔接机制,实现医疗保障在本省的无障碍转移和报销机制,尽快在本省地区推广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逐步完善老年人失能照顾保险制度,为医行和养老顺畅衔接提供制度支撑。

(三)人: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为从事一线养老服务工作的医护人员建立岗位津贴、并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事故责任险,建立顺畅的职业晋升通道。在中高等院校加强养老服务、康复专业技术、老年人心理健康等相关专业和课程。

倡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加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建立志愿者服务登记、服务储蓄制度。鼓励慈善公益组织、企业团体参与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开发经济适用的老年生活用品,提供分类服务外包项日。鼓励基层老年协会开展活动,吸引健康老年人继续为社会贡献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郭东,李惠优,李绪贤等.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J].国际医药卫导报,2005(21)

[2]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一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

[3]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

[4]何勇海.养老院“医养结合”说易行难[J].公民导刊,2014(9)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模式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