おぱ术主持人语:
本期“中国音乐史研究”主题的四篇文章,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时间跨度大,作者分别将视野投射于先秦、魏晋、明清及当代等历史时期中的具体音乐事项展开探讨;其二,研究对象多元化。《为什么是“成于乐”?——孔子生命教育哲学再探讨与当下策略建构》一文,聚焦于孔子音乐思想中的“成于樂”这一具而微的论题,从音乐教育哲学的角度对“乐”的原义和本质以及“成于乐”进行新的解读,并认为这一思想对未来进行全科教师培养和全科教育实践具有启发性意义。《魏晋俗乐大曲结构术语“艳”“趋”考释》一文在《宋书?乐志》所载十五首魏晋俗乐大曲的基础上,对“艳”的音乐来源、音乐形态、位置和功能,以及“趋”与“乱”的音乐构成、相互关系和意义等做了细致分析与阐释。《羽士与儒者:明清两代乐舞生群体构成的变迁》一文,主要关注明清两代承应国家重大吉礼雅乐之乐舞生的身份构成及其变迁,并将其置于国家礼乐观念的转变及文化理念的隔阂中进行讨论。而《“足为丝竹界别开生面”——中国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分析》,则聚焦于产生于20世纪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对其音乐格调、艺术表现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お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