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郑声之背景浅析

2018-12-08 11:15彭力捷
戏剧之家 2018年28期
关键词:俗乐孔子

彭力捷

【摘 要】“郑声”一词,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众说纷纭的焦点问题。这个名词,最先出自于孔子的口中,因此我们想要熟知这个概念就要追根溯源,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了解孔子为何要发出论郑声的言论。

【关键词】孔子;俗乐;礼崩乐坏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068-01

一、礼崩乐坏之形势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音乐家。他出生的鲁国,鲁国是春秋时期较好保存了西周音乐并且是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的一个诸侯国,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因此,孔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周代礼乐教育且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成年后,他对于西周初期创建的礼乐制度更是抱着无上的崇敬心态,曾说过“周之德,其可谓志德也已矣”。然而,满怀着对“礼”向往的孔子,却一直生活在严格的等级制度里,他处于政治动荡的春秋时期,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王权制度随着各诸侯国的强盛而日益崩溃,诸侯们自行礼乐征伐,既不再朝贡天子,也不祭祀王室宗庙,统治者对诸侯的掌握能力以及诸侯的实力不断地成反比发展,自此昔日的天子就没有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

周礼的制度被这样践踏,与礼相伴的乐就更不用说了,首先最明显的就是以乐舞来作为区分标准的等级制度的僭越,《论语·八佾》中记载:“子曰:‘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知,孔子对于季桓子在自己庭院中演出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舞”的行为,作出了强烈反对,认为这是一种僭越。另还有《春秋左传》的记载:鲁文公四年(前623年),卫国卿大夫甯武子访鲁,文公“与之宴”时就用了周王享诸侯所用的乐歌《湛露》及《彤弓》。这些材料能反映出,僭越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

其次,由于王室衰微,有专门技术知识的乐工陆续分散到各诸侯国,出现了“文化下移”的现象,即“王国文化”向“诸侯文化”的转换。如《论语·微子》记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海,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这里的文字记载的是鲁哀公执政的时候,众多著名的鲁国乐师走向各地的情景。在西周时,雅乐作为仪式音乐对乐人的数目及活动都是有规定的,但是雅乐活动的主体艺人在此时都四处奔散,礼乐的混乱和动荡就在所难免了。从另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来,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和扩散的情况,造成了各诸侯国的音乐文化都逐渐繁荣的局面。例如,有考古材料反映出当时的许多小国,均有春秋时期的乐器出土,而且多为编钟、编磬。另外,还有一个象征就是用乐场合的混乱,《史记·孔子世家》中写到:鲁定公十年,齐鲁两候相会夹谷,齐奏“四方之乐”,孔子见后不满,说:“吾两君为好会,狄之乐何为于此?”于是齐改奏“宫中之乐”。这是将宫廷之乐与民间音乐混用的情况。由以上几点看来,雅乐的生存情况并不乐观,它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了崩坏的内容。

二、俗乐的兴起

春秋时期诸侯的权力越来越大,因此俗乐在他们中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他们对于周初制定的雅乐除了僭越之外,也不忘发展本地的音乐,并且对各地活泼的民间俗乐逐渐喜爱,甚至超过了雅乐。例如《孟子·梁惠王》中描述到梁惠王与孟子的一段对话:“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俗乐在宫廷的兴起分别有如下国家有记载:楚国,与周相隔较远的国家最先形成地方性的音乐传统,有记载楚地本来就好“巫风”,楚灵王熊虔非常爱楚音:楚灵王信巫祝之道,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人攻其国,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方祭上帝,樂明神,当蒙福佑焉,不敢赴救。”而吴兵遂至,俘获其太子及后姬,甚可伤。理所当然,这些楚乐逐渐地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向中原地区渗透,最终融入了中原音乐里。宋国则为殷商后代,所以受殷商民间音乐影响深厚,另还有赵国、吴国等地的音乐,阮籍的《乐论》里有描述道:“赵有扶琴之客”、“吴有双剑之节”。更有严重的事情是,由于诸侯国君主对俗乐喜爱程度的增加,也出现了由于音乐而误国的一些例子。如《论语》中记载“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除了君主外,脱离上层贵族和宫廷的劳动人民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更是没有权利享受雅乐的,正因如此,他们创造的音乐就更加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通俗易懂。当时有许多著名的歌唱家在为俗乐在民间的传播起了很大的贡献,如韩娥,《列子·汤问》中:“昔韩娥…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虽然这些音乐家在当时社会地位低下得不到宫廷重视,但是在民间的反响却很大。

三、总结

由以上可知,西周末,春秋初,高层诸侯观念的转变以及各地兴起的民间俗乐加速了时代背景的变化,并且范围越来越广。这样的局面对于深受礼乐制度影响的孔子来说,是难以接受并且想极力改变的,是在逐渐摧毁他心之向往的国邦,是“孰不可忍也”。因此,郑声作为繁多的民间俗乐中的突出代表,不免首当其冲,引起了孔子深深的愤慨。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79.

[2]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7.

[3]孟文涛.一个被研究者忽视了的迹象—也辩:郑声淫[J].黄钟,1989(1).

猜你喜欢
俗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乐师涓考略
音乐雅俗问题现状研究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