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阅读如何教

2018-05-29 10:28张朝霞
学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

张朝霞

摘 要:中学阶段的散文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通过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所理解,能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经过合作探究,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作品中精美或有内涵的语段的理解,能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散文阅读;词句理解;散文主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5-01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5.088

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它一般是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它篇幅短小精悍、自由灵活、题材丰富。正如散文作家秦牧所说:“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鲜明的玛瑙……”它一出现就总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阅读它总能感受到一个不同的世界,而这种感受也总能启发我们对人生对社会有更深层的理解。既然散文有这样的功用,那么怎样充分发挥散文在教学中的价值,怎样凸显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将围绕这些阐述一下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一、散文教學的重要性及教学现状

也正是因为散文表现的灵活自由,情感的丰富多样性,反倒恰恰成了中学生读懂散文的障碍。很多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往往浅显不够深刻,片面又不到位。但近两年,散文却又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点文本,比如浙江卷的《母亲的中药铺》《平常的沈从文》《牛铃叮当》等,这些散文语言或平实无华,或富有诗意,或抒发了人间至情,或畅谈人生真谛,应该说在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方面有很好的滋养,但从学生的答题得分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根本不理解散文中所蕴含的人性美和深刻的情感。所以怎样在日常课堂中教会学生读懂散文就显得额外重要了。

二、散文教学要坚持“因文而教,因生定教”

我认为,不同题材的散文教学方式不能雷同。教的方式不一样,带来的效果自然不一样。但宗旨只有一个就是学生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怎样表现情感。因文而教,因生定教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则。

对于初学散文的学生来说,应该先了解散文的形式,明白散文的类型有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但在高中阶段接触最多的还是记叙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是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往往有较完整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景中包含情感。比如,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就主要记叙了“我”与父亲车站离别,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事情,父亲这个为家庭四处奔波的辛苦但又爱子情深的形象很是鲜明。

三、提高散文教学效率的建议

(一)让学生用心去阅读散文

散文,往往文质兼美,饱含感人情感,读来是很有美感的。作为美文品读,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去感受散文的味道,感知散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当初学一篇散文时,我往往让学生不带任何框架,不带任何思想倾向去阅读,只是带着原有的认知、阅读的积淀、生活的经验,自己去认真地读。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引导学生在自读中去发现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那些动词,想想为什么写得这么详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最后又写到了父亲的那封信,这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学生们理解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课堂互动起来,共同生成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在互动中碰撞中生成思想的火花,这样交流出的效果大大强于学生被动的思考。

用心的初读,既尊重了学生的初体验,又能激发其内在的阅读潜能;用心引导,既能深入理解人物情感,又能在交流中产生共鸣,甚至生发出新的感受。只有这样的阅读和引导,学生才能在散文的阅读旅程中,去发现散文的内在美。

(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内涵

理解关键语句,不仅是读懂散文的要求,也是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散文主旨的要求。只有抓住并理解了这些关键语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主观感受。

在高考试题中,也经常有关键语句的考查考题。比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的《根河之恋》中就考查了对结尾句的理解,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理解散文中的关键句子,首先要注意句子中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手法,是否点明了全文主旨,或是暗含着作者情感。比如在《渐行渐远的村庄》中,“看见在高楼之间满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这句话中就运用了比喻或者双关的手法,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人们,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而《故都的秋》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则没有运用任何的手法,但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和深远的忧思、孤独。因此,回答这类的问题,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注意的是句子中的手法,然后再分析作者在语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会学生咬文嚼字

朱光潜老先生说:“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散文这样注重表达个人独特情感的文体中,作者是极其注意遣词造句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独特的情感就寄寓在这些文字中,在阅读时在教学时我们就要深刻地感悟并体会出来。

比如在《父亲的鞋子》一文中,“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矛盾,那么如何理解“清贫”“丰盛和富有”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呢?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清贫”是指他经济上清苦寒贫,“丰盛和富有”是指他的美德和情感的丰厚及给“我”和世界留下的精神财富。像这样通过认真研读原文,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者的用意,怎么抒发情感,怎样遣词造句,甚至是怎么安排段落,就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点一滴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
读为本,悟为道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浅谈散文阅读习惯养成
散文阅读 “移情”体验下的监测与实施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细品杨绛的“愧”与“善”
破译隐藏散文主题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