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现状与对策

2018-05-29 10:28姚焱刚
学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勤工助学高校现状

姚焱刚

摘 要: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形式,对于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呈现个体性、经济导向为主、专业契合度低和年级差异四个特征。面对勤工助学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积极研究对策,探究有效途径,以使勤工助学真正发挥实效。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5-00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5.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在扶贫、扶志方面出台系列资助政策帮扶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形式在高校扶贫助困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市场化进一步发展、高校资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对通过勤工助学获取生活补助的积极性大幅降低。在传统勤工助学理念发生变化的新时期,勤工助学应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由“助贫济困”向“勤工育人”转变。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意义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育人体系的不可或缺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勤工助学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力举措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十年寒窗,通过努力踏入大学校门,本应站在同一起跑线,然由于区域、家庭条件等客观不平衡要素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生活和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压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劳动获取相应报酬既可以提升物质生活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更可以体验到通过自己劳动改善生活的乐趣,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二)勤工助学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在获得相应报酬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充分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出贡献。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教育引导,将勤工助学作为第二课堂的有力阵地。

(三)勤工助学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勤工助学作为高等教育延续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优良传统深度契合,推进大学生勤工助学既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发展,也是高校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勤工助学期间,学生亲身感受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劳从而懂得更加珍惜和感恩,通过体验发现社会和行业需求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亲身操作而反思理论知识的重要,等等。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参与勤工助学对象受教程度和成长环境的变化,高校勤工助学呈现时代特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合肥5所本科院校1016名学生(有效回收953)和20名高校勤工助学负责人进行了关于高校勤工助学现状的调查,得出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呈现出4大特点。

(一)个体性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都是个体行为,其中仅24%的岗位由学生所在学校相关部门统一招聘上岗,其余学生均通过兼职网站、校园小广告、朋辈介绍等方式找到勤工助学岗位。学校统一招聘的勤工助学学生均有相对严格的工作职责和规范的跟踪管理,相关部门对学生的工作职责、工作时间、工作实效评价均有规范要求。

然而,由于高校内不同专业、年级、班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安排不一,这导致大学生作息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学生通过其他形式寻求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岗位稳定性相对较低,并缺乏一定的市场监督,个体性勤工助学不仅给高校监管带来一定难度,部分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经济导向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76%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目的都在通过勤工岗位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勤工助学最早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通过勤工岗位获取相应报酬的活动。而在访谈中问及勤工助学学生选择勤工助学的初衷时大多旨在提升生活质量,抑或通过勤工助学购买一些奢侈品,如高档电子产品、化妆品。更有甚者利用获取的酬劳购买网游虚拟产品。而这当中因勤工助学获取的费用而减少父母给予的生活费的学生仅12%左右。

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获取报酬改善生活质量无可厚非,然在上学阶段因一味追求物质上享受形成挥霍攀比风气却有百害而无一益。笔者通过与访谈者之间的交流发现勤工助学的学生获得的报酬用于正常生活费用和学习辅助的少之又少。

(三)专业契合度低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中岗位要求与专业契合的仅达17%,而这其中多以师范专业为主。餐饮服务、促销、家教是大学生最热衷的岗位。新时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在考虑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大学生更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将勤工助学的经历积累为今后求职的有力砝码。

在校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在学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的专业接壤,把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职能转化为培育和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阵地,利用专业所学知识为岗位提供者贡献力量,同时也能提升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彩。

(四)年级差异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学生数比例为21%,72%为大二大三学生,占据比率相对较高。且低年级学生参与的勤工助学岗位多为学校统一组织的助学助教岗位,而高年级学生则大多通过校外媒体或介绍参与校外勤工助学。

低年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初衷多为传统观念的勤工助学,申请上岗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家庭条件相对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初入大学校园,收到专业知识能力和人脉关系的局限,他们获取勤工助学的信息主要以学校发布的公开招聘信息为主。而高年级学生由于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且对勤工助学市场有一定了解,不倾向校内岗位,大多选择通过社会求职网站等形式寻求报酬更高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

三、改善勤工助学的有效途径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鉴于其与直接物质资助之间的本质区别,如何科学改善勤工助学的资助思维,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扶贫潜力,值得所有高校资助人共同探索。

(一)完善监管机制

随着社会市场化发展,勤工助学呈现出个体性特征,这对高校相关监管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存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部主管,主要负责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审批、招聘、考核等工作,各用人单位根据学生工作实效进行考核上报。高校应成立专门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充分整合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资源,联动学校实习就业和创新创业中心,对于勤工助学学生采取统一招聘,统一监管,对于勤工助学学生应更加注重工作实效的监管而非停留在工作时间管理上。

(二)整合资源、优化岗位质量

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应科学分配比率。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要配备勤工助学指导教师,尽量安排学生力所能及且有益于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岗位。对于高年级学生要配备专业导师或实习就业教师指导,让勤工助学学生在工作中获取相应的专业技能,辅助提升第一课堂的质量。

(三)加强思想引领,强化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学生获取的报酬消费不合理的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学生形成攀比心理,也有部分勤工助学学生甚至招到冷眼。因此,加强勤工助学学生思想引领十分重要。高校在宣传鼓励学生进行勤工助学时,应强化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鼓励学生自立自强,亦要结合诚信感恩教育进行引导,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诚实守信、踏实努力、遵守和维持相应秩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勤工助学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勤工助学,与其他同学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极容易被同学孤立和疏远,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自卑或其他心理障碍。对此,高校应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养成自立自强、奋发图强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赵杰.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北京某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

[2] 谢莉莉.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南京邮电大学的调查[J].高教论坛,2016(8).

[3] 张鑫,霍朗宁.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状及發展路径探索——基于北京林业大学贫困生调查问卷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5).

[4] 肖杨,兆宏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6(4).

猜你喜欢
勤工助学高校现状
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