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针速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2018-05-29 09:26姚文平杨正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16期
关键词:夹脊腰部腰椎间盘

姚文平,李 明,黄 谦,杨正明,阮 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种,主要表现以腰痛以及下肢放射痛为主,本病的发病率高,病程长,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从临床的情况来看,除了少数有典型手术指征的患者,80%~90%患者经过系统的非手术治疗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针灸作为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已经得到临床证实,本研究采用芒针速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并与普通针刺法45例相比较,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①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③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⑤X射线摄片检查示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2纳入标准 以下所列项目均符合者方可纳入: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作为受试对象;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CT或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范围≤4.0 mm×10.0 mm,年龄20~65岁;③CT示单纯腰椎下段节段椎间盘突出,无后纵韧带钙化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椎管狭窄等并发症。

1.3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患者以及精神病、心血管病患者;②有腰椎结核、腰椎骨折、腰椎肿瘤及出血倾向患者;③有手术适应证(如马尾神经损伤、肌力低于3级、椎管骨性狭窄等),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及过敏体质者。

1.4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3月在本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治疗且符合上述标准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5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芒针速刺,患者体位取腹下垫枕俯卧位,主穴取与病变椎间盘相对应的华佗夹脊穴,依据患者体型胖瘦采用直径0.35 mm,长度75~125 mm华佗牌长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双手夹持进针,直刺或针尖稍偏向脊柱方向进针40~55 mm,针下有骨样感时说明可能刺到横突,此时可将针稍向上提起后变动针尖方向从外上方绕过横突,再向内下方刺入15~25 mm ,使针尖到达棘间韧带周围,上下关节突附近,行轻柔雀啄手法30 s~1 min,得气者有局部酸胀热感,若有明显放射样针感向患肢放射至足底部,即刻出针,不强求传导感,以免加重局部肌肉紧张。芒针起针后嘱患者休息片刻,尽量放松腰部肌肉,然后采用轻柔手法由远及近依次用0.30 mm×40 mm毫针针刺患侧昆仑、悬钟、承山、阳陵泉、委中、殷门,用提插泻法,然后针刺双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用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取穴:根据《针灸学》[3]中腰痛-坐骨神经痛治疗选穴,取患侧夹脊穴、大肠俞、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操作方法:环跳穴以0.30 mm×75 mm针灸针快速进针,入60 mm左右(具体根据患者肥瘦而定)。夹脊穴、大肠俞、肾俞及阳陵泉以0.30 mm×40 mm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刺入深度为30 mm左右;丘墟取0.30 mm×25 mm针快速进针,针刺深度为15 mm左右。釆取均匀提插捻转泻法,要求针下有酸、麻、胀、重等针感为度,得气后夹脊穴采用电针治疗,电针采用连续波,频率为5 Hz,留针时间为30 min。2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1.6疗效观察

1.6.1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评分 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①疼痛评定指数(PRI):包括感觉类分、情感类分和两者相加所得疼痛总分;②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对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观测记录,首端0代表无痛,末端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自己的痛觉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在长为10 cm线上标明疼痛所在的位置点;③现时疼痛强度(PPI):根据个人感受选择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痛、极度疼痛,分别为0,1,2,3,4,5分,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分。

1.6.2腰椎JOA评分 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I)进行评分,各项功能均正常为最高分29分,各项功能均丧失为最低分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4]。

1.6.3临床疗效 依据计算改善率情况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优: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改善率≥75%;良:腰腿痛减轻,直腿抬高60°以上,改善率≥50%但<75%;中:腰腿痛减轻,直腿抬高45°以上,改善率≥25%但<50%;差: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直腿抬高45°以下,改善率<25%。总有效=优+良+中。

2 结 果

2.12组简化麦吉尔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PRI、VAS和P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PRI、VAS和PP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PRI、VAS和P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简化麦吉尔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 治疗前2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总体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总体疗效比较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优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总体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针灸作为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势明显。针刺深度是针灸临床关注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与疗效密切相关[5]。芒针针身细长如麦芒,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内经》曾指出“八曰长针,长七寸九”,可刺“深邪远痹”,是针灸治疗中的特色治疗方法。疼痛作为一种主观感觉,由多种因素造成及影响,张慧林等[6]认为针刺深度即针尖到达的位置,对针刺的近远期止痛效果都有直接影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的采用简化McGill量表从生理感觉、情感因素、认知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7],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芒针速刺法在治疗疼痛方面无论从疼痛的强度和性质较传统针灸方法都具有更好的疗效。《素问·刺要论》记载:“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位比较深,普通毫针针短,刺激较浅,刺激量小,针不到病所,而芒针针体较长刺激较深,可直达病变部位,使针尖深入椎板间隙,到达相应突出层面,直接作用于病变神经根周围,促进血管扩张,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性水肿的消退[8-9],改善神经根受压症状。

华佗夹脊穴位于棘突下旁开0.5寸,沿着夹脊穴进针容易刺激到相应脊神经节段,神经节段支配是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形态学基础, 深刺夹脊穴既能影响交感神经等以调节脏腑气血,又能够促使其周围的脊神经根通过脊髓内传导通路传达到中枢系统,起到镇痛的作用[10-11]。笔者发现既往芒针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多要求有明显放射样针感,这种刺激方法虽然可以产生强烈的传导样感觉,但是却容易导致患者腰部肌肉极度紧张,难以达到放松腰部肌肉,特别是在急性期有时甚至会加重患者的腰部症状,使患者产生针刺恐惧感,影响后续治疗。《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在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芒针速刺疗法,针刺操作中尽量轻捻缓进,手法以提插为主,针感以局部酸胀热感为度,得气即止,若有放射样针感即刻出针,不强求传导感。芒针针刺后嘱患者休息并活动放松腰部肌肉后再根据由远及近的针刺顺序刺激其余腧穴,以减少腰部肌肉短时间内过度刺激引起的紧张,整个治疗过程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既能发挥芒针刺深直达病所,疏通深层气血经络的特点,达到“松则不痛”,使局部痉挛的软组织松解的目的,同时又能恢复腰部肌群的动静平衡,减少患者常规治疗后期经久不愈的腰部酸胀感,充分体现“标本兼治”的原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芒针速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特别是在减少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

[1] 陈斌,王晓明,林华,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评估和治疗方法选择[J]. 福建中医药,2008,39(2):24-2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3] 石学敏. 针灸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 井上骏一ほか. 腰痛治疗成绩判定基准[J]. 日本整形骨科学会杂志,1986,60:391-394

[5] 吴松,梁凤霞,王华. 试论针刺治疗量[J]. 中国针灸,2015,35(5):465-468

[6] 张慧林,赵妍,贾亚俊,等. 深刺腰夹脊穴应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研究[J]. 光明中医,2012,27(9):1820-1822

[7] 汪德瑾,王军,刘存志. 针刺镇痛临床评价指标的选择[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2):1053-1056

[8] 王永超,张仕年,陈永犟,等. 振法结合芒针透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 四川中医,2014,32(10):165-167

[9] 万有. 针刺镇痛与针麻镇痛及其机制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2):65

[10] 张鸥,李燕. 夹脊穴与脊髓神经节段支配及其经络脏腑效应[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701-702

[11] 洪海平,卫晓恩,黄仕荣,等. 两点神经干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1-5

猜你喜欢
夹脊腰部腰椎间盘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推拿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
腰部“回”字形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