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恒梅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优化这些教学资源就是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整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手段;实效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说已经成为常态,那么教师如何优化这些资源,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实效性呢?
一、优化“多媒体”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使用非常广泛,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借助多媒体能更好地展现给学生,它将声音与色彩融合在一起,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吸引,让教学更直观,更具感染力。
(一)在创设教学情境中使用多媒体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音乐带进课堂。如:我参加的省第一届教师教学技能基本功大赛《生物的变异》导入语的设计中,我先播放了一首大热的歌曲《风吹麦浪》,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孙俪,学生兴趣高涨,然后出示几张照片,让学生找一找哪张照片是孙俪的妈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生物的变异》。再如:在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一课中,我为了一上课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学生听到旋律,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又如:在 讲《鸟》 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鸟为什么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我播放鸟飞行的视频,分别介绍了鸟的羽毛,鸟的翅膀,鸟的胸肌,以及鸟的气囊等,尤其介绍鸟的气囊时,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了鸟的双重呼吸,学生欣喜而惊讶,很好地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二)在揭示抽象概念时使用多媒体
生物教学中涉及的概念教学比较多,有些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难于理解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让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具体。如: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中,在讲细胞的分裂过程时,学生很难直观地理解,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通过动态的播放细胞分裂的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细胞的分裂过程,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
(三)在复习课中使用多媒体
在进行初二生物结业复习时,由于生物复习课的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冗杂,单靠书写板书理清知识点,浪费时间很难完成,此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思维导图软件,运用思维导图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中考复习课《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时,课前让学生绘制这一章节的思维导图,课上运用希沃授课助手或者白板投影等手段将学生绘制的导图展示给全班学生,教师也可以在备课中运用希沃白板5中的思维导图板块制作这节课的导图,课上随着复习的环节进行演示播放,借助软件,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建构知识网络。
二、优化“直观教具”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实验视频、实物、模型等一些直观教具,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直观教具不是在教学中使用越多越好,应该以教材为依据,合理运用。
(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选用“直观教具”
我在讲《鸟》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给学生展示啄木鸟、黄鹂鸟、杜鹃鸟、画眉鸟的标本,让学生看是否认识它们,学生一看到这些鸟的标本,眼睛透出光亮,跃跃欲试,气氛非常热烈。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收到的效果远超预期。
(二)在突破教学难点时,选用“直观教具”
比如: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为突破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教学难点,可以让学生观察心脏的模型,观察心脏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用手触摸感知左右心室壁的厚度,理解心臟内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的机理,左右心室壁厚度不同与体循环、肺循环的关系,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
(三)选用直观教具要突出“美”
美好的东西,是令人愉悦,令人向往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教具,会毫不吝啬地多看几眼,这就是兴趣,当学生处于这种状态时,你试想还能不喜欢学习吗?但要注意避免平平淡淡地使用。教师如果能结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使用,会为课堂更加增添色彩。
根据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学手段只是辅助我们的教学,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现在教学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让有些教师忽略了板书的重要性,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把一堂课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展现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全景图,突出学习重点,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坚持 “直观教具”优先使用的原则。根据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特点,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性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优先选用“直观教具”教学。
总之,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都不能脱离教材,都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这样才会发挥最大的效果。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手段,才能提高生物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教材研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生物学,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