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文本。在“情思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达成“情”和“思”的共融,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读”促“思”,要善于在“取舍”中凸显思维训练,要学会把握教学的“度”有效地进行语言思维发展训练。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境创设;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5
作者简介:李美华(1970—),女,湖南省邵阳县教学研究室教师,特高级教师,本科。
这次的“情思课堂”教学调研,听了湖南省邵阳县塘渡口镇第一完全小学毛宇鸿和赵娟两位教师的阅读教学课,阅读教学如何把握“情”的创设,达到“思”的训练目的呢?
一、注重以“读”促“思”
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文本,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了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的教学理答,也围绕着“读”。“以读为主”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体现[1]。毛老师教学《善良的孩子》一课时,复习旧知识屏显新词,以词入文,讲读新课注意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夜晚、蓝天和星星,在情境中先安排“自读”,再安排重点句“感情朗读”“扮角色读”,最后在理解课文后“赏读”,从对话中体会男孩的愿望,在反复地指导朗读中进一步体会“男孩爱妈妈、妈妈也爱男孩”的主题思想。赵老师执教的《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课堂上赵老师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读”的感受时,强调“边读边想”“不加字不减字”“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最后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情境”的创设在“读”与“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善于在“取舍”中凸显“思”
不可否认,我们小学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但有些文章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时我们得根据需要进行恰当的“取舍”,对教材进行“取舍”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在这一点上,两位教师都做得不错,她们都能够在深刻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的精彩部分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虽“简约”,但学生的注意力也相对集中了,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朗读和感悟上,学生在自主感悟中不断有精彩的生成。毛老师在教学《善良的孩子》时,不是按教材的顺序讲下去,而是经过自己的处理,从男孩的梦切入,引出男孩与星星的对话,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再阅读文本加强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验母子之爱。赵老师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动物呢?通过与同桌交流,再指名说说自己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教师适时点评,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充分,能把握文本特点,提高阅读鉴赏力[2]。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萨沙的做法,将谈话拓展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动物、植物或其他的东西。”②想像三四十年后的情景。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假如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四十年,还是这么一家子,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点评小结:时光往往会令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若干年后会变成强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不管怎样,唯一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不是最弱小的”,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③写下创编的故事。本环节的教学将课堂活动带入了高潮,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所有的生活积淀在此时倾吐,将所有的生活体会予以表达,课本知识与自身发展在这里得到紧密结合,人性的色彩在这里得到充分张扬。
三、学会在“度”中把握“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两节课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教师的密切关注,学生的点滴发现得到了教师的及时点拨。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儿童保姆”“小树的园丁”“知识的批发商”,而是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善于创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手段激励学生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能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让他们模仿文中的方法写作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静下心来写作,就是在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写的时候,我们要灵活地进行指导:写之前,可以进行一些写法上的提示,中年级习作训练是关键时期,这样的提示很有必要。赵老师设计把创编的故事写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人性的色彩在这里得到充分张扬,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得到了培养。毛老师教的是低年级,但也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内说说蓝星会对其余的星星说什么?”“互相讨论孩子与妈妈的愿望实现了吗?”这些都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做好了习作提前起步的准备。有教师会担心“学生读书或者写作的时候,教师在旁边进行一些学法的指导,我们的语言会不会打扰学生学习呢?”这个问题说明教师指导要把握时机。“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我们教师的指导要在“学生需要时”进行,即教学要有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机智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比如课堂讨论时,我们如何把握讨论的“度”?笔者认为当情境导入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处于一种良好的接收状态,此时安排讨论,学生才会怀着探究新知的愉快心情积极参与,讨论后学生的成就感也会特别强;有时,课上得顺畅,学生感觉不到课的难度时,容易出现骄傲情绪,这时教师不妨巧设置悬念,讓学生的思维“上上台阶”,引出他们的思维火花,在平淡中使学生收获出其不意的喜悦;另外,当一个问题得到初步解答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让学生在反思中讨论:你是怎么想到这些的?为什么会这样想?等等,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获得“思”的方法。这些都要求教师做到“以生为本”,让自己的教学深入浅出。
参考文献:
[1]吴建英.语文教学的本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永林.小学非连续性文本的“语用”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