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中的“网络意见领袖”效应探析

2018-05-26 04:40朱芸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微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朱芸

[摘要]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各类微平台的冲击,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意见领袖”群体在提供信息源、传播分享资讯等方面对青年人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把对“网络意见领袖”积极作用的探索和研究作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机,通过探索网络意见领袖的发现途径、树立学生中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意见领袖意见再评论等方法加强学校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以及学生对互动平台的参与度。

[关键词]网络意见领袖;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4- 0040- 03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经历了以计算机为中心互联网时代、以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APP应用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并进一步向物物相连的物联网时代延伸,信息化网络时代不断带给人们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2012年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前瞻性的提到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带来的变革。

“90后”为主体的大學生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爆炸式的变革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会舆论环境都在激烈的改变,这些改变也在不断更新他们的认知模式。在这样的时代特点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主动研究教育方法,变革教育方式。新媒体环境下微平台的构建和创新使用就是当前各大高校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和必要手段之一。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建设中“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网络意见领袖”积极作用的引导发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

新媒体环境下的所谓微平台,以其不可替代的便利性和即时性越来越多的成为大学生掌握资讯、关注社会的主要路径。在纷繁复杂的碎片化信息中,往往需要有人来引领思潮,形成关注。所谓的“网络意见领袖”就慢慢产生了。

说到“网络意见领袖”,就不得不说“网红”这个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红”的一个衍生态。在自媒体、直播经济、圈粉现象高速发展的网络世界中,被人们所关注的群体逐渐从“大众名人”转向“草根”,“网红”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个群体初登舞台之际,往往可以统称为“颜值网红”。他们依靠自己的长相和身材来获得关注,引领一个范围内的潮流。接着,在“网红”被关注的时间里,很多人都开始发表见解和言论,于是慢慢的,“视觉引领”开始被“思想引领”所取代。在人们对于美女、帅哥产生审美疲劳之后,一批“知识网红”出现了。他们不是偶像派,而是实力派,他们或用广博的知识,或用巧妙的口才,或用独特的观点,开始获得关注和推崇。这类“网红”粉丝庞大,并且,这些粉丝不像对待“颜值网红”那样容易见异思迁,由于他们是被某种观点的共鸣粘合在一起的,因此“知识网红”的粉丝粘合度更高,更牢固。这些人以思想和知识作为引领潮流的手段,很快就成为了某些领域内的“网络意见领袖”。

青年人对于“网络意见领袖”的认可度和忠诚度远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偶像明星。在信息碎片无所不在的当下,“知识网红”越来越多的承担起青年人探索、认知世界的导师角色,对热门话题的解读、对时事政治的预测、对自然科学的普及、对公众人物的评论等都是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关注点,“知识网红”对青年人价值观和认识水平有直接影响。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到这个发展趋势。学者胡泳指出,在社会转型震荡不已、社会共识亟待重建的今天,中国迫切需要“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

近几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涌现了一批思政课“知识网红”,如由一篇《答学生问: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而被青年学生刷屏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老师,江南大学主讲围绕时政热点和人文哲思主题的《宝哥说》思政类校园文化脱口秀的唐忠宝老师等,这些思政课“知识网红”一般是年轻教师,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话语幽默新颖,不照本宣科,深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仅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打造的生动活泼,还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平台做热点评析、政策宣讲、在线答疑等工作。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平台”的时候,通过打造思政课“知识网红”,既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知名度,扩大师生参与度,树立良好的思政课教师形象,又可以激发课程本身的教育活力,使榜样教育方式多样化。思政课“知识网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的构建与完善打开了新思路、创新了新手段。

二、“网络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

“网络意见领袖”必须拥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以熟练运用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并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网络意见领袖”普遍有四大特征。

第一,来源广泛。这个群体的产生有着多元化的特点。任何人,对于任何事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只要他所表达的观点能够达到一定数量级的共鸣。

第二,“网络意见领袖”乐于发表意见。他们有强烈的人际交往愿望和对事物评判的欲望,在得到大量认同之后,他们会将观点系统化,以形成其粉丝族群。

第三,“网络意见领袖”个性突出,观点说服力强。在现代公开透明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开始渐渐反感传统精英权威观点,这一点在大学生中尤其突出。他们更喜欢看一下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观点,更加信服一些拥有个人魅力的思维导向。“网络意见领袖”恰好就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他们用个性化语言的意见吸引着广大网友,其影响力甚至强过很多主流媒体。

第四,可克隆性也是“网络意见领袖”的一大特征。所谓的克隆与个性化言论并不冲突,而是说,网友也有变成“网络意见领袖”的可能,这样的转换渠道比与传统精英权威媒体之间的转换要容易太多了。并且,很多人通过学习“网络意见领袖”,慢慢的增长了见识,就更是对他们言听计从,甚至期待着能够有一天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三、“网络意见领袖”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既是网络浪潮的催生物,又是人们自觉认知需求的结果,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意见领袖”提供信息源。这是一个基础功能。“网络意见领袖”往往积极投身社会生活,他们对信息源的发掘和反应快速且敏锐,然后,他们会将信息源整理、加工,以观点化的形式在各类微平台发布。这些平台又成为新的信息端口,供阅读、学习、传播。

第二,观点化功能。“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发布不是纯粹的新闻式陈述,而具有明确的观点化特点:他们通过自己的见解进行分析,给广大网友“释疑解惑”。他们运用自己和团队的专业知识分析信息,之后将分析结果共享出去,引起舆论共鸣,引发公众关注,继而深入思考,观点放大,以达到引领思维潮流的目的。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毕志飞导演的处女作《纯洁心灵一逐梦演艺圈》,在黄渤、宁浩等众多大牌公众人物站台宣传之后,以豆瓣、时光为首的影评网站上的“网络意见领袖”开始了自己观点诠释,他们从内容、风格、艺术性、技术性等众多方面分析了这部影片,甚至将导演的学历经历也翻了出来作为佐证。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豆瓣有史以来最低分影片。虽然之后还有很多传统权威专家试图“翻盘”,导演本人也发声要和这些“网络意见领袖”对簿公堂,但是到今天为止,这部影片的评价还是一边倒的差评,就说明网友们信服了“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他们更尊重理性的分析。

第三,引领与示范功能。由于粉丝们的崇拜与支持,“网络意见领袖”除了分析评价客观现象,更多是宣讲自己体系化的思维理论,能够引领一个思潮。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承担着特定的立德功能和树人使命,可以通过慕课、微电影、微信公众号等新平台运用,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青年人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功能。拥有数十万粉丝的80后“知识网红”徐川老师,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年轻党员,当选成为中共十九大代表,与会期间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通过“陪我一起开个会,好吗?”发起互动话题,增强青年人对于党代会的关注,“将自己作为沟通十九大和青年的桥梁”,一方面对事件有个性化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始终坚持一名思想政治教育T作者的本色。在教学信息化手段大量运用、网络微平台建设日趋成熟的现代高校,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网络意见领袖”,这个名称是没有门槛的,有的是引领的能力。

第四,以讹传讹地弊端。凡事都有两面性,由于“网络意见领袖”在网友中颇具公信力,所以“名利双收”的诱惑也就带来了弊端。部分“网络意见领袖”在利益或者其他诱因的驱使下,成为网络谣言的推手。他们“故作姿态”,披着“专家”和“独家”的外衣,吸引粉丝,将谣言在其中传播开来。而他们的传播力并不等同于普通的传播,而是一种“引爆”式的传播。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引爆点”这个概念,用来解释社会流行潮背后的传播机制。这样的“引爆”往往以讹传讹,形成舆论热点。虚假消息在网络平台推送后,引起舆论震动,大众和网民注意力被吸引到不存在的虚假事实上,会挤压真正需要被关注的社会公共事务讨论空间,最终导致网络舆论生态被谣言、流言大肆破坏。

当然,“网络意见领袖”的以讹传讹,有可能也是“无心之失”。他们也错信谣言,进而进一步宣传。但是这种危害却一点都不亚于那种“有意为之”。因为“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角色有时候类似于传统媒体里的“审片人”,经他们发表和关注的信息经过二次筛选呈现在一般受众面前,更易取信于人,也更具有迷惑性。

第五,浪费注意力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无限,但人们的注意力資源有限。经济学家米切尔一高德哈伯曾提出“注意力经济”概念,指出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截止2014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 32亿,人均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玩手机。网络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分配是极其不公的,“网络意见领袖”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占有他们的注意力资源,所以,他们应当背负一定的社会责任。然而现实中舆论关注的焦点与“网络意见领袖”讨论的话题并不必然相符合。在网络关注点内容上,娱乐化大于公共性。许多“网络意见领袖”漠视现实舆论关注焦点,就会浪费网络受众宝贵的注意力资源。

第六,商业性污染网络世界。按照社会学家古斯塔夫一勒庞“乌合之众”的观点来看,网民不过是一群非理性群体的集合,“网络意见领袖”们无论发表什么,都会引来粉丝的效仿和拥护,“网络意见领袖”背后,粉丝集结成群,掀起盲目的激情狂潮,“引爆”式的传播席卷网络空间,引起巨大的现实反响,从而带给“网络意见领袖”不可估量的利益回报。这种高商业性的行为,常常是滋生低俗、媚俗、恶俗的土壤,进而污浊了网络世界。

四、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

互联网时代,微信、APP、小程序等新技术、新应用软件对信息与知识的传播途径和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新媒体、微平台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和各类问题的诉求。高校的各类微平台已不再是新事物,教师的微博也开的越来越多,教育T作者现在关注的是怎样进一步完善已有平台,在平台的管理和运行上提炼特色、加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和提升认可度。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才有可能起到“引领”的作用。由于“网络意见领袖”现象级的产生与发展,在互联网世界,甚至社会生活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他们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研究发现,由于个体、传播环境及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平台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在预防负面效应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如何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这一思考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生长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大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网络的传播形式;第二,网络本身快捷、碎片、多元的特点,也能够更好地达到信息化教学“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第三,“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的正确发挥,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有效的“助教”。对微平台“网络意见领袖”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T作者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网络微平台的构建,更好的实现信息传递、观念引导、团队巩固等工作,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解决网络危机、引导网络舆情等方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这一作用机制的研究。

(一)研究微平台“网络意见领袖”的发现途径和方法。意见领袖一般在网络人群中具有向导性的作用和较大的影响力。在甄别微平台“网络意见领袖”时,首先,要明确意见领袖不特指某一个人,这种领袖可以是机构或网民,可以是群体或个人。一般情况下,意见领袖的识别是对具体账号或用户名的识别。其次,就发现途径而言,大数据和信息化资源的便利性极大地拓宽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思路,能够有效的优化工作方法。利用软件可以实现对某账号下粉丝数、评论转发量和点赞数等数据的分析,对不同舆论热点下的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类型意见领袖,并总结出意见领袖群体特点。研究微平台意见领袖的发现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换位思考,从青年学生的角度观察热度高的话题并掌握网络舆情。

(二)关注微平台“网络意见领袖”影响舆论的方式和路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围绕时政热点、线上教学、课外实践等方面进行微平台建设,学生对本校微平台内容的关注往往是被动的,甚至带有抵触情绪,极大的影响其对于平台传递信息的认可度。然而学生对于网络意见领袖的关注,如对知名网络知识分子、网络红人名人、权威人物等的关注却是主动和跟随式的,很多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就在高度认可和认同的过程中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对微平台意见领袖影响舆论的方式和路径的研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拓宽思路,加强和改进现有平台的话语方式和引导方法。

(三)对于“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提出再次意见。“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拥有个人魅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也会带来偏颇,甚至是偏激的弊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对“网络意见领袖”观点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讨论,来肯定其观点的有益部分,补充其观点不足部分,批驳其观点错误部分。这种对观点的解读,“意见上的意见”,对于想象力十足、兴趣点极高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观念解读到位、评论语言风趣的老师更可以成为学生们真正信服的思政类“课堂意见领袖”。

(四)对于“网络意见领袖”的联络。“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这个趋向透明化公开化的网络社会里,似乎越来越不被接受。就连一直以“神秘”取胜的电台主持人,也都纷纷“现出原形”与听众们互动。那么同样“神秘”的“网络意见领袖”也值得去联络和邀请。在本校没有打造出知名思政类“知识网红”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邀请“网络意见领袖”,让他们“现身说法”,和同学们在课堂互动、讨论。这样丰富了课堂形式,也有利于观点的碰撞。去掉了阻隔在人与人之间的演示器与键盘之后,当大家直面相对,所有的观点都高度的透明化起来,这样的讨论也更加理性而有成效。并且,也可以打破大学生心目中“网络意见领袖”的“神话论”,形成平等的討论,对于教学内容的认可和接受也是一次很好的提升。

(五)树立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其实现实中的“意见领袖”与“网络意见领袖”并不矛盾,有时候就是同一个人。但是由于很多传统固有观念,“草根”在现实中成为“意见领袖”的困难性很大。所以更多人都选择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努力去打破这之间的“一堵墙”,采用更多的互联网微平台教学手段,在当中发掘有潜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并且给予他们走向人前的机会,同时成为现实中的“意见领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接受价值观的引领,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互动与讨论中来。依托“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从心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互联网、微平台,新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渠道来获取信息和发表言论。“网络意见领袖”也逐渐成为一类有影响力的观点导向群体。这种群体的个人魅力、独特观点,以及广泛构成,越来越为大众,尤其是大学生们所以信服和推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和关注“网络意见领袖”群体,利用他们对于公共事件的舆论导向,进行教学工作,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采取学生们更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灵魂塑造、价值观引领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古斯塔夫一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

[4]陈跃,伍玉松.“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2 - 02 - 26.

[5]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60 - 61.

猜你喜欢
微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微平台用于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