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宏县
摘要:文章以爱课程网上28门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对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分布情况、教学团队建设情况、课程资源建设情况以及交互平台应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区域分布不均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课程资源建设中拓展资源数量明显偏少、互动教学平台流于形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力求为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科学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8)02-0067-07
近年来,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逐渐成为众多高等教育机构战略变革的重要举措。精品资源共享课(下文简称“共享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共享的重要课题。为落实这一课题,《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
所谓共享课,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界定,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自2011年教育部开展共享课建设以来,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建设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大批优秀成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量优质课程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应用。这不仅有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还造成了课程资源浪费,影响了体育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本文将从分析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建设现状人手,探究坚持以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优化共享为基本原则的现有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建设的对策,力求为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的科学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截止2018年1月教育部评选出的在爱课程网(hnp://www.icourses.cn/home!)上线的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共计28门。其中,本科课程22门,高职高专课程2门,教师教育课程3门,网络教育课程1门。
1.2研究方法
1.2.1专家访谈法 通过咨询和访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位专家和体育与健康学院4位国家级共享课负责人(见表1),了解和把握教育改革与创新下的教育信息化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本研究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实践依据。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教育部官方网站、爱课程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計算机网、中国知网等信息平台的相关文件和资料,以及与课程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相关的书籍,为撰写本论文搜集信息和资料。
1.2.3比较研究法 将从各种渠道获取到的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建设信息进行纵向比较,同时也与其他学科共享课建设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归纳出现有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建设存在的问题,为本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策略提供依据。
2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建设现状分析
2.1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分布情况分析
爱课程网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1月已上线的共享课2 885门。其中,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28门,约占全部课程的0.96%,主要涉及本科、高职高专、教师教育、网络教育4大类课程。爱课程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其课程建设比较规范、科学,属于示范课程,其上线的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的良性发展、课程及配套资源建设,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均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效应和辐射共享作用。
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的立项数量上,省属院校所占的比重比部属院校大14.28%,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所占的比重基本相当,其总和为75%,占了大部分比重,综合院校相对来说优势不明显;“21 1工程”高校所占比重比“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大14.29%,约80%的共享课来自于体育学科前70%的高校,这其中的22门课程,有20门出自于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因此,如何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充分发挥这2类高校的各自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是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可持续发展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见图1),28门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分布在全国16个省、直辖市,主要集中在上海(4门)、北京(3门)、广东(3门)等东部教育资源发达地区,共计19门,占67.86%;湖南(2门)、四川(1门)、陕西(1门)等中西部地区一共才9门,占34.14%,这说明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这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高等院校布局数量、师资力量强等因素有较大关系。
体育学在大学教育中分为体育专业课和公共体育课,按照学科划分可分为四个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从表3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共享课主要分布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公共体育共享课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和综合院校。从体育专业共享课的各二级学科来看,体育院校的共享课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体育教育训练学突出,这也反映出体育院校的特色,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共享课各二级学科之间发展相对均衡;从各二级学科的分布数量来看,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课程最多,占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总数量的57.14%,民族传统体育最少,仅有中南大学的舞龙舞狮这一门课。
2.2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教学团队建设情况分析
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色。”经过多年的努力,大部分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已基本建设成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职称均为教授,普遍兼有院长,副院长、系主任等行政职务;在教学与学术研究成果方面,课程负责人普遍承担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都曾经或正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主编或参编过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学历层次方面,课程负责人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位15人(占53.57%)、硕士学位5人(占17.56%)、学士学位8人(占28.57%);此外,课程负责人集中在“50后”13人(占46.43%)和“60后”12人(占42.86%)两个年龄段,仅有3位(占10.71%)是“70后”,大多为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占67.86%)、硕士生导师7人(占25.00%)。表明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整体上具有职称高、学位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特点。
在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中小学高级职称)的主讲教师有187人(占60.71%),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121人(占39.29%)。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中小学一线教师仅被吸收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曲阜师范大学的中学体育教学设计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其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均未有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参与,其参与人数总计为6人(5位中学高级和1位小学高级),占比1.95%。另外,在所有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的教学团队人员组成中,仅有7门共享课有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这远没有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中所要求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团队建设标准,这也为后期资源内容的更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等带来一定的困难,将直接影响着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程的辐射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2.3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分析
课程资源分为课程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大类。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核评价与标准、学习指南、教学录像、演示文稿、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资源类型(如图2所示);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料,主要包括教学录像、演示文稿、习题作业、测试试卷、学生作品、电子教材、专家讲座等资源类型(如图3所示)。
由图2可以发现,基本资源包括20多种类型,除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这5种类型在每门课程中均只占1个未统计以外,其余17种类型每门课程基本资源的均值为157,60.71%的课程基本资源总数在100以上;每门课的基本资源中,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演示文稿和习题作业等类型的数量较大,其均值依次为57、30、25和15;运动生理学、中学体育教学设计2门课程的基本资源总数超过300,依次为663和392。此外,经统计每类资源的均值为9.22,但教学案例、媒体素材、名词术语、电子教材、专家讲座、文献资料、学生作品、学习手册等资源类型的均值均低于5。由以上统计结果分析得出,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程基本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大,但部分资源类型平均数量偏低。
由图3可以发现,课程拓展资源包括教学录像在内的10多种类型,基本涵盖了主要的资源类型,每门课程拓展资源数量的均值为58;但各类资源在不同课程中的分布不均衡、差异显著,教学录像在田径和篮球课,习题作业和测试试卷在中学体育教学设计课,实验/实训/实习和模拟實训/实验动画在运动生理学课,学生作品在现代高职体育课中的数量较大,均领先其他课程10以上,最多的运动生理学课的实验/实训/实习差值达到了83;大多数资源在不同课程中的数量在20以内。此外,不同课程中课程拓展资源的总体数量在50以上的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35.71%,各类课程拓展资源的平均资源数量在5以上的拓展资源类型只有习题作业、教学录像、教学课件3类,其余均在5以内;个别课程如运动医学没有提供拓展资源。由以上统计结果,分析得出,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程拓展资源类型覆盖面广、资源分布差异大、数量明显偏少。
2.4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交互平台的应用情况分析
国内精品课程建设普遍存在师生交流环节薄弱或不畅通这类问题,现对于爱课程网上28门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中的师生互动交流环节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当前共享课的课堂成员交流环节主要以课程答疑、学习笔记、课程评论等形式为主,活跃程度普遍也不高(见表4),均未形成较好的课程学习团体。其中,从发帖和回帖的数量上来看,课程答疑、学习笔记、课程评论三个模块发帖数小于10条的均超过35%,分别为42.86%、53.57%、39.29%,发帖数小于500条的占所有课程的89.29%,三者均快超过90%;在回帖方面三个模块的回帖数均不容乐观,回帖率均小于5%,说明询问、探讨、答疑、回复的网络课堂学习交流氛围远没有形成,互动平台参与度低。值得可喜的是,在28门共享课中,还是有几门做的非常优秀,比如武汉体育学院的篮球,课堂互动记录超过1万多条,尤其是在课堂答疑方面更是超过7千多条,笔者浏览发现,回复内容基本上都能解决发帖者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这值得学习和借鉴。进一步从帖子的内容进行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视频资源怎么打不开啊?”“答案怎么缺失”等的提问帖,“支持,讲的好!对我很有启发!赞一个!”“顶”等的学习体会帖和“寻求帮助”等的帮助帖。而真正对学习内容进行评论,形成课堂互动的帖子却很少,很多只是学习者单方面的评论和学习体会,说明发帖意义不大,质量不高。
综上,交互平台的应用效果不佳,笔者分析可能的原因有:(1)共享课上线时间短,课程知名度不高,参与学习者较少(课堂成员<500位的占82.14%);(2)共享课在交互反馈方面并没有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度不高,互动课堂难以实现;(3)学习者网络学习习惯还未养成,难以融入到网络课堂中。
3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建设对策
3.1课程设置合理化,促进其均衡有序发展
既往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消弱了学校及教师的权利和积极性,也降低了课程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在建设前需要统筹规划,体现在课程涉及的专业、课程性质、所属地域等方面,尤其是在双一流高校及其他高校,东部、中西部及沿海与内地高校之间适度均衡、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其均衡有序发展。
分析可知,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缺少对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建设。建设像武术、太极拳、赛龙舟和健身气功等一批的共享课,作为一种数字化资源形态,把课程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对推进文化传承起重要作用,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设像体育健身概论、中华养生和运动保健等一批的共享课,能够为大众健体养生提供诸如“运动处方”上的指导,对其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健康行为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总之,理应倡导各类院校和教师加强这方面课程的申报工作,扎根服务中国大地的同时,鼓励与支持共享课开通英文或其他语言的共享网络版本,使中国优秀文化,特色资源能顺利向国外传播,从而实现以共享课为载体,传承优秀中华文化,这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网络教育的发展应引起西部地区体育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在共享利用东部高校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充分依靠独特的地域优势(如滑雪滑冰、野外探险等),积极行动起来,申报建设共享课,同时国家对西部地区院校的投入应适当倾斜,从而缩小地域数字鸿沟。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团队结构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是顺利实现体育教学信息化、决定体育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关键因素。另外,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团队结构,力求打造一流的课程教学团队。首先,根据体育学科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对体育教师建设和应用共享课有要求、有培训、有评价、及时总结并推广教师应用共享课的典型案例,使体育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具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此外,英语作为国际性的通用语言,也是网络上的主导语言,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将会提高体育教师的信息检索能力,这一点,目前从双语共享课教学的缺失可以看出,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课程教学团队应适当调整高、中、低各级职称人员比例,并积极吸收一定数量的教育技术人员来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同时加强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与项目合作,尤其是教师教育类课程更应积极吸收一定数量的中小学教师共同建设共享课。
3.3课程资源优质化,提高资源吸引力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课程资源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建设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国家级共享课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也是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资源建设的目标。所谓“优质”资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习者有吸引力,首先应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其次资源必须能够与时俱进、持续更新、质量过硬。为此,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资源建设时,应充分了解师生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做好调研和需求分析,并积极引导学习者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同时,随着世界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改革,主讲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与关注当前的体育热点问题,把最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吸收到资源库中,以突破学习者厌烦的瓶颈,提高资源吸引力,为师生和公众做好服务。
3.4交互功能增强化,提升受众收益度
共享课的交互对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与学习内生动力、引导学习指南、安排学习进程、把控学习深度等方面影响较大。网络课程的交互应具有开放性、多样性、自主性和延迟性等特点,应能为学习者提供同步和异步、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功能。但分析可知,目前爱课程网上大部分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的互动教学平台流于形式,如课程答疑、课程评论、学习笔记等,从而影响了学习者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增长。此外,区别于理论课教学,由于术课教学过程身心互动统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单靠记忆和理解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师与学习者的共同参与下,借助积极的互动与适时、准确的信息反馈,通过反复的练习与纠错强化神经肌肉联系,才能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协调一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要切切实实地推动共享课互动教学平台建设并支持与奖励授课教师适时参与互动,实现课程的“现场化”和沟通的“高效化”,帮助学习者实现点击的“增值”,真正提升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的参与度、受众的收益度、共享深度和广度。
4结论
(1)通过调查可以得出,已上線的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共28门。从课程的高校分布来看,约80%的共享课来自于体育学科前70%的高校,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占优势;从课程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教育资源发达地区,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从课程的设置来看,各二级学科之间分布不均衡,体育教育训练学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相对较少。
(2)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整体上具有职称高、学位高、学术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但年龄偏高的特点,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组成上,中小学一线教师及教育技术骨干人员数量偏少;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基本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大,但部分资源类型平均数量偏低,拓展资源类型覆盖面广、资源分布差异大、数量明显偏少。
(3)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体育学类国家级共享课参与学习的课堂成员数量相对较少,且当前课堂成员交流环节主要以课程答疑、学习笔记、课程评论等形式为主,活跃程度普遍也不高,均未形成较好的课程学习团体,凸显出平台应用质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