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就是按照教参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基础知识教授,很少会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去,根本不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是培养学生文言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的保障。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古诗文教学思想的转变,要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和应用来向学生展示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进而,为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贡献。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将古诗文中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进行论述,以确保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一、 传承经典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其实对于古诗文来说,能被选入教材本身就是经典,就值得我们传承。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目前对古诗文的学习态度就是简单的学习基础知识应对考试即可,根本谈不上传承。所以,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经典的传承,并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来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教材中的古诗词、文言文等的传承,并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拓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传统的古诗文传承下去,将经典传承下去。比如:在学习《虞美人》时,我们都知道这首词是经典,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是广为流传,所以,在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这首词的配乐,通过音乐与诗词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受到诗词的艺术,进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传承意识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我还组织学生阅读学习了《水调歌头》,同样是歌配词,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的旋律中学习这些经典的诗词,进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为古诗词的传承做出贡献。
二、 传承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逐渐丢失,开始简化,导致传统节日传承不下去,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在语文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来组织学生学习传统的节日,并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做好前提工作。
例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我们小学学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词,这首诗描写的是九月九重阳节,但是,对于现在的00后、10后的学生来说却很少知道这一节日了,更不用说,用相关的形式来过这一节日了。所以,为了传承节日,也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在教学时,我将有关“九月九”的诗词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己在品读中掌握知识。如:张志真的《重阳节》酥糕美酒细品尝,赏完桂花赏菊黄。亲友同登清凉阁,望断晴空雁一行。虽然不是经典的名诗,但却描写了九月九重阳节的特征,对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相关知识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当然,除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有关重阳节的诗词之外,我还将一些民谣带入了课堂,目的就是要将传统的节日借助这些诗词歌谣传承下去,并让学生在轻松地、自主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传承思想
教材中古詩文的选取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在中职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文本内容的挖掘和研究工作,要通过与学生一起解读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再体会文本中心思想,并促使学生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
例如:在教学《劝学》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所以,为了将这一思想传承下去,也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解读,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引导学生一句句对这段进行分析说明,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从中明确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习要用心专一等等。最后,我组织学生以“学不可以已”进行讨论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将古诗文中的思想传承下去,进而,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做好思想指导。
当然,除了以上三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古诗文学习来传承语言,传承汉字,让学生在精练的语言应用以及炼字造句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也使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掌握知识,也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锦超.弘扬古诗文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3(25).
[2] 潘蓓.探寻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翟希福,辽宁省大连市,旅顺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