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小宇宙》应用到视唱练耳教学中之方法探微

2018-05-18 05:13吕晓华
乐府新声 2018年1期
关键词:拍子音程律动

吕晓华

在现阶段的艺术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一直困顿着所有教师和学生们听觉训练上的隐性障碍当属暗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被听觉。对于被听觉在概念层面上的理解,则意指的是那些在音乐听觉训练中,学生们所持有的一种非主观能动意识中的被学习状态。这种被动学习的蔓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衍生品,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惯常使用的灌鸭式的教学,即,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对音高、音程、和弦、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基础知识在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机械呆板地反复输出与被动导入。可想而知,这种循规蹈矩的教与学经过日复一日的累积与千篇一律的复制堆砌,其结果自然也就凸显了教学效果上的毫无生气和呆滞。基于此种状况,笔者受奥尔夫教学法的影响,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以几首富含单声部旋律诸要素又尽显独特风格特点的小曲为例证,以谱例中的一些与视唱练耳关联紧密的音乐语汇作为节点,有意识地将巴托克《小宇宙》中的几首小曲试验性地应用到视唱练耳教学的听觉训练中,以点带面的草拟成文,以期多维度的探寻适应二十世纪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达到训练学生视唱练耳最佳听记方法之终极。

在钢琴教学里使用的基础教材《小宇宙钢琴曲集》,是出生于1881年的匈牙利著名民族主义作曲家、钢琴家贝拉·巴托克( Bela Bartok)以钢琴教师的身份创作出的一部作品。巴托克一生涉足多领域的创作,管弦乐、室内乐、合唱和钢琴等平台均有他作品的一席。其中,《小宇宙钢琴曲集》是他创作风格的集中典范与精华凝聚,曲集中的153首由浅入深的小曲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消耗了巴托克十余年的心血。可谓说,六卷《小宇宙钢琴曲集》是作者将极具匈牙利民间音乐元素作品积集成册的精品,既蕴含民族特色,又不失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之特征。研析每一首小曲既可览阅出欧洲古典风格的印痕,又可窥探出一般现代音乐特有的微妙。

一、音高训练方面的替代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曾说过:“良好的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禀赋。音乐上的全部问题,无论是实践上的还是理论上的;无论是人声的还是乐器的;直至学习、记录代表音乐的符号、区别声音中所包含的意义和差别等,都涉及听觉, 听需要听觉的训练。[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从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话语中,我们感知到拥有良好听觉的重要,也深感身为教者所拥有教学方法之关键。如今,为间层递进的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心谱意识,听觉训练已经作为一种训练和提升学生记忆和感知能力的基本技能和手段,通过有计划的练习,被运用在实际的听、写、唱等视唱练耳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实施者,笔者将《小宇宙》中的第29首作品《倒影模仿》作为知识拓展运用在课堂中。

一般的实践中,单音音高的训练目的是要通过训练确保学生单音音高听写上的准确。教师常常让受训的学生在固定标准音的同时,从凭借通感的作用从心感中唱出音高,而面对部分零基础训练的新入校生则选择的是音高上的模唱方式,即:以构唱唱名和分辨音的级数作为训练的切入点,以较快的速度要求学生能快速地分开记忆每个单音,之后,将自己所听的音高以特有的符号(记谱方式)记写到五线谱上。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在此基础上也给予了知识上的拓展。如例1,《倒影模仿》(No. 29)

例1.

此曲是一首复合结构作品,从谱例上可清晰看出,高音部是E大调,而低音部则是E弗利几亚调式。上下两个互为倒影模仿关系的高低音声部紧密地围绕着E这个对称轴音就构成的这首同主音不同调式的结构。在课堂上,笔者分别采用上述训练方式,将谱例中的两个声部单音进行弹奏试听,让学生先从构唱唱名和分辨音的级数入手,要求学生能快速地将每个单音分开进行记忆,并把所听到的e1、#f1、#g1、a1、b1、a1、#g1、#f1、e1和低声部e、d、c、b、a、b、c、d、e的音高记写在五线谱上。以此来发展学生的通感环节中的听感,并提高他们的快速读谱能力。

二、音程、和弦训练方面的切合

在专业音乐院校中,各个专业的学生在音程关系的固定音感差异明显,因此,在实际的音程构唱训练环节就要因材施教、有所侧重。例如,管弦专业的学生在听记中惯以绝对听觉为主的固定音感进行听写;而民乐专业和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则相对以首调唱名法的视唱听觉为长项;理论专业的学生则兼容了两种方法。一般而言的音程训练方法有:1、狭小音程的训练。即以二度为基础依次到三度,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后再以此类推的进行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等宽音程的训练。2、宽音程的训练则常常采用“搭桥法”进行练习,而对于纯四、纯五、增四、减五等音程的训练可分别进行。这种通用的训练方法,可以使学生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对于旋律音程的模唱与听辨应置于和声音程之前进行,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提高听记的速度与技能。而在笔者的课堂上,则借用了《小宇宙》中作品固有的音程对学生进行视听与试听。如谱例1中,横向发展的旋律音程为大二度、小二度;和声音程则是宽音程范畴内的八度、大十度、增十二度、大小十四度。在课堂上将这些和声音程分别加以变化,或增或减的去除升记号,将它们成为单音程中八度、大小三度、增减五度、纯五度,来反复让学生对比记写练习,从听觉上让学生辨别不同音程之间的音效差异。

在《小宇宙》中,细数以音程为主的训练曲目已近十首,如第71首“三度音”、第131 首“四度音”和第144首“大二度与大七度”等等都是很好的音程训练的脚本,最为特色的当属第25首《模仿与转位》,作者删减了F音上的升记号使整个乐曲的特征音程即变为减五度与小二度。如果将这些训练学生钢琴技巧的小曲全部引入到视唱练耳的课堂上,不但可以有效的配合学生的阶梯听觉训练,还能使学生对匈牙利音乐的风格特征更加感受亲临,由此所起到的课堂效果则更可以想像。

在和弦的训练方式中,笔者也在传统的方式基础上给予了相应的调整。我们教学中所接触的和弦是以三和弦和七和弦的原位形式及其转位为常用的结构形式,而在《小宇宙》中,巴托克则选择了另外一种迥异于传统、古典或浪漫派的大小调和声风格不同的应用方法。他将这些传统形态下的和弦常用的结构形式仅仅作为一种构成单位,视为作品的一种和声素材、和声结构及音响色彩等音乐要素存在于整个音乐作品之中。自然,这些作品中的三和弦形式则在多调的架构基础上存在着,由此便失去并超越了在我们既有理解概念中的功能性和声运动和传统意义中展示的声部进行方式,如第73首作品《六度音程与三和弦》(例2)

例2.

这是一首呼应音程与三和弦多种关系交叠并置的小曲,作品中的音程与三和弦互以平行、反向对称和模仿。分析作品的前八小节则不难看出,在六度的宽音程构成之后填充以不同样式的三和弦形式,自然,这种音程与三和弦的交错进行也就有了视听角度上的一种相对宽松、随性的新鲜感受。在教学中,把这首作品引进到视唱练耳的和弦训练中时,我运用了视唱中的“填谱”练习和听音环节中的内心感受听辨的方法进行的。首先,先让学生听记六度音程的声效,然后弹奏任一音让学生“填谱”构唱出其上下方的六度音的音高,之后,分别填充以大三和弦、小三和弦进行混音,让学生注意聆听六度音的色彩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课堂的教学反馈起到了微妙的变化,每当弹奏任何一条声部的旋律时,学生都能凭借对六度关系的距离记忆,默写其他声部,可见,此举收获颇丰。

在课堂讲授三和弦时,笔者一般先采用讲解三和弦的构成原理,让学生了解在任一音上构成原位三和弦的方法,再从和弦色彩的音效上对比解释内存于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及减三和弦的共性与异同。随后在学生对几种三和弦有一定的感官区分和认知后,采用多媒体作曲的游戏形式将不同形式的三和弦分置于学生当中,教师弹奏曲谱和弦,让学生根据要求快速辨认出对应的和弦性质。当学生对此熟悉后,再将《小宇宙》中的第120首《五度音和弦》穿插到教学内容中。(例3)

例3.

这首小曲中,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减三和弦等不同的三和弦形式已经巧妙交错存在。课堂上笔者先按照原谱例中的和弦顺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让学生以钢琴谱的形式在本子上记写出不同音区的多种三和弦,之后,再逆向弹奏听记这些和弦。这种方式的教学,既增加了学生对几种三和弦的理论认识和音效的色彩熟知,让学生了解和弦连接的规则,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编曲的乐趣,规避了课堂被动听觉训练的弊端。

在音乐作品中,节奏极致地体现着音乐固有的生命力,可谓之为音乐的骨髓、脊梁。拍子的强弱及速度的快慢等要素可显现的是音乐的性格特征,再相配以不通高低和长短的音组则彰显作品的风格和韵味的迥异。巴托克的《小宇宙》非常精心地嵌置了大量由浅入深的传统律动周期时值概念中的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以及尽显二十世纪音乐多样变话的非传统律动周期时值节奏类型。所谓传统律动周期时值概念指的是在传统音乐中,根据拍号和小节线的划分而呈现出来的某种循环往复的节奏节拍律动

三、节奏、节拍方面的延伸使用

形态,所显现出来的周期性循环特征的结构。而非传统律动周期时值指的是不按照传统节奏节拍中以相同的节奏节拍律动来划分小节线,音乐走向自由,无传统节拍概念,两个强音间的节拍不循环。将传统律动周期时值的音乐与非传统律动周期时值的旋律交合错综,共置于一个完美的音乐作品中,这不仅仅说明了巴托克式节奏的精到以及训练变化多端的创作技巧,更恰切体现出他多年心血的凝结和个性风格的精髓。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将《小宇宙》中富含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节奏作品,在原有的结构模式上相应的做以减缩和扩充变化,改编成多首不同形式的传统律动周期时值的节奏,以适应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训练出来的教学现实和个体差异。如第126首《节拍的改变》(例4)

例4.

作品既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也有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节拍分别是2/4、3/4、3/8、5/8(2/8+2/8+1/8)经过五次反复之后,出现了一个一小节的6/8拍号变化过渡后,又回归并终止于5/8的拍号。笔者将这原谱例的拍号删除或删减其中具有外域风格的5/8节拍部分,减缩变化为新的节奏练习,也可以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来记写拍子和重音,以此方便视谱和准确的体验,这样都能创新出新的练习以强化学生对混合拍子的理性认识。

例5.

再如下面的谱例:

例6.

这是《小宇宙》中的第137首《齐奏》。曲中的节奏是以大量出现的2/4、3/4拍的节奏循环构成的,而第54—61小节的片段则是因为符干的跨小节连接而造成了节拍上的些许变化,使音乐被分割成为以八分音符为一单位拍的4拍、10拍、8拍、7拍、6拍、7拍和5拍等混合拍子。可想而知,一个8小节内同时出现6种节拍的现象已不是传统律动周期时值范畴内的音乐,其极显二十世纪现代节拍体系的特征。这种混合拍子的作品在《小宇宙》中比比皆是,如第103首《小调和大调》(例7)。

例7.

作者用虚线分割了由(2+3+3)和(3+2+3)构成8/8混合拍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分别将不同的强重音稍作调整并放在不同的截点上让学生试听感受的同时,并提示学生用左右手扣击桌面的体感参与,来完成“左右左右右左右右”和“左右右左右左右右”的节奏附和,以此与原作品进行比较教学,这样的教学练习,既大大助力于学生感受混合拍子作品的音效,增强了学生对不同节拍和节奏的感知,也高程度的要求学生视谱能力以及双手协调性的理解混合拍子。

结 语

综上可知,巴托克的六册钢琴曲集《小宇宙》已然是钢琴教学范畴内的一套兼顾理论和实践衔接完美的实用性教材,也交叉融合了不同领域学科内容的知识。将《小宇宙》中以训练钢琴技巧的循序渐进为主旨的进阶性设计切入到视唱练耳的教学实践中也恰切地贴合了听觉训练的间层递进,更好地规避了传统体系教学中的被动训练状态的弊端。经长时间小范围的课堂试验与效果比对,笔者深感《小宇宙》作品的引入,已经些许打破了原有教学状态的惯性,给现代课堂教学以新鲜血液。既给教者添以新的教学创意,也使受教者能主观能动地去积极理解课堂所学,继而助推了学生的听觉训练方式和作用,达到一种教学双赢的结果。

纵览现今多元教育模式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其方法的创新与探索均是施教者们共同经验的积淀和循环往复的长期实践。作为一门涵盖广、兼容强的基础性音乐理论学科,视唱练耳课程可涉猎的边缘学科及多元知识则更为宽泛,需要更多的篇幅才可尽囊所有、览阅其中。本文仅仅以音高、音程、和弦及节奏节拍等几点作为教学切入,将《小宇宙》蕴含的巨大视听信息及听觉感受引入其中,而对于调式调性、旋律听觉训练等诸多相关要素,因课题研习尚在进行中而未被提及, 将待日后专设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微,仅希望这点滴实践能对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有些许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朱坚坚.巴托克〈小宇宙〉初级钢琴教程合订本(教学版)[M].路旦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拍子音程律动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如此感伤
妈妈的竹拍子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音乐游戏玩起来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